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荀子集大成者_《诸子百家大辞典》

荀子集大成者_《诸子百家大辞典》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1-08 15:13:27
阅读:

《荀子》是战国末年着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着作。荀子,名况,又称荀卿、孙卿(荀、孙二字古代读者相近,卿为敬称),战国末叶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要活动于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至秦王政九年(前238年)之间,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把他和孟子相提并论。荀子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荀子思想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诸家的成分,而对儒学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他关于人性、礼法、人的地位、名实关系的学说,这一学说构成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其思想资料主要保存在《荀子》一书中。  

集诸子百家大成——《荀子》

《荀子》书中各篇大都通篇议论,有论点、论据,结构完整,说理透辟,标志着论说散文的成熟。荀子学识广博,论证中多引儒家经典文句,行文又汲取战国纵横家之长处,故行文句式整齐,辞采宏富,注重修辞的运用,语言颇具韵律美和形象美。为了指导大家阅读《荀子》,把握其思想精髓,我们从中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名言警句,以故事的形式加以阐发,期望能在趣味性阅读中领略先哲的积极思想,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以促进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

集诸子百家大成——《荀子》

在《荀子》一书中,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是《天论》、《非相》等篇。荀子在《天论篇》开头便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这就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说法,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这就是荀况“天人相分”的观点。他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在天人相分的基础上,荀况大胆地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他说:  如其把天看得非常伟大而仰慕它,怎么不把天当作一种物来畜养它,控制它?如其顺从天而颂扬它,怎么不掌握和控制天的变化规律来利用它?如其仰望天时坐等它的恩赐,怎不因时制宜,使天时为生产服务?荀况这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把先秦唯物主义思想发展到最高峰,成为中国唯物主义思想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集诸子百家大成——《荀子》集诸子百家大成——《荀子》​​

 在《非相》篇中,荀况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彻底否定和批判了唯心主义相术。他说:观看人们的相貌,不如研究人们的思想;研究人们的思想,不如选择正确的思想方法。相貌不能决定人们的思想,而思想却受一定方法的支配。方法正确,而且思想能遵循它,虽然相貌丑陋,只要思想方法对头,也不妨碍成为君子。虽然相貌好,但思想方法不对头,也免不了成为小人。人们的祸福与人的相貌无关,而是由人们后天选择什么道路决定的。这就揭穿了唯心主义相术的骗人把戏。  反映荀况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主要表现在《解蔽》、《正名》、《劝学》等篇中。在《解蔽》篇中,荀况首先肯定了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和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这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前提。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以所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凝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偏也。”他认为,人们认识上的通病,是被事物的一个片面所局限,而不明白全面的道理。人们纠正了片面认识,才能使认识符合正道,对正道三心两意则必然迷惑。 这就强调了认识要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在《正名》篇中,荀况强调了感性认识的作用,他说:人都有对感觉印象进行分析辨别的能力,然而只有依靠听觉器官才能辨别声音的不同,依靠视觉器官才能辨别形状的不同,所以心的验证能力一定要等到感觉器官接触所感觉的对象以后才能发挥作用。如果感觉器官接触了外界事物而不能认识它,心对它考察了而说不出道理来,那么人们没有不把这种情况说成是没有知识的,这就是根据感官接触外物而确定名称同和异的情况。在“名”、“实”关系问题上,荀况主张“实”决定“名”,“名”一定要符合“实”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在《劝学》篇中,荀子谈了知识的来源问题,他认为人的知识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教育的结果,从而驳斥了“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并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形象比喻,说明学习没有止境和后来居上的道理,劝导人们要进行广博地学习,要发扬“锲而不舍”、“用心一也”的精神,反对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和杂而不专,成为激励后人学习的名篇佳句。荀子的伦理思想,主要反映在《性恶》、《修身》、《礼论》等篇中。针对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荀况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和“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的自然属性,这些自然属性只有通过封建伦理道德来严格加以限制,才能变成性善的,才符合封建礼仪。因此,荀况特别注重后天学习教育的作用,从而批判了孟子宣扬的“天赋道德论”。荀况谈论人性,虽然只注重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人们的社会性,但他能从人对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作为研究人性的出发点,反对孔孟空谈仁义道德,无疑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荀子》  荀况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主要反映在《王制》、《富国》、《王霸》、《君道》、《臣道》、《强国》等篇中。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巩固地主阶级政权,荀况提出了“隆礼敬士”、“尚贤使能”的用人原则。他在《王制》篇开头便说:“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中庸民不待政而化。”“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这就彻底否定了孔孟赞扬的封建世袭制。

集诸子百家大成——《荀子》​  

 在如何治理国家问题上,荀况提出了“重法爱民”、“赏罚严明”的政治纲领。他认为,统治阶级治理国家和统治人民,一定要有一套严密的政治法令和赏罚措施。对人民,在没有给它利益之前就从它身上谋取利益,不如先给人民利益然后再从人民中索取利益更有利;不爱护它就重用它,不如先爱护它然后再重用它更为有效。荀况认为,只有赏罚严明,才能治理好国家。他说:“赏行罚威,则贤者可得而进也,不肖者可得而退也,能者可得而官也。”(《富国》)“王者之论,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朝无幸位。民无幸生。”(《王制》)这样国家的政治才能清明,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在经济思想方面,荀况主张一方面用赏罚严明的制度来鼓励人民发展生产,增加财富,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强本抑末”、“节用裕民”、“开源节流”的经济措施,加强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品流通,不断开拓新的财源,限制统治阶级的费用,以此达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的目的。荀况这种经济思想,集中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也符合人民的愿望。  《非十二子》、《儒效》两篇,主要是荀子对思孟学派的批判。《乐论》主要阐发了荀况的音乐理论及其社会的作用。  

《议兵》主要阐述了荀况的军事理论。《赋》运用诗歌文学语言,阐述了荀子学派的政治主张。《大略》以下6篇,都是荀子学派的作品,内容比较庞杂,有些思想与荀子思想不尽一致。总之,《荀子》一书是我们研究荀况思想和荀子学派的主要参考资料。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