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是一个十分混乱的年代,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它却十分精彩。
这里先从五代十国之一“闽”国(福建)的建立说起。
将时间这本书,翻到公元880年这一页。
那一天,依在门边的王审知,看着渐渐落下的夕阳,将他的影子越拉越长。
他手里端着一个破碗,碗里只有可怜的一个饼和几根不见油腥的菜,他吃得很香,因为这样的伙食确实很不错了。
如今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不止是他家,整个天下都不太平。
这一年,离安史之乱爆发,已经过去了125年,但民生不仅没有变好,反而越来越差。
尤其是两年前,黄巢之乱爆发,他从山东转战河南,王审知所在的固始县也受到了波及。
最明显的是周边的县多了几股起义军,说是起义军,实际上不过是些盗贼,所过之处,寸草不生的那种。
起义风暴开始席卷全国,到现在都没有结束的迹象,反而愈演愈烈,听说前不久,黄巢已经攻下了广州。
躁动的思想在王审知脑海中蔓延,他虽然无官无职,可是他总有不能对人说的想法。
“审知,在想什么呢?”
说话的是王审知的大哥王潮,他在县衙门里当官,由于他仗义疏财,又喜欢结交豪杰,在当地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哥,你说这个天下,还会太平吗?”
王潮看了落日一眼,眼神中有些落寞:“这天下怕是太平不下去了。”
王审知从屋里再拿出一张饼,递给王潮:“哥,你说,我们这一碗饭,总还能继续吃下去吧?”
“天下朝不保夕,说不定我们这里明天就被攻陷了……”
王潮看出王审知的心思,他笑道:“不过没关系,天下哪里有我王潮去不了的地方?只要我们三兄弟齐心,这天下再乱,都有我们的一口饭吃。”
二哥王审邽伸出手掌道:“没错,只要我们三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不管多大的困难都难不倒我们的。”
三人击掌合在一起。
很快,王潮的预言成真,离光州较近的寿州,有个屠夫叫王绪,他也带领一帮人反唐,而且很快就占领了寿州,又攻破王审知三兄弟所在的光州。
王绪生性残暴,一路过来烧杀抢夺,虽然已经攻下三个州,但损兵折将的厉害,不得不在光州招兵买马。
他早就听说固始县的王家三兄弟是当地豪杰,便用武力半恩半威,胁迫三兄弟加入他的军队。
不仅如此,还要他们帮他招兵买马,王家三兄弟迫于无奈,只好拉上同乡,一起跟随王绪反唐。
很快,王绪的部众达到一万多人,他自称将军,任命王潮担任军正,但不久王绪难以为继,他献出两州依附蔡州节度使秦宗权。
但由于不能及时上缴粮草,秦宗权大怒,率兵攻打光州,王绪不敌,吓得连夜带领部下逃离,这里也包括王家三兄弟。
这一行人总共剩下有五千多人,浩浩荡荡从光州,一路行军到了江西的九江。
和正规军相比,起义军这时就显出明显的不足。
胜利的时候,大家气势如虹,但这一路逃亡,很快军心涣散。
加上军队里有很多将士的家眷,行军十分不方便,随时都有被别人围歼的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王绪提出要将妇女、老幼全部斩杀,以加快行军速度。
王家三兄弟被胁迫加入军队本来就不满,这下彻底被激怒了。
因为三兄弟侍奉的母亲,也在军队中,王绪要杀他们的老娘,这怎么能忍?
他们和王绪大吵起来,最后无果而终。
王绪本性多疑又残暴,当时有会望气的人说他手下有人要成为显贵,王绪就暗中观察,找借口杀了好几个杰出手下,弄得人人自危,恐惧不已。
由于矛盾爆发,三兄弟决定对付王绪,接下来这一波操作就很厉害了。
这时候三兄弟在王绪军中已经有了不小的威望,连王绪老乡兼大将刘行全和他们也相交甚好。
而王绪早就怀疑他的手下刘行全,并剥夺了他的军权。
三兄弟正好和刘行全合谋,挑选几十名心腹,趁着王绪骑马穿过竹林的时候,将他擒住,后来杀死。
这时候军队群龙无首,要选一个新的头领。
众人约定,歃血祭祀,将剑插在前面,谁拜它的时候,能让它动,谁就当头领。
前面几个拜的人,剑都没反应,最后轮到王审知的时候,剑居然从地上跃起。
众人都以为这是神谕,对着他下拜,王审知却将头领的位置让给大哥王潮。
历史总在不断变化,又不断重复。
花盆从窗台被风吹落,砸死一个人,这是一种巧合,而历史从来都不是巧合。
但我们看历史,却偏要看它的巧合,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因为历史的巧合,它的背后都有一个严密的内在逻辑。
实际上,这是王审知三兄弟商议的一个妙招,先是找人提出这个约定,并提前做了手脚。
让王审知得到神谕,却又将头领的位置,让给王潮,这样就没人怀疑三兄弟了。
这个操作,陈胜吴广的时候,就已经用过一次了,但三兄弟推陈出新,加上他们本来就有威望,实力也不错,很快赢得了军心。
同时,这个操作,和后来林冲杀白衣秀才王伦,最后奉晁盖为主是一样的。
可见历史的剧情,总是在不断重复。
各种阴谋诡计,都是前人的推陈出新。
有了神谕加持的军队,军心稳固,行军速度大大加快,很快就从九江穿越广东又一路行军到福建。
这个时候,唐朝皇帝已经因为战争,避让到四川,王潮军队听到这事,打算绕道,奔赴四川勤王。
他们行军的路上,因为军纪严明,被泉州人张延鲁看中。
张延鲁带着乡绅跪在路上,恳求王潮军队留在福建,打下泉州,驱逐凶暴的刺史廖彦若。
三兄弟这时候没了根据地,商量之后,觉得这个选择最为恰当,就挥师围攻泉州。
双方相持一年多,终于在公元886年八月,攻破泉州城池,占领泉州。
这个时候,全国都是割据势力,福建观察使陈岩(一省最高军政长官),只好承认王潮军对泉州的控制,并上书推荐他担任泉州刺史。
之后,三兄弟交好陈岩。
几年以后,陈岩病危,便写信给王潮,要他掌管福州,并要推荐他当福建观察使。
但信写出以后不久,陈岩病死,陈岩的妻弟范晖占据福州,自称观察使。
范晖并不得人心,不服他的陈岩旧部,纷纷跑到泉州投靠王家兄弟,并替他出谋划策。
在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准备下,王潮军终于发兵福州。
在这里,又遇到了麻烦,本以为手到擒来的福州,没想到守卫地如铁桶一般,王潮军久攻不下。
这还不算,范晖又从董参那求来援军,两路夹击王潮军,一时间形势岌岌可危。
这时候,就显出王潮心性的强大了,他顶住压力,包括来自两个弟弟(一个亲弟,一个堂弟),班师回泉州的建议。
坚决要求死战到底,大声说道,如果战到之剩下最后一兵一卒,就自己上,绝不退缩。
受此鼓舞,王审知和王彦复身先士卒,一边和董参的军队周旋,一边冒着箭雨,对福州发起猛烈攻势,全军战力迅猛提升。
董参军队不敢靠的太近,王潮军终于熬到福州城内粮草告磬,顺利攻破福州,董参军队见大势已去,只好撤兵。
攻下福州的王潮军队,一边稳固民生,一边继续交好陈岩旧部。
不仅厚葬陈岩、抚恤他的家属,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陈岩的儿子,顺利将陈家和王家联姻在一起,由此声威大振。
这以后不久,汀州,建州等福建其余势力,也纷纷来投,愿意接受王潮节制。
福建全境都在王潮节制之中。
势力巩固的王潮军此后没有再扩张,而是上书唐朝廷,愿意归附,终于,唐朝廷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
时间又过去三年,王潮病重,他招来王审知,屏蔽所有人,两人一番亲密交谈。
王潮说起他担任元帅的时候,三兄弟一起找人算命的事,当时算命得出的结果是“一人胜一人”。
当时王潮故意装作听不懂,王审知听了却吓得冷汗浸透了全身。
原来“一人胜一人"的意思是,一个比一个厉害,这岂不是说王审知要比王潮还厉害?
所谓君权无父子,按照这个结果,王审知将来要取而代之?
然后王潮又说了另一件事,就是当时福州民间流传一句谶语:“潮水来,岩头没;潮水去,矢口出。”
这句话中的潮水,指代王潮,岩头指代陈岩,矢口就代表王审知的知,乃是寓意王潮会取代陈岩,而王审知会取代王潮的意思。
王审知从拜剑的时候,就知道掌握舆论的重要性,这句谶语不用说,也知道是王审知故意让人泄露出去的,是为了自己接替王潮做理论基础。
王潮说出这些以后,王审知才明白,原来他做的一切,王潮都知道,但他就是没揭穿自己,依旧让自己担任福建的二把手,目的不言自明。
王审知哭得一塌糊涂,王潮对他说了一句:“你还记得起义以前,我们三兄弟说过,只要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事吗?”
王审知想起多少年前的那个夕阳,那时候他还是风华正茂的少年郎。
“兄长,我记得,我一直都记得。”
“好,我希望你永远都记得。”
少年不是当年的少年,夕阳也不是当年的夕阳,可是这一刻,少年又变成了当年的少年!
之后,王潮没有将福建观察使的职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将它传给了三弟王审知。
传位的原因除了兄弟情深,还有另两个原因。
当时王审知已经成了气候,如果传位给儿子,王家马上就会分裂,在政局不稳的五代十国,马上就会招来灭门之祸。
与此同时,三兄弟的母亲董氏仍然健在,她也支持王审知继位,几种原因结合在一起,王审知就被推上了这个位置。
从此,福建从王潮时代,进入了王审知的时代。
在打仗等外务上,王审知比不上王潮;在内政上,王审知却超过王潮。
他曾说:“大丈夫不能安民济物,岂劳虚生乎?”,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久乱之下的福建,政治局面迅速稳定。
在战乱的五代十国时期,福建局面比较安定,中原人相继迁入福建。
福建在王审知执政后,经济和人口得以迅速发展。
而王审知,也遵守和王潮的约定,终生善待王潮子嗣,包括他二哥王审邽的子嗣,并且委以重职。
公元907年,朱温篡夺唐朝政权,建立后梁政权,两年后朱温加封王审知为中书令、闽王。
公元925年,王审知病逝,他的次子王延钧称帝,谥王审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
“闽”第一次以国家的名号,登上了历史舞台,正式成为五代十国的一员。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五代十国南吴_五代十国吴国
五代十国是一个十分混乱的年代,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它却十分精彩。 这里先从五代十国之一“闽”国(福建)的建立说起。 将时间这本书,翻到公元880年这一页。 那一天,依在门边的王审
-
福州涌泉寺历史_福建鼓山寺
这是一张民国26年福州鼓山涌泉寺向租地种蕃薯的农民林可敬收取租金的凭单收条。大家知道古代的很多大型寺庙都拥有很多的土地,是名副其实的“大地主”。这些寺庙获取土地的来源不外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