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王之涣的《凉州词》其二诗意_凉州词其一唐王之涣诗意和注释

王之涣的《凉州词》其二诗意_凉州词其一唐王之涣诗意和注释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3-22 12:15:29
阅读:

本文乃楷哥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盛唐诗人王之涣和王翰都写过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七绝《凉州词》。这两首诗,是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王之涣的《凉州词》更被誉为唐代七绝诗的压卷之作。今天,我们就先欣赏王之涣的《凉州词》。

王之涣的《凉州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唐代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凉州词》的由来。凉州,唐代是陇右道凉州治姑藏县,就是今天的甘肃省武威县在宋朝人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集》中收有《凉州歌》《凉州歌》是凉州一带的歌曲,《凉州词》就是《凉州歌》的唱词。王之涣的《凉州词》则是借乐府诗题,抒写驻扎在西北地区的戍边者的情思。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的一、二两句是写景,三、四两句是言情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破空而至,峻拔有力。这是作者远眺黄河时驰纵的神思。诗人停立于高寒的荒野上,遥望黄河,由于距离很远,本是滚滚奔流的黄河却似静止不动。面对自然界这一景观,诗人充分展开想象、夸张的艺术翅膀,变黄河之水由滔滔奔流而为“远上”,使失去动势的黄河随着诗人的视线溯源而上,一直达到“白云间”。

王之涣的《凉州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唐代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这样写,一下子就把画面拓展开去,将一幅高远雄阔的景象突现在读者眼前,紧紧地吸引住读者。

“黄河远上”一句,很好地体现了这条艺术标准唐代诗人中,咏叹黄河的诗句很多。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就和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由于王之涣的这一句使用了动词化的名词“上”和表地点的词组“白云间”,遂使诗句更为形象化,历历如在眼前第二句仍是写景,写的是城与山,是诗人将目光收束,见到的眼前景象。“仞”,是古代长度单位,八尺或七尺为一仞“万仞”是虚数,并不是一万仞的意思。这一句中,“一片”言其小,“万仞”状其大,两者形成强烈对比;同时,用“一片”来说明、限制“孤城”,就更显得这边城的渺小和孤单。诗人运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就使得画面更为鲜明、清晰。再者,诗的首句好象电影中的远景镜头,第二句又似近景拍摄,由第一句向第二句的空间的转换,把读者的审美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小小的“孤城”上面,很自然地引出下面两句这一、二两句。

王之涣的《凉州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唐代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固然是写景,然而,仔细揣摸,却能透过这幅广漠荒寒的边塞图,体味到孤寂、悲凉的情调。诗人以景为衬托,渲染出特定的气氛,为下面两句的抒情、议论打下铺垫,设下因由三、四两句是以议论的形式抒发情感。

“羌笛何须怨杨柳”,我国古代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历代诗作中常有把吹笛、折柳、怨别联系起来,藉以倾诉离愁别绪。李白就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但是,在这一句中,诗人除去借“杨柳”以表怨情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层意思。在这层意思中,“怨杨柳”应解作“埋怨杨柳”,而全句则成了“何必去埋怨杨柳”呢?而“羌笛”,是指吹笛的人,即戍卒们。诗人向戍边者发出劝告,不要去埋怨杨柳吧。那意思实际是说,不要去吹奏倾诉离愁别绪的《折杨柳》。诗人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劝告呢?“春风不度玉门关”作了回答。这一句诗有着双关的含义。

王之涣的《凉州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唐代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其一,诗人运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把春风事实上可以吹到玉门关外的自然现象,变为吹不到关外,这是大胆的艺术想象,显示出诗人的造诣。这是表面的意思,而其内含,则正是全诗的主旨,即朝廷的恩泽眷顾不到这些驻守边塞的戍卒们,就象春风不会梳栉边塞的杨柳一样。原来,诗人在为戍边者的境遇鸣不平,曲折地表示着对朝廷的不满与怨情。在夸张的诗句背后,隐藏着不夸张的现实,和对现实的愤懑与无可奈何之情是的,当人们读着这首七言绝句时,或许会联想到唐朝百多年来在西域的军事活动,联想到成千上万背井离乡,远戍边塞的士卒们悲惨的命运,甚至会思接往昔,想到西汉时,李广利征伐大宛国失败,汉武帝竟然关闭玉门关,不许东归的痛史,谁能不同情戍边将士的遭际呢?谁又能不与诗中所流露的某些情感产生共鸣呢?

我们把三、四两句联系起来看,就会发现诗人的一个十分高妙的艺术手法。那就是,诗人在第三句中附会了“杨柳”,这既与离愁别绪有关,同时,又与第四句中的“春风”相契合,“杨柳”与“春风”,联系是何等自然,流畅,而“春风”一句,又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诗的含义。

王之涣的《凉州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唐代七绝诗的压卷之作

这首绝句反映了战争生活。诗人并非一般地反对战争,而是关注着参战者的命运。通过这样一个侧面,曲折地表达了对征戍者的同情与安慰,对朝廷的不满与企望这首诗一、二两句写景时,景中含情,渲染气氛,为抒情打基础;议论抒情也非纯然直说,而是借物咏情,婉转,含蓄地抒发情感。真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诗的声韵、辞藻也十分精美。一、二两句如横空出世,声调雄浑,长吟浩叹,音节铿锵。三、四两句,第三句是拗句,语言跌宕,末句则婉转流利,两相搭配,起伏有致,余音飘渺,给人留有思索回味的余地。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