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文言翻译_王安石,梅花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文言翻译_王安石,梅花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3-29 10:45:35
阅读: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赋敛不时……当具有者半价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晁错说农民

王安石,"青苗法"失去百姓,"免行法"得罪整个朝堂

大宋朝最出彩的人物之一——王安石

大宋君臣知道王安石干了些什么,更加知道大宋朝只有变法才可能会改变当时的局面,但大宋的百姓不知道,甚至连百姓的支持也得不到,这就又要归于他的“青苗法”。后被皇帝抛弃,大臣们反对,原因是他推行了令皇族、后族和权贵们利益集团损失最大的“免行法”

如果说王安石不推行“免行法”,那么就算得不到天下百姓的支持,那么在大宋朝廷上也不会被所有君臣抛弃,就算被百姓抛弃了,但此次的变法也不会这样草草收场,甚至留下骂名,因为文人相隐。

一、“免行法”为什么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管哪个朝代官府衙门所需要的一切物资(采办),均由京师诸行供应,这些供应基本上所有的行业只能保本,甚至有的会亏损,但这样一来,官吏们就有机会上下其手,索取财物,各行所费钱财往往在官府所需物资的十倍以上,多出来的供应就被各个皇族、后族、勋贵瓜分,历朝历代这些人都是既得利益者。

王安石推行“免行法”之前,大宋皇宫和权贵们的一切采购,尤其是在开封城的采购都是不花钱的,各商行必须为官府和权贵们无条件地奉上他们所需要的商品,不仅如此,官府和权贵们还肆意勒索这些商行提供远超采购需要的商品,倘不如意,即恃权惩治,小商贩多因此失业。

王安石主持的“免行条贯”在开封商行中实行之后,各行按照收利多少交纳免行钱,免除行户对官府的供应。也就是说,商户们缴纳免行税之后不再向官府和权贵免费供应任何商品,官府那怕是皇宫之中买商品,都要由当时的市易司估定物价高低,按价购买。

“免行法”确实为朝廷增加一批收入,同时对商人也较为有利,但是皇族,后族,以及其余勋贵们不这样看,因为他们这一群人是被打击的对象。从恣意勒索和从中渔利局面变成要花钱了,“免行法”实行,这些人群必定反对,所以王安石被抛弃也就在情理之中。

王安石,"青苗法"失去百姓,"免行法"得罪整个朝堂

“免行法”是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七月开始实施,这是王安石变法内容中的最后一条,也是王安石所受反对最多的一条,此法一出,也就说明王安石轰轰烈烈的“熙宁变法”彻底要失败了。

第二、“青苗法”又为什么得不到百姓的支持?

“青苗法”是由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施行,其主要内容是:诸路以见存常平、广惠仓的一千五百万石钱各为本,如是粮谷,即与转运司兑换成现钱,以现钱贷给广大乡村民户,有剩余也可以贷给城市坊郭户。民户贷请时,须五户或十户结为一保,由上三等户作保,每年正月三十日以前贷请夏料,五月三十日以前贷请秋料,夏料和秋料分别于五月和十月随二税偿还,各收息二分。

1、利息会吃人

简单一点就是,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但实际操作起来就不是这样了,就会变成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官府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这样一算,如果贷款一万贯的话,那一年的利息就是四千贯,年息40%。

王安石,"青苗法"失去百姓,"免行法"得罪整个朝堂

北宋看起来很小,但那个时期靠腿能走多远

如果真正能按照这个来操作,那么“青苗法”还不算是害民之法,毕竟还能接受,特别是在农民特别需要的时候,但真正的问题所在是古代不像现在这样发达,了解各地情况也很方便,古代去一个地方动不动就几个月,巡查一州一府一年就会过去,因为只靠畜力,“父母在,不远游”就是这个理啊。

上有政策下就有对策,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特别是在古代交通极度不便的时候,中央政策是收两分利,州府就敢收三分利,县衙就敢收四分利,五分利,到了最后和高利贷有什么区别,天下这么大,你靠双腿监管的过来吗?

王安石,"青苗法"失去百姓,"免行法"得罪整个朝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

2、农民的需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家,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喜欢种东西,不管是良田也好,荒山也罢,只要有地方,就会去种一点什么,这个习惯直到现在都还一样,对土地有着出乎意料的热情,这是一个民族的特性。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种特性,封建社会都会出现土地兼并的事情,封建时期的农民起义都是由土地兼并已经达到了临界点,整个当时的百姓百分之八九十已经没有了土地,这个时候就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改朝换代的时候也就到来了,这是一个循环,封建时期是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循环的,主要原因就是生产力低下。

生产力低下其结果就是农民当然没有贮蓄,而当时的普通百姓只能在土地上刨食,不断地反复着,然而地力是有限的,收获是递减的,年年在同一的土地,作同一样的耕种,收获哪能不年年减少。

在西汉在汉文帝时代,“百亩之收不过百石”,东汉时代生产力似已提高,“亩收三斛”,由三国而至晋代,一亩之收“或不足以偿种”,降至唐代,“一顷出米五十馀斛”,最后到了宋太宗时,“亩约收三斛”,宋神宗时,“大约中岁亩一石”,更有,“田岁首来四五六斗”,生产力如此之低,加上水旱之灾、赋税之重,百姓只有“弃田流徙为闲民”,宋朝“三冗”中的“冗兵”就是这样来的。

王安石,"青苗法"失去百姓,"免行法"得罪整个朝堂

三冗最根本就是地盘不够大

其他各朝各代都严格控制土地兼并事情,但唯独宋朝对土地兼并不再抑制。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下诏:“所在长吏,告谕百姓,有能广植桑枣、开垦荒田者,并只纳旧租,永不通检。”宋人王明清解释:“不抑兼并,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年)到嘉祐六年(1061年)统计数字的平均计算,这个期间全国平均总户数为1051.5万户,其中主户平均为656.27万户,客户平均为395.2万户,即大约有37.6%的农户失去了土地。从此就能看出,宋朝的土地集中度极高,主户中的前三等在总户数中所占比例低于10%,占有的土地资源却超过三分之二,有30%~40%的农民没有任何土地,从这里也能发现,州府之中,失去土地的百姓已经十分之四了。

失去的土地的百姓已经占了四成,剩下的百姓所有的土地各户也没多少,因为历朝历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平民百姓的土地只会慢慢的变少,绝对不会增加,从宋仁宗赵祯到宋神宗赵顼之间差不多有十年时间,完全失去土地及逐步失去土地的百姓会更多,那么”青苗法“真正能够惠及的百姓能有多少,恐怕十不存四了,这个时候的百姓要的不是”青苗法“,而是实实在在的的土地,属于自己的土地,一个根都没有的百姓,就算王安石的变法多么完善,多么美好,一样是得不到百姓支持的,何况还是利息如此之高。

王安石,"青苗法"失去百姓,"免行法"得罪整个朝堂

封建社会,土地才是百姓最迫切需要的

PS: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之下,世家豪门土地越来越多,那么“青苗法”实施起来,这些钱都会落入这些世家豪门手里,因为田地都在他们这群人手里,他们有着各种政治资源,这些人群可以真正的获得二分的利息,众所周知,宋朝商业发达,这群人就会拿这笔钱做生意,或者再次放贷出去,贫富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明面上国家收入是增加了,但世家豪门收入更多。

第三、结语

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实施的“青苗法”是整个变法主要内容的第二条,第一条是同年二月颁布的“均输法”,那么既然作为第二条变法,就没有得到支持,这个问题不大,毕竟当时的朝廷上下还是支持王安石,从熙宁六年(1073年)九月颁布“免行法“就能看出。虽然当时的保守派、反对派一直阻止变法,但宋神宗依然支持,王安石的变法大业还是有可能成功的,虽然宋神宗压力巨大,但是还能顶得住。

熙宁六年(1073年)九月颁布“免行法“之后,宋神宗也顶不住整个大宋臣民的压力了,此时的王安石已经众叛亲离,没有丝毫支持了,那么变法的失败也就是倒计时了。

王安石这是一个坐起立行的人,且不论他坚持的事情对不对,光是他这份做事情的决心就让人钦佩不已。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文言翻译_王安石,梅花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赋敛不时……当具有者半价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

    经典语录
  • 古诗梅花王安石_梅花王安石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梅花 宋代: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译文 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远远的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因为有梅花的幽香传来。

    经典语录
  • 王安石有多少首诗_王安石的长诗

    现在一提起王安石大概很多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变法,由他主持的“熙宁变法”,更是改变了整个的北宋政治格局,另外对于中国的历史也是起到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

    经典语录
  • 王安石对于出嫁的女儿_

    俗话说:“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是父亲贴心的小棉袄”。女儿出嫁后,无疑是父亲人生中最伤感的时候。而由于封建社会的传统文化背景,文人写给女儿的诗歌作品屈指可数。但北宋文

    经典语录
  • 王安石的翻案诗_

    文 | 兰台 来源:短史记 自1908年梁启超著《王荆公》一书,将王安石评为“三代以下,第一完人”,至史学界普遍接受“王安石是‘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的说法,王安石成为历史正面人物

    经典语录
  • 王安石最著名的两句诗_王安石写的诗有哪些?(全部都要)

    国学大师钱穆曾说:“读诗不是为了成为诗人或文学家,而是学会欣赏,通过欣赏接触到更高级的人生,获得一生中无穷的安慰”。至于他所说的“高级人生”,我想便是诗歌作品中所蕴含的

    经典语录
  • 王安石的写诗风格_王安石作诗风格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抚州临川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湖阴

    经典语录
  • 元日王安石注音版_元日

    教科书式品鉴诗词,这是唐诗宋词品鉴的第166篇诗词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杰出的政治

    经典语录
  • 王安石后人称他为什么_王安石被贬到哪里去了

    其实,王安石变法是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其中,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

    经典语录
  • 王安石的梅花名句是哪一句_王安石的梅花是绝句吗

    王安石《梅花》:四句二十字,尽在不言中 作者:来点君 王安石像 梅兰竹菊,因其各自具有的高尚品质:梅,剪雪裁冰,傲骨铮铮;兰,空谷幽香,孤芳自赏;竹,立场坚定,虚怀若谷;菊

    经典语录
  • 王安石的10首诗_王安石诗词鉴赏

    诉衷情·茫然不肯住林间 (宋)王安石 茫然不肯住林间。 有处即追攀。 将他死语图度,怎得离真丹。 浆水价,匹如闲。 也须还。 何如直截,踢倒军持,赢取沩山。 诉衷情·营巢燕子逞翱翔

    经典语录
  • 王安石变法导致北宋灭亡_宋朝谁在王安石实行变法时因与其

    北宋初年,开国皇帝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大搞土地兼并,致使后来到宋神宗年间,广大农民赋税太重,苦不堪言,纷纷起义,阶级矛盾逐渐扩大,而且统治阶级内部机构臃肿,而且也已经分化

    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