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杜甫的诗的意境_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是什么意思

杜甫的诗的意境_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是什么意思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3-16 21:00:20
阅读:
杜甫诗歌漫谈: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杜甫诗歌漫谈

文/钟百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同为文学的两座高峰,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其诗歌,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其创作,艺术精湛,堪称楷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这首诗,格调高雅而沉郁,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由于安史之乱,一个曾经强大的帝国,江河破碎,昔日繁华的国都,乱草丛生,林木荒芜。面对此情此景,怎能不溅泪,怎能不惊心。更为让人焦虑的是,由于战火连绵,家书无法抵达家人手中,不知亲人的音信。因为忧国忧民,青丝变成白发,头发更为稀疏,甚至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艺术上,采用了对比手法,“国破”和“城春”的巨大反差,形成了强烈的感情张力,使人感到世事沧桑,而徒唤奈何。再以“花”和“鸟”作比衬,进一步强化这种感情,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把自己内心的家国情怀表露无遗。更以“白头”和“不胜簪”,渲染这种情怀。

国破而山河在,城春而草木深。物是人非,这是最让人不堪目睹的。可是,这种历史在我们的民族史上是屡见不鲜的,甚至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这首诗之所以成为不朽,传颂千古,凭籍的就是这种情怀。

杜甫诗歌漫谈: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

这是一首吟咏“雨”的诗,更是赞美“雨”的诗。诗人采用了拟人手法,把雨的美德予以尽情渲染,这雨不仅知时节,当春发生,而且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展现出来。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杜甫笔下的春雨正是如此。“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能做一场“润物细无声”的好雨,如愿足矣。这不仅是雨的品格,更是杜甫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这是一首赞美泰山的诗歌,以“齐鲁青未了”予以总括,即使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以“造化钟神秀”,言其神奇秀丽,神奇的大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以“阴阳割昏晓”,言其巍峨高大,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再以“荡胸生曾云”描写其高,以“决眦入归鸟”,描写诗人对景色的热爱之情。

其实,对泰山的描摹,不过是一种铺垫而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才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一个年轻诗人,咏山不在山,而在乎自己的感受。借山言志,正是这首诗的价值所在,也正是这首诗,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一座精神丰碑而屹立不倒。

从创作上,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造化”和“阴阳”以人类的精神,更以夸张和衬托手法,抒写了岱宗的高大和气势,从而使诗歌有了更高的境界和神韵。

杜甫诗歌漫谈: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这首《绝句》以简练的笔触,描写了一幅幅诗意盎然的景色。柳枝新绿,万物复苏,黄鹂的鸣叫,吹响了春天的号角。而一行白鹭,直冲云霄,更加焕发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这一鸣,不仅仅是黄鹂的声音,更是诗人内心的呼唤;这一上,也不仅仅是白鹭的奋进,更是诗人渴望一飞冲天的壮志。然而,面对西岭的千秋雪,难免产生一种沧桑之感。一座山,终年被雪覆盖,尚且不能露出真面目,何况是自己。门前的东吴船只,只能停泊他乡而不能归去,难道不正是自己处境的写照。

这首诗,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通过一幅幅秀丽壮美的景色,衬托内心的苦闷和彷徨,或许正是这首诗构思精妙之所在。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安史之乱不仅给唐帝国予以沉重打击,也给诗人带来诸多灾难,颠沛流离。因而,早日平定叛乱,回归故乡,自然是杜甫的最大心愿。在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之后,喜不自禁,欣然命笔,写下了这首激动人心的诗篇而传颂千古,爱国的情怀再次通过诗歌得以充分表现。

这首诗,开门见山,直抒胸臆,通过初闻的“涕泪满衣裳”,到“喜若狂”这些细微动作,表现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同时,还利用虚写,渲染自己希望早日回归故乡的迫切之情。此刻的杜甫手中一定无酒,却凭借想象,自己“须纵酒”,并且要与“青春作伴”,一起还乡,还把回家的路线早已规划好,似乎已在路上,这是何等浪漫,又是何等让人心酸。一个人的命运,只因一场战乱而毁于一旦,不能不令人唏嘘。

杜甫诗歌漫谈: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这首诗是诗人秋日登高所作,眼前的秋景,自身的遭遇,使这首诗平添了许多惆怅和无奈。

“风急天高猿啸哀”,概括夔州的地理环境,峡口风大,秋日天高气爽,并以猿猴多而闻名,但一个“哀”却定下这首诗沉郁悲凉的基调。“渚清沙白鸟飞回”,沙洲的水澈底澄清,沙子洁白无暇,成群的鸟儿在这里安家,渐渐飞回来。这里,“风急天高猿啸哀”和“渚清沙白鸟飞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正是诗人失落的一种写照。与其说是风急,不如说是诗人生活困顿,亟待需要走出困境。与其说是猿啸哀,不如说是诗人对生活困顿的哀鸣。“渚清沙白”不正是诗人所渴望的那样,能够像鸟儿拥有自己的一片家园。

接着,诗人以“无边落木萧萧下”这一意象来强化这种沉郁基调,落花有意,落木无情,这种感觉又仿佛“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夸张的手法,更加让人感到无比的孤独和凄凉,不能断绝。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生漂泊,远离家乡,面对秋景,如何不悲?如今年迈,百病缠身,独上高台,这种孤独和漂泊感骤然剧增。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经历了多少苦难,如今双鬓已白,还是一样的穷困潦倒,以至于一杯浊酒都喝不上,人生如此,怎能不悲伤欲绝。

这首诗,虽然极尽诉说人生的遭遇和不幸,却丝毫没有埋怨之意,既不怨天,也不尤人,不能不说,这就是杜甫的人格魅力之所在。

杜甫诗歌漫谈: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这首诗写花之盛,以“满蹊”予以渲染;写花之多,以“千朵万朵”和“压枝低”来摹状。“满”、“压”、“低”三个字最为传神形象,生动贴切,与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写花之香,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留连戏蝶时时舞”,借舞蝶的嬉戏,暗指花之香、花之浓。“自在娇莺恰恰啼”,更以娇莺的啼叫,渲染春天的美好,富有生命力和活力。“娇”,不仅指黄莺的娇小,更指一种娇态,一种可爱。“自在”,不仅是莺的自在,更是诗人内心的感受。

这首诗,借花之美、花之香、蝶之戏、莺之啼,赞美美好的春天,更以春天之美好,衬托美好的心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这首诗,也通过细节的描写,表现出诗人的生活情趣。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沉郁顿挫,以“戍鼓”、“断人行”和“雁声”起兴,塑造了边秋的凄凉景象,单调的鼓声,稀少的行人,一阵一阵的雁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引发了思乡情怀。由“白露”联想到“明月”,再由边塞的“明月”联想到故乡的明月,进而把两个明月作一番对比,从而得出“月是故乡明”的喟叹。其实,这里运用了虚笔手法,把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化作一颗明月。最后的四句通过对家人的分离,音信不达,不知家人生死的现状描写,暗中表达了对安史之乱的怨恨。

杜甫诗歌漫谈: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安史之乱,虽然给杜甫带了无穷的灾难,但是,也正是在成都这段岁月,写出了许多伟大的诗作,《蜀相》便是其中之一。假如杜甫不曾到成都,假如不是怀才不遇,也许就不会有《蜀相》的诞生。

首句设问,次句自答。诸葛亮隆重之对,未出茅庐,已定天下三分。如此旷世之才,不世之功,如何不令人敬仰。身处成都的杜甫,自然不会错过瞻仰诸葛亮的机会。于是,在美好的春日,乘兴寻觅丞相祠堂。“柏森森”,不仅指柏树成荫,高大茂密,更体现出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人格特征,更是诸葛亮的智慧与精神的化身。远远望去,令人肃然起敬。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似乎是描写祠堂里的草和黄鹂,实际上是包含着无限的人生况味。碧草有着无限的生命力,春天来了,自带春色。可是,人呢?不是每个人都会自带春色,没有人赏识,即使是诸葛亮这样的人物,也会埋没于乡野山村。而像黄鹂这样的鸟,如果没有人欣赏,也只能在隔枝空对婉转鸣唱。这草,这鸟,似乎又是杜甫的化身。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刘备三顾茅庐,为天下苍生而问计。下句写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巩固政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是对诸葛亮功业未成的感慨,也成了千古绝唱。但是,这不仅仅是为诸葛亮哀叹,更是对自身命运的喟叹。从诸葛亮联想到自己,岂能不感慨万千。

杜甫的这首《蜀相》,借凭吊诸葛亮而抒发人生感慨,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与其说是杜甫的感慨,不如说是所有失意文人的感慨,把天下士人的全部感情都浓缩到这首诗当中,而成为千古绝唱。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采用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等手法,是诗歌中创作的不朽作品。

杜甫诗歌漫谈: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这首诗被称为盛唐五律第一,意境开阔壮美,风格雄浑沉郁。首联虚实交错,拉近了时空距离,直抒胸臆,把多年的夙愿倾泻而出。次联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描写洞庭湖的浩瀚壮阔与雄伟气势,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

颈联写当下生活的现状,既无亲朋消息,又居无定所,只能栖身一叶孤舟。一个伟大的诗人,晚年落得如此结局,这是何等悲凉,读来令人潸然泪下。

尾联展开丰富的联想,把目光投放到遥远的关山,烽火仍未止息,只好凭窗遥望,把家国情怀寄托于涕泗之中。

在创作上,自叙和抒情为主,把实写想象融为一体,其中一“坼”一“浮”,形象地描写了洞庭湖的壮阔气象,从而扩大了诗歌的意境。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

这首诗是对诸葛亮一生功名予以高度概括,而这样的丰功伟绩,也一如八阵图里的石堆一样,即使世事如何变迁,都屹立不倒。因此,杜甫已经把“石”视为诸葛亮精神心志的化身,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

最后一句,笔锋陡转,说出了杜甫对刘备不听诸葛亮忠告,决意灭吴而失败,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这首怀古绝句,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虚实结合,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杜甫诗歌漫谈: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首句对诸葛亮予以赞扬,把他的大名与宇宙相比,虽极度夸张,但符合事实与人心。次句对其遗像的描写,以“清高”二字高度概括。清者,廉洁奉公;高者,高风亮节,这就是诸葛亮一生的英名所在,因而让所有瞻仰者肃然起敬。

颔联和颈联采用虚实手法,评论诸葛亮的才能和功绩。“三分割据纡筹策”是实写,是一种肯定;“万古云霄一羽毛”是虚笔,如同见到了他那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也是虚实结合,是对其才能的肯定和羡慕。才能可以与伊尹吕尚不分伯仲,甚至超越了萧何和曹参。

尾联是对诸葛亮功业未成的深切叹惋,“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尽管诸葛亮立定决心恢复汉室江山,鞠躬尽瘁,积劳成疾,但毕竟汉朝气数已尽,非人力所能逆转。与《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有着同工异曲之妙。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这首诗,以通感手法,化虚为实,描写丝管即乐曲之美。音乐本来是抽象的,诗人却以“纷纷”比状,化无形为有形,把丝管那种不可触摸的轻悠、柔靡,杂错而又和谐的音乐效果,用极其准确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接着,又以同样的手法,把“行云流水”般的乐曲,想象为和鸟儿一样有翅膀的精灵。“半入江风半入云”,音乐随风荡漾在锦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如此空灵活脱的描写,大有“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

最后两句更为传神,把丝管乐之美,夸张得无以复加的地步,把它比作天上的仙乐,非飞人间所有,也非人间音乐之所能比拟。“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诗,以虚实和夸张手法,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可谓神来之笔。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大历三年(768),迟暮之年的诗人终于乘舟出了三峡,来到湖北荆门,心境不免孤寂。这首诗,既有细腻敏感的笔法,又有吐纳天地的大手笔。以“细草”和“微风”起笔,让人感到生命亦如草芥,亦如微风,不足为道。“危樯”和“舟”,也不过沧海一粟,同样微不足道。而一个人,栖居在一叶孤舟里,又是何等的寂寞和渺小。这种寓情于景的巧妙构思,让人感同身受。

接着,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展现平野的辽阔、大江的浩荡、星月的灿烂,反衬自己的渺小和凄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天地如此辽阔,星月如此灿烂,大江奔流东去,这是何等的豪迈与恣意。而自己,有才不能用,有志不能伸,又是何等憋屈。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两句是杜甫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和反思。“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苦苦追求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却因文章而显名,虽然是自嘲,却是一种无意之得,理当感到安慰。对于自己辞去节度使参谋一职,归咎于年老疾病,这不过是托词而已,实际上是由于被排挤而辞官,只不过不愿意明说而已。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最后两句,杜甫把自己比况为一只沙鸥,在茫茫的天地间独自飘零,孤苦伶仃。一个伟大的诗人,如此落魄,实为一个时代的耻辱。

杜甫诗歌漫谈: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其二》)

这首诗,赞扬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人被称为 “初唐四杰”,擅长诗文,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对初唐的文学革新有过贡献,可是当时文坛上一些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进行无止无休的讥笑,杜甫感到不平。他告诫那些轻薄之徒,待你辈的一切都化为灰土之后,也丝毫无伤于滔滔江河的万古奔流。言下之意是,四杰的诗文将传之久远,其历史地位也是不容抹煞的,如同江河一样,万古长流。杜甫的评价可谓一言中的,也果真如此。“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也就成为了千古名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绝句》)

这首诗赞美春天,以“江山丽”领起全篇。次句写“春风”和煦,“花草”飘香,一派万象更新的景象。而“燕子”衔泥筑巢,“鸳鸯”在暖洋洋的沙地上相依相偎,恬然静睡,更显示春天的和美与浪漫。

前二句以“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以“丽”、“香”这两个词,着意渲染春天的美丽图景;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一动一静,相映成趣,给人春光旖旎之感。

杜甫诗歌漫谈: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这首诗是杜甫对自己创作生涯的一个回顾总结和对未来的憧憬。首句宣称自己“为人性僻”,所谓性癖,无非就是一种艺术创作上的执着,“耽佳句”,就是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正是如此,到了晚年,才有了“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的境界,可谓浑然天成,不事雕琢,,炉火纯青,脱口吟成,即使对着春天的花鸟,也不须苦吟愁思,便成佳作。达到臻于出神入化、妙手成春的极境。

后四句笔锋一转,不再谈论诗歌创作,而是畅想闲适的生活。或者垂钓,或者泛舟江湖。更渴望有“陶谢”这样的诗坛高手相伴同游,“令渠述作”,岂不快哉!

这首诗同样采用虚实交错的手法,而是诗歌既有现实的感触,又富有浪漫的色彩,更有一种人生自信与几分豪迈之气。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孤雁》)

这首诗,以“孤”、“怜”、“哀”等词,定下了一种悲凉的基调,读来让人不胜唏嘘。诗人通过“不饮啄”、“飞鸣声”、“念群”等细微动作,将一只孤雁的内心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接着,诗人用虚笔展开丰富的联想,把孤雁比喻为一片影,迷失在万重云之中。“一”与“万”的强烈反差,更加显得孤独与失望。但是,这还不足以抓住孤雁的心情,于是,又以“望”和“闻”加深这种急切和彷徨的心情。似见而未见,犹闻而未闻,这种煎熬何等痛苦。这种虚实交错的手法,将孤雁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两句采用了衬托手法,用野鸦的闲适自得和鸣噪不停来反衬孤雁的寂寞和愁苦。

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以孤雁象征自己,通过这只失群的孤雁,表达诗人在战乱中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杜甫诗歌漫谈: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天末怀李白》)

这首诗,借思念李白,表达人生况味。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定下悲愁的基调。以“鸿雁”指代书信,表达思念之情;以“江湖秋水”,比喻充满风波的路途,表达对李白的关切。

为何李白的命运如此多舛?“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这两句道出了自古以来文人的共同命运,是对无数惨痛历史的无情鞭挞。才华横溢的人,命该遭小人嫉恨与谗毁,而最终郁郁终身。这里以“魑魅”指代小人,既隐晦又形象,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对奸佞之徒的鄙视与憎恨。

但是,面对如此不幸,又能如何?“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只好投诗赠与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屈原,倾诉内心的愤懑。

这首诗,感情奔放,一泻千里。其实,这不仅是对李白不平的惋惜,也是对自身悲惨命运的无限哀叹。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江汉》)

这首诗,既可以说自嘲,也是一篇人生宣言书。诗人客居江汉一带,思归却不能归,一个“客”字,道尽了所有的漂泊之感和无限的辛酸。更可怜的是,诗人把自己比作“腐儒”,一个百无一用的书生,枉为一世,不能立于天地之间。又以“片云”和“孤月”自况,更显孤独与飘零。

在感情低落到极点之时,诗人并没有忘记自己的人生理想,于是以“老马”自勉,发出了“落日心犹壮”的呐喊。

这首诗,可以用“悲壮”二字来形容,一个年迈多病的杜甫,尚能在落日之时,不忘一个士人的使命,既值得我们敬佩,又让我们辛酸。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这首咏怀诗,借怀宋玉而自悼。首句以“摇落”二字渲染了一个草木摇落,万物萧条的情景。“悲”字,则一语双关,既指宋玉对自身命运的悲叹,也指对宋玉乃至杜甫自身命运的悲叹。这双重悲叹,穿越历史,更使后人复哀。次句是对宋玉的评价,以“风流儒雅”予以概括。一个如此天才人物,命运却如此坎坷,因此,“怅望千秋”,难免“一洒泪”,并感叹自己未能与宋玉同时,一起感受秋意之萧瑟,替他分忧。

面对“江山故宅”,流传下来的“文藻”,以及“云雨荒台”,仿佛一场可笑的梦。再看看那些“楚宫”,如今已是“俱泯灭”,而楚王呢,也一样“泯灭”。

这首诗,采用叙议结合,虚实交错,融情于景的手法,使诗歌意境更加幽远,并引起读者的共鸣。

杜甫诗歌漫谈: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杜甫一生,创作甚丰。北宋宝元二年(1039)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

杜甫的诗歌,读不完,也无法一一品读,但愿这些精选出来的诗歌,能带给我们一种享受,一份感慨,一腔情怀,一场文学盛宴。

2019.1.4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