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涧底松》是左思《咏史》八首中的第二首。《咏史》是一组政治抒情组诗,为左思诗歌的代表作,而第一首又是《咏史》中的代表作。
咏史这一诗体,始于东汉班固。但班固的咏史诗局限于一诗专咏一人一事,只于复述史事中略见作者意旨。左思打破了班固以来专咏一人一事的传统,借史事以抒写自己的怀抱,题曰咏史,其实咏怀。他以抒情述感代替了史事复述,使咏史密切结合现实,形成了咏史诗的一种新体格。
左思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盛行的时期。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界限十分森严。左思虽才华出众,学识渊博,但由于他父亲左嘉起于小吏,出身寒微,仕进很不得意。他妹妹以才名被选入宫,他自己以《三都赋》使洛阳为之纸贵,但他仍为人所轻,官只止于秘书郎。他跻身仕途,却壮志难酬,于是便借咏史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慨不平。
左思的《咏史》八首在内容上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第二首主要揭示人才遭受压抑的根源,接触到了当时现实的一个重要主题,在组诗的形象系列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层,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首四句,以比兴发端,先从自然景物落笔。枝叶繁茂的百尺高松,处于“涧底”,而茎长径寸的小苗,却高踞于“山上”遮压着青松。这里作者以“涧底松”喻位低才高的寒士,以“山上苗”喻位高才低的世族,一高一低,一贱一贵,形成一个鲜明的对照,以突出其不合理性,用自然现象兴起社会现象的不平,为下文的正面评说蓄势。
第二层,次四句,由自然界转入社会,化隐为显,直言揭露。才智庸碌的世家子弟登上高位,而才智杰出的人才却终身坎坷,这完全是由“地势”决定的。这个“地势”即社会上的门第。当时的门阀制度,依据“品状”授官,“品”就是门第。品等越高,授的官就越大,所谓“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出身寒门的才智之士只有永远沉没于下僚:而且这种现象已是“由来非一朝”了。诗人纵观整个历史,把批判锋芒指向了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即封建社会用人制度的不合理,使诗歌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和概括性。
第三层,末四句,引史为证,金日䃅、张汤两家,凭借祖先的功业,七代做汉朝的贵官;而年老的冯唐虽很有才干,却一生屈居郎官卑位。这就有力地证明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由来已久。结尾两句为全诗的穴眼,是诗人以老冯唐自况。金、张的显贵只是一种反衬, 目的在突出冯唐之悲,表明自己有才而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抑郁不平。
这首诗是借汉事言晋事,借古讽今。“冯唐白首, 屈于郎署”是苟悦《汉纪》中的话。而据《史记:冯唐列传》 记载,冯唐在文帝、景帝、武帝时都曾被召,还曾持节云中。所谓“白首不见招”者,这是指诗人自己。清人何焯说:“左太冲《咏史》,‘郁郁’首,良图莫骋,职由困于资地,托前代以自鸣所不平也。”(《义门读书记》)这正说明了这首诗的意旨是借史咏怀,抒发自己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全诗从头至尾都用了对比手法,言松、苗,一 下一上,一 长一短;言“世胄”和“英俊”,一“蹑”一“ 沉”,一高一低;言金、张和冯唐,一七世显贵,一终身坎坷。 这些对比全为正反比,反差愈大,对照就愈鲜明,也就愈能突出用人制度的不合理性,对表达诗的内容起了很好的作用。
左思在太康诗人中被誉为“情深而才大者”, 他的咏史诗笔力劲拔,情调豪迈,气势激越,拔萃于流俗,垂式于后代,尤其是“郁郁涧底松”这首形象鲜明, 比喻贴切,曾打动了后世不少文人。南朝范云曾写过《咏寒松》,初唐王勃写过《涧底寒松赋》,也都是借咏松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这说明了左思咏史诗揭示社会问题的广泛意义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