再无南山是什么意思?
再无南山是一个典故,源于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
故事讲述了齐国的大夫钟会去世后,离开时留下了“再无南山”的遗言。
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已经结束,他不再需要追求名利了,也不需要再回到南山(即钟会出生的地方)了。
正如我们现在常用的“人生苦短,及时行乐”,钟会也体现了过了精彩、充实的一生后的轻松和不再有牵挂。
这句话通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已经达到了一种极致,没有后顾之忧,达到了人生的高峰。
它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教会我们珍惜时间,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以达到自己人生的高峰。
南屏晚钟文案?
南屏晚钟,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
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
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但却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
南屏山一带的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风,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的频率传到山壁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剧增大后形成了共振效应。
岩石、洞穴随之产生音响回波情况,增强了共鸣。
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在西湖水面上传播,直达对岸的宝石山,碰上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波迭起在天地间交响混合,共振齐鸣,悠远清扬,经久不息,此时,在西湖水域的游人就都能听到佛国的清音了。
南屏山北麓的净慈寺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
是吴越国王钱弘叔为供养南山佛教开山祖师永明禅师而建,原名“慧日永明禅院”。
地处怪石参嵯,宛若屏障的南屏山间。
南宋时改名为“净慈禅寺”,与灵隐寺,昭庆寺,圣因寺并称“西湖四大丛林”。
净慈寺初建时就设钟楼一座。
明代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嫌旧钟太小,重铸一口重达10吨的巨钟,因钟声洪亮,再加上寺后南屏山多空穴,所以晚钟敲响,钟声更是穿穴回荡,传播山谷,远飘大半个杭城。
清康熙南巡时,以天将破晓,“夜气方清,万籁俱寂,钟声乍起,响入云霄,致足发人深省也”之由,改称“南屏晚钟”。
北宋以后,净慈寺与兴教寺一布置一衰,岁月既久,南屏晚钟的盛誉和胜况专属于净慈寺名下,净慈寺建起了绘饰华丽的钟楼,逐渐在为千年古刹最为迷人的吸引物。
净慈寺钟楼历经毁建,大钟也废而复铸,最具规模的篝铸,一次是在明洪截止十一年,信持夷简禅师募休聚铜二万余斤,铸成巨钟一口,撞击声播远壑,余音缭绕。
还有一次是在一九八六年,新铸铜钟高三米,口径二点三米,重喧十吨以上。
钟体内外,镌铸《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共计六万七千字;它采用“蒲牢雕龙”作钟钮,以八瓣莲花为钟唇,每瓣铸有一处撞钟点,其中六处钟点上铸有梵文。
钟脊上立南无毗婆尸佛和南无释迦牟尼佛等七个佛龛。
铜钟在连年战乱中悄然消失,钟声沉寂近百年。
现在的钟是日本佛教界1984年1捐资相助,重铸而成的悬挂在重建的二层三檐钟楼内。
1984年12月14日,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为报答祖庭恩德,捐赠3千万日元,由杭州制氧机厂铸造大梵钟一只,大小与明代时相同,作为中日友好的纪念。
铜钟高3.6米,直径2.3米,重1万余公斤,造型古朴,外面铸有大乘法莲华经共6.8万余字,每敲一下,余音2分钟之久。
出净慈寺,前有一碑亭。
南屏晚钟碑亭在净慈寺前,为四石柱攒尖顶方亭。
《西湖志》卷九:在南屏山净慈寺前,旧称南屏晓钟,康熙三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御题十景,改南屏晓钟,建亭其处。
《湖山便览》卷七:在寺门,面临万工池。
宋陈清波、张择端,明戴进俱有南屏晚钟图,圣祖御书四字,为十景之一,恭摹勒石建亭于此。
今亭一九八六年建,有亭无碑。
2002年立碑于亭中。
1986年在杭州绝响百年的“南屏晚钟”获新生。
1986年11月21日上午10时许,108下雄浑壮阔、沉郁磅礴的钟声,回荡在杭州群山、碧湖上空,宣告了绝响百年的“南屏晚钟”的新生。
每到除夕之夜,杭州市各界人士和外宾、侨胞、游客聚集在净慈寺钟楼内外,举行新年撞钟除旧迎新活动。
当第一百零八声钟声响,正好是新春伊始之时。
这一象征着祥和、欢乐、安定、团结的活动,为古老的南屏晚钟注入了新的涵义和魅力。
“南屏晚钟”是净慈寺的美称,成为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
南屏晚钟与雷峰夕照隔路相对,塔影钟声组成了西湖十景中最迷人的晚景。
- 上一篇:被忽悠的名言 再被狐狸骗一次名人名言?
- 下一篇:爱国名言名言—十句爱国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