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八堂课》
作者:江弱水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7年1月
诗应该怎么读?一个真正的诗人,不但要通晓字词的涵义,还要明白字句的声音、颜色、温度、嗅味,能像身体感官感受冷暖痛痒那样理解和体悟诗句。《诗的八堂课》为我们如何读诗、品诗、感受诗提供了绝好的借鉴。所谓“八堂课”,即围绕博弈、滋味、声文、肌理、玄思、情色、乡愁、死亡八个话题展开,纵横古今中外之诗文,挑拣、萃取诗句,烹饪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诗的盛宴。
自《古典诗的现代性》起,江弱水便从现代诗学的观点出发,用“抽思织锦”的方式,重读与阐释中国古典诗词,试图打破时空的桎梏,建构以汉语古典诗学观念为核心的普适诗学观念。“假设我愿意称自己是批评家的话,我愿意把我的文字写得很漂亮,这个漂亮不是美,而是到位。”作者似一游侠,穿梭于中西文理的茂林之间,颉取古今中外之锦囊,言语精当,出手审慎,摘叶飞花,皆可伤人。
“诗歌就是唤起你对日常事物所拥有的魅力的重新发现。读诗读多了,事实上是让我们拥有更多情感表达的方式和能力。”从这一维度来看,《诗的八堂课》恰是在尝试唤起沉睡于我们基因中的文化记忆。“诗是招魂的声音,是宽纵和亲昵的音乐,是引领我们回家的路。”在一轮又一轮“诗词热”和层出不穷的诗歌比赛备受瞩目的当下,将诗交还给诗本身,安静地品诗,这很难得。(张畅)
《春秋来信》
作者:张枣
版本:新经典文化·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17年2月
“只要一想起一生中最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张枣和他的诗,没有呐喊,没有宣告,没有地狱,没有呼号,有的只是轻盈地存在于世间,供人品读、琢磨。这是他生前唯一出版的诗集,像语言的一把钥匙,开启隽永的诗情与柔软的心。
《我们时代的诗人》
作者:陈东东
版本:东方出版中心 2017年4月
作者相信,现代汉语诗歌的归根复命,就是能够在一个更大的范围里,跟历来的全部文学构筑起共时并存的整体,成为这个整体里的传统。陈东东笔下的诗人们一边搏击于生存洪流,一边让精神世界自我升华。这本书关于诗人与诗作,也关于时代与生命。
《现代艺术150年》
作者:(英)威尔·贡培兹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3月
如何欣赏现代艺术?现代艺术馆或博物馆里的抽象艺术品意义何在?英国艺术评论家威尔·贡培兹的《现代艺术150年》可以解惑。“我写作此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和这些精深的大部头著作相抗衡——我也没这个能力——而是提供一些不同的东西:一本个人化的、充满趣闻的、有信息量的书,按时间顺序,讲述从印象派至今的现代艺术故事。”贡培兹以细致入微的场景还原的方式,将艺术史上若干重要事件和发展流派按照时间顺序,向读者娓娓道来。“我不认为,评判一件崭新的当代艺术品是好是坏是关键所在——时间会替我们完成这项工作。更重要的是,理解它在何处、何以融入现代艺术史。”贡培兹时而将观看的视角拉近,聚焦于一件现代艺术品;时而将视线放远,从艺术史的维度分析某一流派或某位艺术家何以被铭记。
李洋评价该书:“现代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始终是艺术史上最为复杂的一段历史,而全书以现代艺术的各个流派和关键人物作为章节,以谨慎、轻松、深入浅出的写作风格,在艺术史的文献和作品之间穿针引线,举重若轻,把现代艺术不同流派之间的渊源关系、艺术特征和相互影响,讲得清楚明白。”(张畅)
《图画史》
作者:(英)大卫·霍克尼、马丁·盖福德
版本: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1月
平面上的笔痕为什么会有意义?如何在静态图画中呈现运动?古今图画制作者都面临一个共同难题:如何将时空压缩进一幅静态的图像?这部图画史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如何观看世界,以及如何理解自身。
《浪漫主义革命》
作者:(英)蒂莫西·C·W·布莱宁
版本: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2017年4月
18、19世纪间,当启蒙运动用理性和功利压制了人们挥洒个性、表达情感的本性,卢梭、歌德等巨匠领衔了一场文艺狂飙。
《小说课》
作者:毕飞宇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年2月
作家毕飞宇把小说看得很重。抛开作家身份,他对于做一个理想读者的兴趣同样浓烈。他有火眼金睛,也有“草蛇灰线”的基本功,在《聊斋志异》《红楼梦》《水浒传》中像一条细蛇那样沉潜穿行,也带着“喜欢别人家东西的滋味”这样复杂的心情深入哈代、海明威、奈保尔这些西方文学大师的小说细部。
他够深邃,从《水浒传》的林冲“出庙门东头去”和《红楼梦》的王熙凤“一步步行来赞赏”里,读出人性中最克制的绝望和最令人不寒而栗的冷酷;他够慈悲,从莫泊桑《项链》的寓意里,居然就品出了在那个作家纷纷批判资本物欲横流的时代,尚存于社会基底的“契约”与“耐心”;他够敏感,用温度冷热去判断一本小说的质地--他说鲁迅小说的基础体温是冷的,但他的火候刚刚好;他够耐心,海明威一篇《杀手》,他慢吞吞如放纪录片一般,渐渐渗透出作家赋予文本人物对话之间蕴含的杀气,他是那个真正看见了海面下冰山一角的人。
毕飞宇还原经典之为经典的理由,用最笨的功夫——对于小说人物的原型、家世甚至八卦,全都不着心力。他坐在讲台中间,气运丹田,先稳住自己,再稳住台下的人,徐徐讲述构成一部伟大小说的配方。文学的魅力,语言的力量,在这个“说小说的人”的唇齿间,穿透了时空的虚无边际,荡漾开“花间一壶酒”的意境。(柏琳)
《不负责任的自我》
作者:(英)詹姆斯·伍德
版本: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年5月
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在摆脱了“学院”的文学话语系统后,他满怀热情地投入到莎士比亚等大师的世界中,以诚与真,开展炽热的文学想象。
《J.M.库切文学评论集》
作者:(南非)J.M.库切
版本: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年3月
2003年诺奖得主库切在这套融汇其20年文学阅读和评论的辑录中,冷静地切入里尔克、卡夫卡这些现代主义德语作家的内里,同时不忘剖析奥兹、莱辛等20世纪文学巨匠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