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请听题:1.唐代2.年少早逝3.“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李贺)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
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
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4.这句中哪些字用得好,更加突出了紧张的氛围?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5.你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描绘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6.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或长城附近。“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夜紫”指紫色的晚霞。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7.作者是又通过什么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
——景物描写。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8.能否用你的语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9.时间从傍晚到深夜,官军夜袭敌军阵地。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临易水”点名了什么?你联想到什么?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11.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诗歌的后两联各用了一个典故,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从这首诗中找出作者利用的色彩,说说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小结: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延伸
1.边塞诗积累
2.想象扩写
诗歌是想象的果实。现在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
(1)展开合理想象,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2)字数在150字左右。
例文:
秋高气爽,万木摇落,军中的号角声呜呜咽咽地响满天空。暮色中,刚经过白天酣战的沙场上,一片沉寂。有几只灰色的秃鹰在低低地盘旋,眼中射出贪婪之光。在尸身堆积如小丘的地方,半卷红旗斜倒着,一匹瘦马在主人徘徊不前,不时发出一声凄惨的嘶鸣。土地已被鲜血浸透,就像胭脂一般浓艳,在夕阳的掩映下,呈现出一片紫色。
3.诗歌赏析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西行》——陈陶
(1)请欣赏三、四句的精妙之处。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一句紧承上句,诗人似乎作为一个旁观者对牺牲的将军表示同情。但是,“犹是”一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在年轻的妻子的梦里,这些枯骨还是活生生的心上人,她们并不知道丈夫早已献身疆场,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梦境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了战争的残酷,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雁门太守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能力目标:领悟诗歌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赏析诗句,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赏析诗句,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李贺带着他的诗卷去谒见韩愈,因正值酷暑,韩愈倦极思睡,衣带已解,闻报后想推辞不见,可是打开诗卷,第一首就是《雁门太守行》,读罢大惊,立即束带出见。这件事虽不一定属实,却也说明这首诗的确不同凡响。
二、讲授新课
(一)了解作者
李贺,字长吉。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也慨叹生不逢时,抒发内心苦闷,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二)解题
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1.请学生读,读准字音:
摧(cuī) 燕脂(yān zhī)
霜重(zhònɡ) 携(xié)
2.请学生读,读准节奏。
3.自由朗读,比比谁是背诵小能手。
4.齐读。
(三)合作学习
1.结合注释,师徒合作了解诗的内容,师徒都不懂之处可举手询问。
2.师傅问,徒弟答,要过关。
3.小组展示:
师徒展示,解释词语。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甲光:铠甲迎着太阳光。
角:军中号角。
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览贤士。
玉龙:宝剑。
师徒展示,翻译诗歌。(李贺工于设色,陆游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请结合表现色彩的词语,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面。)
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待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四)细读探究
1.诗人用了几个画面来描绘一场战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白天,敌军云集而来,官军严阵以待)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从白天到夜晚,战斗过程异常惨烈)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夜晚,官军出其不意袭击敌人)
2.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场战斗,你想用哪个词?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这是一场(惨烈、残酷、悲壮……)的战斗。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比喻、夸张,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危急形势。也写出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都表现出来。)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角声满天”从听觉角度表现战争规模。“塞上胭脂”从视觉角度表现战斗残酷。(战场血流成河,渗入土中,在夜色中凝为紫色)两句都从侧面写战争的惨烈,给人悲壮之感。)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卷”表乘夜奔袭,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壮怀激烈的豪情。援军一到,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鼓声不响,悲壮气氛更浓。)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用典,表达建功立业、誓死报国之情。)
三、课堂练习
1.诗人以(黑云压城城欲摧)隐喻敌军势力的强大与猖狂。
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侧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3.全诗的主旨句是哪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四、课堂小结
全诗以时间为序,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场悲壮惨烈的边关战争,歌颂了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积累描写战争的诗词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