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杏林春回橘泉暖,梨花风起正清明。在北京中医药大学60余载的建校史上,多少先贤用智慧积淀起大学之学。在这个追思远人的节气,小北将带你回顾北中医校史上的重大事迹——“五老上书”,介绍他们的生平和学术思想举隅,听一听他们对后学振聋发聩的寄语,寻找已经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中医之根。
五老上书
1962年7月16日,我校首届学生即将毕业之际,为总结经验、启示后来,秦伯未、于道济、陈慎吾、任应秋、李重人五位先生,针对当时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联名向卫生部进呈《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其内容包括:“带徒的一点经验”、“培养目标问题”、“中医课程内容的安排问题”、“大力提倡读书(包括背诵)风气,练好基本功”、“怎样突破文字关”,这些意见建议对探索符合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作用。该事件反响巨大,影响深远,史称“五老上书”。
追忆先师
秦伯未
秦伯未(1901.7.21~1970.1.27),名之济,字伯未,号又辛、谦斋。著名中医学家,中医临床家。上海市人。是宋代词人秦观第二十七世孙,祖父、父亲皆为知名儒医。幼承庭训,经史子集、诸家医籍无所不涉。18岁考入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丁甘仁、曹颖甫、谢利恒等。
1923年以该校第二期第一名毕业,留校任教,同时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1927年底与王一仁、章次公、王慎轩等共同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后任名誉校长。1929年在上海任“全国医药团体代表大会”秘书长,呼吁反对《废止旧医案》。1930年创立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世界》等杂志。1931年任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后任上海国医公会执行委员等职。1938年主办中医疗养院。1954年调京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1955年12月,为全国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授课。1959年任教北京中医学院,曾任院务委员会委员、附属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主任等职。1962年7月与于道济、陈慎吾、任应秋、李重人联名写信《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上书卫生部党组。曾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等职。是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农工民主党第七届中央委员。
代表论著:《秦氏内经学》、《内经知要浅解》、《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清代名医医案精华》等。
于道济
于道济(1895~1976),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妇科专家。辽宁沈阳人。自幼自学中医。1927年在沈阳最大慈善团体、光绪年间创办的同善堂学习。1931年到北京开业,拜孙中山医药顾问徐右丞为师。行医之余,热心中医教育,前后举办四期中医培训班。曾任北京国医公会副会长。
1949年2月在施今墨创建的华北国医学院担任教务长。1950年4月,任北京联合医院诊所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同年任北京中医学会副主席兼福利组长,协办北京中医进修学校,任教导主任。1954~1956年任中医研究院筹备处门诊部业务主任、编纂审查室主任等职,定为医疗技术一等三级。1955年12月,为全国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授课。1956年3月,与余无言共同主持中医研究院编审室;同年9月,调北京中医学院任副教务长。1956~1957年,参加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第一版)编写和审订工作。
1958年参与筹建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任首任院长兼妇科主任。1962年7月与秦伯未、陈慎吾、任应秋、李重人联名写信《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上书卫生部党组。1967年病休。曾任北京中医学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是“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第二、三、四、五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代表论著:《伤寒论讲义》、《中医诊断学》、《中医进修组织管理选辑》、《我对于癥、瘕、痃、癖、疝、瘀血、血蛊等症的认识》等。
陈慎吾
陈慎吾(1898~1972),名祖望,字绳武,号慎吾,业医后以号为名。著名中医学家,《伤寒论》专家。福建闽侯人。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幼读经史子集,精于儒书。
1916年考取北京大学经济系,后专攻岐黄。1930年拜唐宗海弟子河南名医朱壶山为师。1935~1938年,与胡希恕合办联合诊所。1936年起致力中医教育,白日应诊,晚间课徒。1938年执教于孔伯华主办的北平国医学院,主讲《伤寒论》。其间向孔伯华、施今墨讨教甚多。
抗战胜利后,临证带教改为集体授课。1948年创办北平中医研究所(1956年正式更名为北京汇通中医讲习所),长期担任所长,并讲授《伤寒论》、《金匮要略》。1950年参加卫生部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医研究所工作。1952年入华北中医实验所工作。1954~1955年参与筹备中医研究院。1955年12月,为全国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授课。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教,历任伤寒教研组组长、院务委员会委员等职。1962年7月与秦伯未、于道济、任应秋、李重人联名写信《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上书卫生部党组。1971年抱病撰写《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万余言。是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
代表论著:《陈慎吾伤寒论讲义》、《陈慎吾金匮要略讲义》、《陈慎吾经方要义与伤寒心要》、《陈慎吾伤寒方证药证指要》、《经方证治及方剂分类表》等。
任应秋
任应秋(1914.7.27~1984.10.17),名鸿宾,字应秋。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基础理论暨中医各家学说专家。四川江津人。幼年在祖父督导下遍读儒家《十三经》。后入江津国学专修馆,曾向经学大师廖平请益。17岁入“医学研究社”,师从经方名医刘有余。满师后在 “济世诊脉所”免费诊病。22岁赴(上海)中国医学院读书,抗战爆发后,转读于湖南国医专科学校。
1938年返江津悬壶。1941年任江津县中医师公会常务理事,后任中央国医馆江津支馆馆长。1944年创办《中医周刊》。1946年发起并组织“国医砥砺社”,主编《华西医药杂志》。1950年任江津县医务工作者协会副主任。1952年任重庆市卫生局中医进修班教导主任(兼授古典医著课)、市中医学会秘书长等职。1957年8月调北京中医学院任教,历任文献编研组组长、科研办公室主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医史教研室主任、中医系主任等职。
1962年7月与秦伯未、于道济、陈慎吾、李重人联名写信《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上书卫生部党组。1978年晋升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医药组组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及医古文研究会会长、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常委等职。是全国政协第五、六届委员,农工民主党第八、九届中央委员。
代表论著: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各家学说》(第五版主编)、《病机临证分析》、《内经十讲》、《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
李重人
李重人(1909.10.12~1969.1.7),原名伦敦。著名中医学家,诗人、书法家。四川奉节人。12岁在昭文私塾读书。后随父亲李建之及郑钦安弟子郑仲宾学医。19岁应诊。1929年随父迁万县行医,同年参与反对《废止旧医案》斗争。1934年在万县开设“尊生药室”。1935年开办“起华中医院”,同时创办《起华医药杂志》及《医铎周刊》。1951年4月倡办万县中医业余进修学校,任副校长;同年12月创办万县第一联合诊所。
1954年秋奉调成都中医进修学校任教。1956年1月调任中央卫生部中医司教育科科长,参与筹建全国四所中医学院。1956~1957年,参加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第一版)编写和审订工作。1962年调北京中医学院,任副教务长兼中医系副主任、院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同年7月与秦伯未、于道济、陈慎吾、任应秋联名写信《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上书卫生部党组。曾任万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是万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代表论著:《中医病理与诊断》、《应用方剂学》、《丁甘仁遗方歌括一百零三首》、《龙池山馆诗》等。
这五位大师是现代中医教育界的先驱者,他们五十余年前提出的思想现在还在影响着中医教育。先生的谆谆教诲,言犹在耳,先生风骨,杏林楷模。
大家都在看
编辑丨云青 张澜
图片丨校团委 王天玲
技术丨白颖
让我们一起忆先贤,寄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