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的舍弟指的是_月夜忆舍弟是杜甫写给谁的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的舍弟指的是_月夜忆舍弟是杜甫写给谁的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1-12-20 13:42:59
阅读:

如果有一个诗人“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果有一个士人“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我们也许会很咋舌和诧异。其实他正是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极为巨大影响的伟大诗人杜甫。让我们具体了解一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沉郁顿挫”的文学风格给后世读者十分深刻的印象,而且严谨求实的创作精神也使得他成为后世诗人学习仿效的对象,坚持不懈的创作使得他被后世人尊称为“诗圣”。

杜甫《月夜忆舍弟》:舍弟生死未卜,如何不叫人挂肚牵肠?

他常常能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使人叹为观止的程度,《春望》、《北征》、《三吏》和《三别》等名作给他的作品带来了“诗史”的称誉。无论是“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还是“五更鼓角悲声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都达到了格律上的工整精巧和境界上的寥廓空旷。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对杜甫有过这样的评价:“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当时鲁迅先生晚年在政治上已经与胡适分道扬镳,但是他们对“诗圣”杜甫的评价却是空前一致的高。这评论杜甫的寥寥数语,与主张改良的胡适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他曾经说过:“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杜甫《月夜忆舍弟》:舍弟生死未卜,如何不叫人挂肚牵肠?

在我们的印象里杜甫都是忧国忧民的代表,其实他也是对自己的家庭也是勇于承担责任的。一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一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进了内心里的愁苦。可以说家里人一直是杜甫的无尽牵挂,漂泊的生活给他的巨大压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遥远地和自己的亲人分离。

我们可以从他下面这首《月夜忆舍弟》来分析他这种愁苦的心理: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唐代 杜甫 《月夜忆舍弟》

杜甫《月夜忆舍弟》:舍弟生死未卜,如何不叫人挂肚牵肠?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在秦州所作,当时的杜甫弃官入川。他虽然躲避了令人恐慌不已的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与平静,但仍然心系苍生和胸怀国事。也就是在公元759年这年的九月,发生了使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叛军首领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肆无忌惮的叛军攻陷了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就在这个风雨飘摇的艰难时刻,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这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颠沛流离,困顿不堪的杜甫看到了逐渐破碎的山河,而自己牵挂的舍弟还不知死活,这使得他内心里充满无限的忧虑。

杜甫《月夜忆舍弟》:舍弟生死未卜,如何不叫人挂肚牵肠?

刚一开篇,杜甫首先具体准确地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边塞秋天的图景——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没有一丝生气,荒凉冷落的景色给人一份愁绪,引人内心的一丝牵挂。前两句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为表现内心的愁苦奠定基础。到了颔联,杜甫直接点题。“露从今夜白”点明了时令,同时也描绘了一幅凄冷的场景——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运用了一种以幻作真的手法,表面上看起来不太合情理,但实际上反映了当时处于那个困难处境里的作者的独特心情。这其实是作者对故乡的过度思念所导致的。

杜甫《月夜忆舍弟》:舍弟生死未卜,如何不叫人挂肚牵肠?

接着到了颈联“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开始转入抒情----上句说弟兄各自离散,如今天各一方而不得相见;下句说故乡那温暖的家早已不复存在了,亲人们生死难卜。这里写得伤心欲断肠,感人至深,动人心弦。同时这两句也反映了当时身处安史之乱的水深火热的处境中的人们的不幸与悲苦。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杜甫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和伤感之苦。此时的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自己寄书尚且常常不能够送达,更何况现在战事密集,他们的生死自己始终无法得知。

杜甫《月夜忆舍弟》:舍弟生死未卜,如何不叫人挂肚牵肠?

读了这首令人唏嘘不已的诗歌,我们可能会对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牵挂亲人的形象认识更加鲜明,同时对“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认识更为深化了。

文|青舟(三度平台签约作者)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热门文章
最热文章
标签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