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排提示,本文有《洛神赋》真迹高清单字哦!
对历朝书法之主要特点,曾有清代书法家梁巘的观点可谓恰到好处: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
现在看来,晋韵犹如雪泥鸿爪,渺不可寻,但毕竟有迹可循,再加上太宗皇帝的推行,所以唐代全民学王书的风潮搞的是如火如荼。虽然天资各异,差的也也不会偏离法度过远;所以在宋人的叙述记录中,常见唐人皆为善书者!虽过于夸张,但也从侧面表明了唐代的整体书写水平不差。
到了宋代,大多文人已将情感意愿的顺畅表达放在了首要位置,而不愿受束缚、苦遵循法度。例如“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苏轼,就有“我书意造本无法”的呐喊,而从者入流。如此,这或许也就成了宋代无楷书大家的原因之一,几乎全部以写行书出名!而真正尚意的也只有宋四家这样的高手才能操作得恰到好处。
而到了元代,直到赵孟頫再次以“师法古人”的主张,号召学习晋韵、唐法,才在书法发展停滞的关键时刻力挽狂澜!赵孟頫能够挣脱时代的束缚——跨过宋人而与唐人并列于楷书四大家(唐欧阳询、唐颜真卿、唐朝柳公权、元赵孟頫),能在中国书法史的构成中占有一席之地,足见其成就之高!
今天编者就同各位书友一同看看赵孟頫的临王献之《洛神赋》,其三个较为知名的版本。
其一版本,为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本
此卷原为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的所藏,在其离世后,这件作品就被拍卖,于是仍能看见其卷标上“CHRISTIE'S”(佳士得)的标签。此卷后又流入了普林斯顿大学。不过,在该大学的库房里面,这件作品是被视为伪作,而遭到冷落。
2000年4月份,王连起先生在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看到件流传有序的真迹竟然受到如此待遇心中颇感不平。在访美看画纪闻中,他写到:其实这件东西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由北方的一个收藏家徐宗浩花钱用珂罗版影印。我有影印本,所以我知道这件东西。当时刚打开一看,我就说,这件东西我一看就真了!我告诉他们,此卷的题跋被拆掉了一些,梁清标曾刻入《秋碧堂帖》中,《大观录》里有详细的著录。有张谦、邓宇、练高、文徵明等人的跋。当年在梁清标手中的时候还有牟巘、张楧的跋,现在这个只剩下牟巘的跋,张楧的跋已经被拆掉了,但是有晚清的鉴定家、收藏家费念慈抄的文。方闻先生知道后挺高兴,问“你为什么说它是真的”,我说:“你们为什么说它是假的?它上面有些印章别说作假的人,就是研究者也不一定知道。如上面有一方‘练高之印’。” 练高是明建文帝的忠臣练子宁的父亲,一位晚元的诗人,本来这件东西上还有他的跋。这件东西详细准确的年代从题跋上我可以确定是大德元年,跟上海博物馆藏的赵孟頫大德元年《归去来辞》写的字是同一年。赵孟頫时年四十三岁。
四十三岁,正是赵孟頫在学习古人形成自我风格道路上的关键时期。在此卷中,已经开始显现出劲媚之态,且一些字还能看到早年他学习宋高宗时候的书法基础。
其二,是天津博物馆所藏版本《洛神赋》
大德四年,46岁的赵孟頫完成蜕变,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从其为盛逸民所书的《洛神赋》足可见得。这时候,几乎是他人书写状态最好的几年。若有不信者,可看台北故宫藏的大德五年所写的《前后赤壁赋》,用笔意婉转,遒媚多姿,尽得魏晋风韵,近乎于完美状态!
这卷《洛神赋》是赵孟頫长期临摹古人范本后融会贯通,这里特节选出洛神赋部分高清选字,这是目前为止最清楚的真迹图片资料!
最后一卷,则是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版本。
这一版的《洛神赋》共80行,末署款“子昂”,但没有年款。不过笔画又比前面两件《洛神赋》肥厚丰润了,显然年代应该晚于上面两件。
这卷《洛神赋》笔画虽肥厚,但是使转自如,圆润灵秀、密中有疏,毫无臃肿之态。王铎对它爱得不行,在卷后跋云:“此卷审观数日,鸾飞蛟舞,得二王神机者,文敏一人耳。”这样还不过瘾,一年后在前隔水又跋了一段:“光怪夺目,真沉泗之鼎,复现人间!”
最后,将这三件洛神赋按照时间先后从右到左依次排列,赵孟頫习书过程中的三个重要阶段一目了然。
各位书友,如需更多高清单字大图,可关注留言或私信与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