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子虚赋的主要思想_子虚赋原文及注释

子虚赋的主要思想_子虚赋原文及注释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1-12-02 19:27:31
阅读:

《庄子·刻意》中提到,“夫恬惔寂寞,虚无无力,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所谓虚无者,故能包容接纳世间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虚无”是道家思想的哲学,道家学说也用“虚无”二字指“道”的本体。“子虚乌有”一词已由当初的人名变为当今人们常用的成语。

起初,司马相如所作的《子虚赋》虚构的子虚、乌有两个人名则深刻地体现了《庄子·刻意》提到的虚无思想。“子虚”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虚”即不存在,虚而不实。“子虚”就是不存在的人;“乌有”即没有。因此,从一开始,就说明文章所述内容全部是虚构的,一切即“虚无”。《淮南子·俶真训》一文中也曾说:“是故虚无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子虚、乌有”两人名无不体现着道家中的虚无思想。“子虚、乌有”如今已衍变为人们常用的成语,用当今人们的理解之一来看,“虚无”即一切宇宙中的秘密皆因虚无而产生,皆因虚无而闭锁。与《老子》中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力,无为而无不为”中的“无为”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无论是从古来看还是当今来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都体现着浓厚的黄老道家思想。

读书分享:论《子虚赋》体现的儒道文化

从《子虚赋》的背景来看,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危,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王同舍,相如得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赋《子虚赋》,从“得与诸生游士居”中可以看出,司马相如在这时只因家中富有而授予一官半职,担任武骑常侍,因此他并未在文坛中有所建树,自然很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此时正值汉初汉景帝当政时期,人民休养生息,朝廷推崇黄老治术,以道家思想治国。所以文章主题自然要迎合这一时期以虚静为君的道家思想。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子虚赋》中所体现的道家思想。

读书分享:论《子虚赋》体现的儒道文化

从文章内容来看,虽虚写齐楚两地天子上林苑的巨丽之美和天子游猎的盛况及浩大声势,但实则暗喻了大汉王朝这一帝国形象的塑造。“其山则盘纡茀郁,隆崇嵂崒;岑崟参差,明蔽亏;交错纠纷,上于青云;罢池陂陀,下属江河,其土则丹青, ,雌黄白坿,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赋中极力塑造一个极为辽阔,物质极大丰富,国势及其强大,天下大治的盛世帝国形象。在这个国度里,水中有神龟、蛟龙等奇珍异兽,地里有兰草、白芷等奇花异草,有巧夺天工的池苑亭台,气象万千的高楼阁宇,应有尽有;可以踏倒猛兽的勇士,曼妙舞姿的佳人,贤良方正的大臣无不聚于仁政爱民的帝国周围;诸侯宾服,君民同乐四海平安。这些描绘展示了汉王朝的宏大气象。从这些呈现的场景可以看出,是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让天下任其自然发展的结果。与道家所主张的清静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相适应。除此以外,文中有兔、大象、黑豹,树上有赤猴、猕猴、孔雀,水中有神龟、蛟蛇、玳瑁,还有很多天然珍贵的奇花异草。这里面有必定有夸张和传说,但是离我们当今生活很遥远的汉朝,很多植物都是存在的。道家崇尚自然,提倡道法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子虚赋》中描写了许多自然景物,并且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与道家提倡的崇尚自然思想相一致。因此,从文章内容来看,也可以看出体现的道家文化。

读书分享:论《子虚赋》体现的儒道文化

《子虚赋》写云梦泽的地理风貌和自然富有,写楚王游猎云梦之乐。这些丰富的物质生活,都是无为而治的统治思想带来的。除此以外,最后一段写了乌有先生对子虚的批判,使全文的主题升华,体现了讽谏的主题。前部分列举了奢侈淫游的种种表现,后一部分揭示了淫逸奢侈的危害。可以看出,作者隐含地表达了对当前政策的不满与质疑。《史记集解》引郭璞曰:“诧,夸也。”子虚拜访乌有先生,是出于炫耀的动机,乌有先生对子虚的应答不免有维护齐之威望的嫌疑,。他认为齐王“悉发境内之士”的略猎,完全是出于对使臣的热情。乌有先生进而指出,子虚的谈话使自己陷入两难境地,如果他所说属实,那就沾污了使臣的使命,不仅没能够彰显楚王的德,反而暴露了楚王贪国奢侈的缺点。如果他仅仅出于虚荣心而说了谎话,则,人品操守有亏,表明他缺乏诚信,作为使臣来说,也是不合格的人。孔子云:“行为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可谓士矣。”从两人文学间的人物差异来看,作者隐含地表达了两人作为使臣,虽在描述自己的国家中,难免有夸大成分,,但却毫不吝惜对自身国家的赞美。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虚、乌有的爱国热忱。因此,本文的末尾部分也隐含地表达了反映了儒家的思想。儒家主张“德治”、“人治”,只有以“仁”治国,正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才能君民同乐,涉及到深层方面,可以引申为人民对国家的拥护,即爱国。所以子虚乌有的争论,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的爱国思想。儒家思想主张“大一统”,将君臣父子,《子虚赋》一文中子虚、乌有所处的背景为诸侯分立的时代,诸侯交际,温文尔雅的外衣下隐藏的是明争暗斗,国家混乱,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王朝实现大一统,国家富强。所以,文章也隐含地希望战乱的年代实现大一统,体现了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另一方面,文中“楚于乃驾训驳之驷,乘雕玉之舆。靡鱼须之桡旃,曳明月之珠旗。建干将之雄戟,左乌号之雕弓,右夏服之劲箭”,即楚王派诸之类的勇士,空手击杀这些野兽。……伯乐做骖乘,阴阡当御者,君子勤政爱民,臣子履行使命,呈现出一君民同乐的和谐景象。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所以,狩猎中君臣同乐的场景也体现了儒家的思想。

读书分享:论《子虚赋》体现的儒道文化

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分析,毋庸置疑地也要对作者本人进行深入了解,这样才能更完整准确地读懂文章。前文中已提到,作者司马相如年少好读书练剑,二十多岁以钱财为郎,但这些并非他所好,有不遇知音之叹。景帝不好辞赋,待梁王刘武来朝时,司马相如本可以学庄子“往矣。吾将曳尾于途中”,做一个不关心政治、不愿受到皇帝赏识的隐士。但他选择积极入世,写赋给皇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在赋的末尾,作者采用了让天子享乐之后又反省的方式,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劝谏的用意。儒家思想在治国理念上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司马相如在这一点上,与儒家思想有一些相似之处。

《子虚赋》的政治观念有上述论及的无为道家思想,也有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早期,道家与儒家的思想是相互排斥的,而汉初的统治思想是带了黄老道的色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这篇文章融合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读书分享:论《子虚赋》体现的儒道文化

子虚的辞赋,描绘了云梦泽的辽阔、富丽堂皇,以及楚王游猎额盛况。从内容上看,回答了齐王提出的问题,从表达上来看,富有游记文学的特征。

总结:司马相如写出了千古传诵的作品,对我国赋体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赋作,辞藻华丽,手法夸饰,韵散结合,充分表现出汉大赋的典型特点。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热门文章
最热文章
标签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