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胸有成竹
【原文】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1)腹、蛇蚹(2),以至于剑拔十寻(3)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4)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5),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6)直遂(7),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8),少纵则逝矣。
(宋·苏轼〈文与可(9)画篔筜谷偃竹记〉)
【批注】
(1)蜩:音“条",即蝉。
(2)蚹:音“父",蛇腹下可以让蛇爬行的横鳞。
(3)寻:古代八尺称为“一寻”。
(4)累:音“磊",增加。
(5)熟视:仔细的看。
(6)振笔:运笔、挥笔。
(7)遂:音“岁",進。
(8)兔起鹘落:是说兔子刚出洞,鹘鸟立即猛冲下来捕捉。极言动作快速敏捷,此比喻书画时下笔迅捷。鹘,音胡,鹰一类的鸟,又称为“隼”。
(9)文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及画家,自号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善画竹及山水,曾任湖州太守,故又称为“文湖州”。
【故事阐述】
竹子一开始生长,萌芽不过是一寸高,可是节、叶全具备了。从蝉破壳而出、蛇腹下长出横鳞,一直到像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只要生长就会有。现今画竹的人都是先把竹节一节节画好,再一叶叶的把竹叶添加上去,这样怎么会有完整、生动的竹子呢?
所以画竹必定要心中先有一个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凝神细看,当他看到所想要画的竹子呈现眼前时,就要急速紧跟着它,挥笔作画,连成一气,才能追上他所见到的,就像刚出洞的兔子,鹘鸟一看到就立即猛冲下来捕捉,稍微放松就会消失无踪。
《文与可画篔筜谷偃竹记》是宋朝苏轼所作。
苏轼在曝晒书画时,无意中看到文与可赠送给他的《篔筜谷偃竹图》,因当时文同已过世,苏轼睹物思人,便以此画为篇名,写下对文同的追思与怀念,文中还描述了文同对竹子的观察及他画竹的理论。
文同和苏轼两人感情很好,他们是表兄弟,文同非常喜欢竹子,所以他在屋子前后种了各式各样的竹子,无论晴雨,他都长时间的仔细观察竹子的生长、神态。
他认为画竹之前,胸中就必须先构思好竹子的完整形象,下笔时心手相应,这样才能把竹子的姿态、气韵生动而传神的表现出来。
因此,后来就从这里演变出“胸有成竹”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做事之前,心中早已有定见。
【讨论】
(1)文同为什么说别人无法画出生动的竹子?他认为竹子要怎么画,才能把竹子的神态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文同画竹的态度,如果对照到我们个人做事时的态度,你认为对自己有什么启示?请把想法跟大家分享。
(3)松、竹终年不凋,梅则迎寒开花,所以松、竹、梅被人们合称为什么?竹茎中空、竹节分明古代文人常用来比喻什么?
参考答案︰
松、竹、梅合称为“岁寒三友”、竹茎中空表示人要谦虚,竹节分明则表示人要有节操。
【造句练习】
例:如果做事前都能够完整规划准备好,那么就能够胸有成竹达成目地。
例:警察对于这件抢案,似乎早已胸有成竹,所以一定会破案。
【相似成语】
成竹在胸;心中有数;胸有定见
【课后时间】
请将松、竹、梅、兰、菊等植物填在适当的空格中:
望( )止渴︰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 )柏后凋︰比喻君子身处逆境,仍能坚守正道,不改变其节操。
春兰秋( )︰比喻异时景物,各具其美。
势如破( )︰比喻作战或工作顺利,全无阻碍。
( )桂齐芳︰比喻子孙昌荣发达,家族兴旺。
参考答案︰
望(梅)止渴
(松)柏后凋
春兰秋(菊)
势如破(竹)
(兰)桂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