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是中唐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传承陶渊明、王维等人的衣钵,在诗歌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艺术的传承如果只是模仿,那就太过拙劣,必须有所创新,甚至是突破。在这一点上,柳宗元深明此理。
相比前辈,柳宗元的山水诗有一种奇趣美,仿佛是一位独来独往于青山绿水间的世外高人,孤傲清冷,就连用词都出人意表。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诗只有六句,非律非绝,可见在顶级高手眼里,什么格律平仄都是可以打破的,想怎样就怎样。
首句写渔翁夜宿于西岩,还很平常,但到了第二句就很新奇,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和楚竹代替,诗句意蕴就变得高雅起来,超凡脱俗。
三、四两句则更为奇特,按理此时诗中的主人公应该出场了,但烟销日出不见人,直到“欸乃”一声,还是不见人,只见山水绿,就问你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最后两句是写景,当你正在疑惑中“回看天际”,却只看到“岩上无心云相逐”,读完整首诗,你还是看不到这位高人的蛛丝马迹。
关于这最后两句,苏轼以为“虽不必亦可”,意思是说有点画蛇添足,还不如删掉。苏轼这么随口一说,却引起了数百年的争论不休。
由于苏轼举足轻重的地位,后世分成了两派,一派以南宋严羽、明朝胡应麟、清朝王士祯和沈德潜为代表,认为苏轼说得对,删了更好。
另外一派以南宋刘辰翁、明朝李东阳和王世贞为代表,认为不删更好。其实,我比较赞同苏轼的看法,最后两句可有可无,删了更好,不删也无伤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