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江苏公共·新闻频道《新闻空间站》报道:在古代,重阳节与除夕、清明、中元,并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由此可见重阳节在古人心中的重要地位。那么,重阳节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有哪些风俗?
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因二九相重,被古人称为“重九节”。又因在《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这天便有了重阳的称谓。
关于重阳的起源,早在先秦时期《吕氏春秋》季秋纪中就有九月丰收、祭天、祭祖,以谢天地祖先恩惠活动的记载。
汉代《西京杂记》也有九月九日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的记述。
直到唐代,重阳节才被定位为民间节日,各类风俗活动也是在这之后,才逐渐变得多元和丰富。不过无论风俗如何演变,登高、插萸、饮菊花酒,一直是重阳节不变的特色。
1989年,重阳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这一天,很多地方都保有自己的特色习俗。比如江西婺源,要在篁岭举办晒秋节。福建长汀,人们采来田中毛豆相互馈赠,称为毛豆节。在江苏南京,则会用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营造节日氛围。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