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在一层愁惨的烟雾中。兰花沾露,似乎是在哭泣。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寒气,一双燕子向远方飞去。明月,不懂得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一直到拂晓还穿入朱户。昨天夜里,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小路,想给我的爱人寄一封信。但是,高山连绵,碧水无穷,不知道我的爱人身在何处。
赏析:
这首《蝶恋花》是宋词的名篇之一。上片写景,用寓情于景的手法,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远眺,展现出词人望眼欲穿的神态。
起句“槛菊愁烟兰泣露”,写秋天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像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这里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初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词也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这首词立意高远,情真意切,巧妙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