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史记对于游侠精神的定义_史记中游侠的代表人物有哪几位

史记对于游侠精神的定义_史记中游侠的代表人物有哪几位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1-12-24 10:13:03
阅读:

关于游侠,史记和汉书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喀尔拉

翻开《辞海》,找到游侠一页,我们可以看到三种释义:1.古称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勇于排难解纷的人。2.犹任侠。3.指无赖之徒。三种释义差距甚大,这十分明显地体现出中国人对游侠二字的不同认识。游侠,他们究竟是舍生取义的英雄,还是无法无天的暴徒?

追溯历史,这种分歧其实从最早记录游侠的两本史籍《史记》与《汉书》之间就已经产生。

司马迁认为游侠是“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轻生重义之士。他在《史记·游侠列传》颂扬了游侠急人之难、言而有信的高尚道德和舍生取义、追求自由的精神,并区分了布衣之侠与豪暴之徒、民间盗跖的不同。

而班固则把游侠视为“惜乎不入于道德,苟放纵于末流”的下三滥暴徒。继而在《汉书·游侠传》中批评游侠破坏封建礼法,引发社会混乱。甚至说“杀身亡宗,非不幸也”。

关于游侠,史记和汉书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

其实游侠并没有明确的定性,纠缠司马迁、班固孰对孰错是毫无意义的。《史记》与《汉书》中描写的游侠之所以不同,这与他们的视角、史书性质、作者价值取向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100个人眼中有100种游侠。”司马迁私修《史记》,他心中对当时时代的愤懑和不平从来都是表露无遗的。他欣赏游侠们言必信行必果、重义轻利、崇尚自由的精神特质。而班固著《汉书》是政府行为,必然要为专制君主打压这种破坏法律,破坏封建社会制度的不正之风。因此,二人眼中游侠出现如此大的差距,其实是不难理解的。

从表面上看,二者所谓游侠都具有以下品质:重承诺、讲义气、轻生死。但司马迁笔下的游侠们有情有义,为了自己的信念不惜违反法律,舍弃财富与生命。而班固描写的游侠,在仗义疏财、救人不赡的壮举背后却是阴诈好杀,肆意破环法律的凶暴嘴脸。同样是游侠,为什么在不同的角度差距就如此之大呢?

实质上,二者讨论的游侠在狭义上根本不是一种人

司马迁赞扬布衣之侠,他佩服他们虽只是普通平民,却能有着舍生取义的壮举。但这种真正的游侠在汉代基本已经消失。《史记·游侠列传》中也提到“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司马迁写《游侠列传》就正是为了纪念这些平民之侠。

反观班固抨击的所谓游侠,其实是司马迁眼中的“暴豪”,这批人往往是当地的豪强大贾,官二代富二代。他们依仗自己丰厚的家财,抱有不正当目的结交他人,实际上都心怀异志,危害中央。这类人并不具有布衣之侠那种舍弃自我利益的奉献之心,他们眼中往往只有利益与暴力。

关于游侠,史记和汉书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

二家各成一言,那么究竟谁的游侠才是“真”游侠呢?其实,他们笔下的游侠都是游侠。他们都是中国游侠思想发展下的产物。所谓暴豪与布衣之侠,实际上只是游侠的不同亚种而已。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曾说:“游侠与暴豪之徒,其不可分也久矣。”(《秦汉史》)下面我们将浅谈游侠的诞生与消亡。

追溯历史,“侠”之精神从先秦时期的墨家发展中逐渐成形。墨家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结构为侠义的催生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而当时社会混乱,以下克上屡见不鲜,如司马氏所说:“窃钩者诛,窃国者侯,侯之门仁义存。”时局的动荡又给游侠提供了舞台。但此时的墨家并不是游侠,充分体现游侠之道的还是像四公子一类,门客众多,自成一股小势力,半依附于国家,闻名于一方。

而秦统一六国后,墨家学派发展的沃土被破坏,其组织成员迅速分解为个体存在。而四公子此类一方豪强也大大减少,门客势力显出颓势,出现了大量漂泊于世的在野之士。这两股势力最终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游侠

他们有的四处漂泊,行侠仗义。有的称霸一方,成为当地固定的暴豪。但在法家主导下的秦帝国采取高压政策,其代表韩子说过:“儒以文乱法,而侠以武犯禁。”触犯法律是法家最无法容忍的。

秦帝国通过焚书坑儒打击了儒家势力的同时,为了稳固统治,打击这游侠离心势力,秦始皇曾特意迁游侠于京城,(据记载,人数最多的一次达到了10万人)同时对不顺从者进行剿灭。一时间,基本上全国各地有名有姓的游侠都被集中到了首都咸阳,成为了朝廷监视下的顺民。表面上,游侠势力不是被铲除就是被压制。但其实在秦暴政的压迫下,游侠精神正暗流涌动,逐渐发展壮大

关于游侠,史记和汉书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

秦亡于二世,平民起兵、诸侯复国、楚汉争霸,华夏大地重新陷入混乱,一时间各路暴豪、布衣之侠纷纷揭竿而起。这是一次游侠精神的反弹复兴,以法律是无法压制游侠精神的,游侠蔑视法律,追求自我体现,不能以普通平民的价值取向所定义。直至汉初,游侠仍是历史舞台上重要的角色之一

汉朝江山初定,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了汉朝统治江山的正统思想。曾经被法家藐视的儒家拥有了政府力量的帮助,日益强大。当然,此时的儒家已经融合了诸家之长。其核心也是维护其统治者利益。

任侠之道与当时儒家主张的仁义礼智信孝忠并不能相容。二者经常出现冲突,先秦时期也有过“天下不归于杨,则归于墨”的说法。因此,重情义、轻生死的亡命之徒--游侠们,依旧是统治集团与儒家学者的“敌人”

视儒者为“章句小儒”,不仕君王,追求自由的游侠自然也不屑于与统治者、儒学家为伍,反而往往会与各地的王国势力所勾结,成为威胁中央的重要因素。他们再一次成为了主流的打击对象。

关于游侠,史记和汉书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

司马迁时代的游侠其实已经不再是“布衣之侠”了,他们不再是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普通平民,反而成为披着侠义外衣、肆意做出暴虐行径的地方豪强即使是洛阳剧孟这样少数的真正具有侠义之心的大家,他强大的财力物力也将是皇权统治的心腹大患。

此时的游侠基本已经走向了覆亡之路。司马迁创作《史记·游侠列传》也是为了凭吊昔日的布衣之侠,还写出“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希望人们看到布衣之侠与暴豪之徒的区别。而不是希望人们争当游侠、复兴游侠。

而班固所处东汉时期,此时的游侠势力基本已经淡出人民的视野。班固的《汉书·游侠传》基本就是为汉代游侠的盖棺定论之作。虽然班固著书为政府行为,难免有失偏颇。但其描写基本符合汉代游侠状况。我们不可否认其具有相当的客观性。

游侠文化兴于乱世,而社会相对安定、天下大一统的汉朝儒家式社会没有给游侠留下生存的空间。最后的汉代游侠时代随着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落下了帷幕。具有浓郁黑社会组织色彩的游侠群体基本被汉朝所淘汰。

虽然游侠打抱不平,讲求信义,快意恩仇。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封建正统“仁义忠孝”的思想,但他们本身崇尚暴力,威胁社会安定,其黑恶的性质注定无法融于安定和平的统一王朝之中。

关于游侠,史记和汉书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评价?

回归主题,其实,暴徒和义士都是游侠的写照,光影相生,游侠正因为其体现了人性的双重性而具有极大的魅力。他们的事迹中充斥着正义与暴虐,鲜血与情义。即使他们被历史的车轮轧成渣滓,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游侠的精神却长存于华夏民族的血液与本性之中。在讲求仁义的国人内心,也沉睡着一头具有血性的悍兽——游侠之情。儒家思想塑造了我们的灵魂,而游侠的精神则深深地熔铸其中。我们永远不会再成为游侠了,但我们要记住,无论是暴徒还是义士,这些游侠的品质永远刻在中华民族的灵魂里!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热门文章
最热文章
标签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