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民族与国家(13)——鲜卑
东胡消亡之后,在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先后出现了两个部族。一支在南,为乌桓;一支在北,为鲜卑。
由于靠近南边,无论是气候、地理条件,还是接收相对先进的中原文明,乌桓都比鲜卑具备了更好的条件。在此基础上,乌桓比鲜卑更先一步发展起来。
西汉时,中原的史书上还未出现“鲜卑”的名字,那时对这个区域的记载只有乌桓。到东汉建立时,乌桓向南迁移。饶乐水(现西拉木伦河)一带开始出现了迁自北方的鲜卑部族,
此时的鲜卑,还只是依附于匈奴的小部落。有时跟着匈奴一起,有时选择单干,不断侵袭其他的部族与东汉的辽东区域。
乌桓被曹操击溃后,逐渐衰败。诸方势力在东北辽西与辽东区域此起彼伏。
鲜卑,也终于开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鲜卑”到底是什么意思,直至今天依然没有定论。
有人认为这个词的意思是指游牧民族服装上的“带钩”;有人认为是“祥瑞之意”;有人认为是神兽的名称。还有人认为,是源于这个族群最早的聚居地——鲜卑山。
与“鲜卑”这个名字无法确定其意义相类似的是,“鲜卑山”同样至今无法确定其位置。
目前在学术上,关于鲜卑山的位置有三种意见:一是位地柳城东南(现朝阳附近)二百里棘城之东;一是大兴安岭南段科尔沁右翼的大罕山。
1980年,考古人员在内蒙古鄂伦春阿里河镇西北处、嫩江支流甘河北岸的一个山洞里,发现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年)的祝文刻辞,其中记载着北魏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此致祭时的祝辞。
由此,相关专家将此处确定为拓跋鲜卑的先祖居住之地——嘎仙洞,并以此为依据,认为史书中所记载的鲜卑山就是嘎仙洞所在的这座山。
虽然此处仅仅只是北魏(鲜卑拓跋氏)认为的先祖之地,但应该是最接近史料中的“鲜卑山”了。
从这三个相隔千里的“鲜卑山”,还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的是,鲜卑一族自北而南的迁徒路线。
这也是东北各族的一个共同迁移路线:从原始山林中的苦寒之地起家——往南寻找温暖之地——再往南寻找人多可供其劫掠之地——继续往南开始窥探中原。
在这漫长的迁移过程中,大部分的部族都倒在了迁移的途中,或是被其他部族劫掠而死,或是被其他部族吞并而消亡。
一些存活下来的部族,就意味着已经开始强大。已经掌控了一定的人口与财产,私有制的出现开始导致内部贫富的分化。同时,权利就成为更多财产与收入的保障与象征。
那么,如何维护既得的利益,如何平衡内部各方利益的要求者,就会成为一个问题。
尤其是在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之后,他们就会发现,拥有土地、奴役与剥削土地的生产者所创造出来的财富,远比出去劫掠更加安全与舒适。
此时,他们还得面对如何管理那些无权要求利益的那些人,以使他们安于被奴役的现状;同时还要对抗外部随时而来的其他劫掠者。
从一个部族的管理,到一个区域的管理,乃至一个国家的管理,对于游牧民族而言,已经越来越超出他们的认知范畴。
这一系列问题,已经不是靠原始传承下来的氏族制管理制度能够解决的了。
放眼望去,能学的,只有中原汉家王朝现成的管理方式与体系。
那么,开始汉化吧。
鲜卑真正发展起来,是在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
汉大将军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在金微山大破匈奴之后,南匈奴自此归附东汉,北匈奴则大举西迁。鲜卑趁机占据了匈奴生活的大片草原,同时吞并了匈奴遗留在北部、东北部的十万部族。
不过,此时鲜卑人口并不多,因此很难说到底是鲜卑人吞并了匈奴,还是匈奴人融合了鲜卑。
与东北出现的大部分族群一样,“鲜卑”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开始是东胡余部融合了匈奴遗留在东北的部分族群,之后又整合了乌桓南迁时留下的一些部族。当他们与十万匈奴再次融合时,北方的许多牧族,包括漠北、河西走廊、晋陕地区、东北的三江平原与辽西,有许许多多的部族开始全部自称为“鲜卑”。
或者,把东汉一直到魏晋时期出现的这些“鲜卑人”称为“塞外人”,可能还更合适些。一如先秦时期,中原对北方草原牧族的统一称呼:“北狄”。
东汉灵帝时,“长大勇健,智略绝众”的檀石槐曾经一度统一各鲜卑部落。他率鲜卑兵马四处征略,尽占匈奴故地。其控制的疆域,西起敦煌、乌孙,东至辽东与夫余、秽貊接壤。东西达一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
东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檀石槐去世,鲜卑开始分裂,并形成了三大势力。其中最强的是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的轲比能。
公元235年,轲比能被刺身死后,鲜卑完全分崩离散。此后,鲜卑进入了内外彼此混战的局面。
鲜卑,自此再未以统一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
恶劣的自然环境与弱肉强食的生存状态,养成了牧族肆意与彼此不服的天性。
在北方苦寒之地,牧族人每一天都生活在战斗的状态之中,要么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要么与群狼环伺的其他部落博斗。要想生存,就必须要拥有围绕着自己的亲信与部众。失去部众的力量,就得面临被侵吞的下场,那就意味着失去财产、也失去了对妻子儿女的处置权,乃至自己的生命。
在中国的数千年历史中,只要出现一个强势而擅长战斗的领导人,便会带出一个强盛的牧族。这样的牧族,会对中原政权产生巨大的威胁。但是,对于不讲规则、缺少完善管理制度,没有相对先进文明的牧族,击败中原政权的军队没问题,要想入主中原,却基本不可能。
即便是史上最为擅战的牧族领袖成吉思汗,终于其一生,也未能实现入主中原的愿望。
没有汉化的牧族,只能是中原政权的威胁者甚至灭亡者,而无法成为掌控者。
分裂之后的鲜卑数个部族,因其对汉化的不同态度,而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大部分部族,如鲜卑段氏、宇文氏,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最早接受汉化的鲜卑慕容氏,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数个政权,在历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而汉化程度最深的鲜卑拓跋氏,则成为了第一个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鲜卑是哪个民族_南北朝鲜卑族
东北的民族与国家(13)——鲜卑 东胡消亡之后,在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先后出现了两个部族。一支在南,为乌桓;一支在北,为鲜卑。 由于靠近南边,无论是气候、地理条件,还是接收相对
-
鲜卑什么意思_鲜卑人长什么样子
鲜卑不是鲜啤,就像钝生不是纯生。 这是一个给中原民族带来过长期麻烦的游牧民族。史书上说她是“以山为号”,就是以居住的“鲜卑山”作为自己的族号。但问题是鲜卑山到底在哪里,长
-
鲜卑民族的发展与起源_历史上的鲜卑族是现在哪个民族
三国历史后期魏禅让晋后,晋统一中原,后期八王之乱,导致中原最乱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各个势力纷纷称帝。汉民族在南方一方维持晋朝统治,称南朝,北方有魏齐周称为北朝。每个朝建立
-
鲜卑的起源与发展_鲜卑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鲜卑,祖先是古代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东胡(一说山戎)部落。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游牧部落被匈奴的冒顿单于击败后,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鲜卑主要活动于内蒙古
-
颜氏家训译文节选_《颜氏家训》的翻译
《颜氏家训》教子篇 作者: 颜之推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智力极高的人不用教育就能成才,智力极低的人即使教育再多也不起作用,普通人,不教就不知。
-
百家姓元是哪个字_百家姓元姓排名
元 读音 yuán 部首 儿 二 一 兀 笔画数 4 五笔 FQB 参考:圆 玄 元 (yuán-名词) (会意。从一,从兀。甲骨文字形。象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
-
形容走路的词语-《史记》描写先师孔子的词语
正统的观点是孔子系“野合而生”。《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叔梁纥便是孔子的父亲(叔梁为字,纥为名),“野合”指男女关系者,即“野外交合”之意。孔子名丘,字仲尼。《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名曰丘云。-形容走路的词语
-
赞美父亲的名言-做个好父亲,男人要用一辈子追求的事业
今天是父亲节,本来不太想写这个题目。决定写,换个角度,算是给自己的要求和鞭策吧。从初为人父的狂喜,到开始困惑,应该给孩子怎么样的生活,又应该如何去教育孩子。-赞美父亲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