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阎立本生平简介_阎立本被后人称为什么

阎立本生平简介_阎立本被后人称为什么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1-12 04:58:30
阅读:

唐朝是一个神奇的朝代,有一位叫阎立本的大画家,把自己的眼睛当做人肉照相机,画绢为胶片,刷刷刷画出了历史。

阎立本的母亲是前朝北周武帝的清都公主,他可是货真价实的皇孙,按理说这样的家庭怎么能顽强地生存到唐朝?按往常我们看到的宫斗剧的情节,前朝皇室成员要么隐姓埋名等待时机光复旧朝,要么就被夺权斩草除根了,阎立本居然还做到了大唐的宰相,原因就是:一家子的跨界艺术家,太有才华了。阎毗,阎立德,阎立本父子三人都擅长绘画和建筑。隋炀帝的时候,父亲阎毗曾为隋朝设计军器,组织皇家仪仗队,建造长城。兄弟俩曾一起主持营造唐初帝后陵墓。据说大明宫就是阎立本设计的。

阎立本的画作在他那个时代被称作神品,他在唐高宗时期还一度做到了右丞相的高位,但世人却因为这右丞相的头衔嘲笑他。当时左丞相是一个在塞外屡建军功的武官。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就是说阎立本在治国方面无能。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阎立本生平简介_阎立本被后人称为什么

    唐朝是一个神奇的朝代,有一位叫阎立本的大画家,把自己的眼睛当做人肉照相机,画绢为胶片,刷刷刷画出了历史。 阎立本的母亲是前朝北周武帝的清都公主,他可是货真价实的皇孙,按理

    经典语录
  • 隋炀帝杨广的功绩_隋炀帝杨广墓是谁挖出来的

    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即隋炀帝(604年—618年在位),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生于大兴,开皇元年(

    经典语录
  • 阎立本著名绘画作品有_画家阎立本简介

    阎立本,唐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立本继承家学,显庆中任将作大臣;曾任主爵郎中、工部尚书、右相和中书令,时有“右相驰誉丹青”之誉。其父阎毗,其兄立德,既有画名,

    经典语录
  • 扬州慢主要内容_扬州慢生活

    扬州慢,慢慢吃扬州。 关于扬州,最令我神往的一句话: 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烟花三月,骑着仙鹤去扬州,腰缠万贯,翩然入红尘,是仙人,亦是凡人。 烟花三月下扬州。 看白日扬州

    经典语录
  • 隋炀帝杨广的功绩_隋炀帝杨广的诗

    杨广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本名杨英,字阿[mó,上麻下女](一作阿摐),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隋朝第二位皇帝(604—618年在位),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嫡次子。

    经典语录
  • 杨广是隋炀帝吗_杨广是个昏君吗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四月,在江都巡幸的隋炀帝杨广被以宇文化及为首的叛军杀死于江都宫中,时年四十九岁。一千多年来,隋炀帝杨广一直被当做昏君的典型,他穷兵黩武,不惜民力,三

    经典语录
  • 杨广是昏君吗?隋炀帝的功与过_隋炀帝好大喜功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的次子,史载少时就有智谋,文武兼备,在开皇八年(公元589年)的平陈战争中,杨广受命担任主帅,在名义上指挥五十一万伐陈大军,与高颎配合完成

    经典语录
  • 隋炀帝杨广写的诗_为什么说隋炀帝是暴君

    作者:水瓶儿 由古至今,人们总是用“荒淫残暴,昏庸无道”来对隋炀帝杨广盖棺定论,可以说他是受千古骂名最多的暴君之一了。然而,我们似乎是被舆论引导走向了偏执,忽略了对他本人

    经典语录
  • 隋炀帝的墓是被谁挖出来的_隋炀帝杨广陵墓

    隋炀帝杨广简介(569年—618年),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位14年。“统一江山”、“修通运河”、“西巡张掖”、“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可以概括他一生所为。隋炀帝杨广是中国历史上名声

    经典语录
  • 对隋炀帝杨广的历史评价_杨广是隋炀帝还是隋明帝

    说起隋炀帝杨广, 人们的印象是像殷纣王、秦始皇一样的暴君。的确如此, 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就是这样写的。由于杨广不体恤国力民力, 急于求成, 过于追求完美, 结果天怒人怨, 隋王朝三代而

    经典语录
  • 初唐画家阎立本的代表作品有_唐代绘画的代表画家阎立本以什么成就最高

    阎立本(约601年—673年), 唐代政治家,大画家,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 阎立本擅长工艺,多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隋朝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兄阎

    经典语录
  • 隋炀帝杨广诗_隋炀帝暴君行为

    原创不易,请点个关注^▽^ 作者:知更晓,未授权不得转载! 隋炀帝杨广_图片来自网络 在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家喻户晓的明君和暴君。说起明君,唐有“太宗”李世民、宋有“太祖”

    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