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善恶,自古以来,莫衷一是。孟子持“性善论”,一小孩将要掉入井中,旁人会去救他,并且并不是因为要得到小孩父母的回报去救他,这就说明了人性之善。荀子持“性恶论”,人生来性恶,要以礼义约束。孔子尚礼,孟子尚义,荀子礼义合用,处仁以义、行义以礼、以礼节仁义,来构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秩序。
一、性恶论是礼义产生的思想根源
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善是后天养成的。性是人本来就有的,是生而具有的,伪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文理隆盛。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
荀子认为人性是先天的,排斥了后天的人为的因素。接着,因为人“生而好利”,“生而有疾恶”、“生而有耳目之欲”,如果人顺着生而就具备的天性,就会导致争夺生而亡辞让、残贼生而亡忠信、淫乱生而亡礼义文理,产生社会动乱。势必就要有对人的本性进行约束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性恶》)。也就是说,荀子通过性伪之分,从性恶推出人需要后天人为达到善,后天的人为就是荀子所提倡的礼法。然后,荀子论述了礼义产生的根源,“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荀子·礼论》)礼义产生的背景就是由于人性有各种欲求,就会产生争夺,争夺就会导致穷乱的产生,这样,就亟需一套使社会有序运转的准则,这套准则就是礼义,以止争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又说“故礼者养也”,通过食物和五味养口,椒兰养鼻,文章养目,音乐养耳,席床几筵养体,以礼义养人,使人的视听嗅触味五感及身体皆有所养。
二、明分使群:礼义产生的社会因素影响
礼义产生的人性根源是荀子的性恶论,而礼义的产生又受现实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荀子认为人是与禽兽不同,在于能明分使群。作为人,“力不若牛 ,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 ,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荀子·王制》)人能群,使人异于禽兽,人能群是因为分,“分”就要讲礼义。礼义的产生就是为了明分使群,调节群体关系,使人欲求得到合理的满足,从而解决由人顺着性而带来的争、乱、暴的社会矛盾。如果人人都顺性而为,就会造成争乱,通过礼义来规范人和社会,使之各得其宜。
杨国荣先生认为:“义的作用表现为二个方面;其一,通过确定度量分界,合理分配物质财富,以消除和避免纷争,从而保证整个社会的稳定;其二,调节社会等级结构中不同个体的关系,以形成社会群体的凝聚力,从而增强驾驭自然的力量。无论是消除纷争,还是强而胜物,都表现了广义的功利要求,荀子以二者为义产生的社会前提,实际上即从历史起源的角度,肯定道德(义)的社会功利基础。于是,义不再仅仅根源人的先天理性或良知,它首先表现为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因此,义的产生也是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受到了现实的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礼义的内涵:处仁以义、行义以礼、以礼节义
荀子对于礼义的论述包含两层面的含义:首先,礼义相通,义就是理,是事物遵循的原则标准,规定着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等级秩序和道德原则,如“大义”、“正义”、“道义”、“分义”、“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子弟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事中君之义”、“事暴君之义”;最重要的是,荀子看到了礼和义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倡以礼释义,把礼义合用,这恐怕是荀子的一大理论贡献。
荀子以礼释义,荀子是怎样用礼规定义的呢?先考察一下荀子义、理、礼的相关论述:
“义者,循理。”《荀子·议兵》
“义,理也,故行。”《荀子·大略》
“坚刚而不屈,义也。”《荀子·法行》
荀子以礼释义,从两方面论述了义:首先,义就是理。义者循理,理是义遵循的原则。行义需要合乎理才能称为义,故荀子说“遂理而不敢,不成义”(《荀子·大略》),王先谦解释为:“虽得其理,而不敢行则不成义。”[3]其次,坚刚不屈也是义,就是说行义还需要有一种坚刚不屈的精神,才能成为义。理是什么?接着,荀子就要论及义和礼的关系,通过义使得理与礼相通。
“亲亲、故故、庸庸、劳劳,仁之杀也;贵贵、尊尊、贤贤、老老、长长、义之伦也。行之得其节,礼之序也。”《荀子·大略》
“礼也者,贵者敬焉,老者孝焉,长者弟焉,幼者慈焉,贱者惠焉。”《荀子·大略》
可见,义之伦的内容与礼的内容都是一致的,不得不说明义之理与礼也是相一致的,而义之伦就是义之理,从而理与礼也就相一致。《礼记正义·礼运》中说:“故礼也者,义之实也。协诸义而协。则礼虽先王未之有,可以义起也”[4]这就更印证了礼是和义是相通的,礼是义的内容,义是礼的精神。
“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 成。仁有里,义有门;仁、非其里而处之,非仁也;义,非其门而由之,非义也。”《荀子·大略》
王先谦解释说:“里与门,皆谓礼也。里所以安居,门所以出入也。……仁非其里,义非其门,皆谓有仁义而无礼也。”[5]里是仁安居的地方,门是义出入的地方,里和门就是仁和义的的规范,也就是仁和义需要礼的规范。君子用义来行仁,才能达到真正的仁;“礼者,人之所履也”(《荀子·大略》),行义需要依据礼,然后才是真的义,如果行义不依据礼,那么就会造成义非其门而入,就会导致“失所履,必颠蹶陷溺。”(《荀子·大略》)
“故曰:仁义礼乐,其致一也。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行义以礼,然后义也;制礼反本成末,然后礼也。三者皆通,然后道也。”《荀子·大略》
荀子得出结论:仁、义、礼、乐,都是一样的。通过处仁以义、行义以礼、以礼节义三个方面的有效衔接,才能达到真正的仁、义、礼,才能合乎大道。荀子看到了礼义一致性,使礼义理三者达到相通合用的目的。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荀子的礼法思想及其现代意义_《荀子》的基本思想
人性善恶,自古以来,莫衷一是。孟子持“性善论”,一小孩将要掉入井中,旁人会去救他,并且并不是因为要得到小孩父母的回报去救他,这就说明了人性之善。荀子持“性恶论”,人生来
-
名言警句关于修身养性_论语中关于修身养性的名言警句
《荀子》10句至理名言,修身自省,受益终身。 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跬:半步。如果不去半步半步的积累,便不会到达上千里远大地方。 2.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
-
《荀子》十句名言_荀子最有名的一句话
《荀子》经典名句10则,道理深刻,谁看谁受益! 一、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荀子·修身》 自身具备高尚的品行,就会有着坚定的自信,自己也一定会
-
荀子经典名句100句_荀子最有名的一句话
《荀子》20句励志经典语录,句句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荀子》为战国末年著名思想家荀况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孙卿子》三十三篇”。班固注曰:荀子“名况,赵人,为齐稷下祭
-
善学者尽其理 善行者究其难_善学者尽其理下一句
中国古人说:“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美好的目标,也是一个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实现的目标。中国愿同广大成员国、国际组织和机构一道,共
-
《荀子》的基本思想_对荀子的思想感悟
1、君子耳不听淫声,目不视女色,口不出恶言。 出自《荀子·乐论》。【译文】作为一个君子,耳朵不听淫荡的音乐,眼睛不看美貌的女子,嘴里不说邪恶的语言。 2、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
-
荀子经典名言20句_荀子中的名言
《荀子》十大经典名句,感悟圣贤的智慧! 一、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荀子·富国》 能够使得国家富足的办法,便是去节约用度。使得百姓富裕的方法,变是储藏多余的粮食
-
礼仪廉耻是什么意思礼义廉耻的成语_礼义廉耻上一句
作者:尤磊 (一)再战鲁国,管仲持保守态度 长勺大败,齐桓公又羞又怒。 主公勿忧,臣愿乞师于宋,再战鲁国。鲍叔牙愤愤难平。 不可,目前我们正该专注内政,国富则兵强,到那时不愁鲁
-
荀子名言-《荀子》经典名句10则,道理深刻,谁看谁受益!
《荀子》经典名句10则,道理深刻,谁看谁受益!——《荀子·修身》自身具备高尚的品行,就会有着坚定的自信,自己也一定会喜欢。-荀子名言
-
荀子名言-《荀子》十大至理名言,经典励志,值得收藏!
当它人处于困境之中的时候,一句善意的言语,会使人倍感温暖。出自战国·荀况《荀子·礼论》在《诗经》中有《清妙》之歌,那是祭祀周文王的颂歌,一人领唱,则三人相和。-荀子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