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伯彦字廷俊,徽州祁门(今属安徽)人,出身贫寒,年少即负才名,在中秀才后,应祁门知县王本的邀请,在王本开设的“英才馆”里当塾师,汪伯彦的教学水平很不错,王知县非常欣赏,为此他把自己的亲侄儿特意从南京接到祁门,师从汪伯彦。
王知县此举成就了祁门县的一大传奇佳话——祁山小邑,一书院有二宰相。
王本的侄儿就是那位遗臭万年的南宋第一权相秦桧。
酒香不怕巷子深, 崇宁二年(1103 年)的时候,三十二岁的汪老师也终于进士及第,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最初是当河北成安县政府秘书长(主簿),随后迁升宣教郎至中奉大夫。在宣和时期,汪伯彦的官做到了虞部郎中。
钦宗上台,整个帝国最主要的任务是抵御金人,汪伯彦向年轻的皇帝献《河北边防十策》。
汪伯彦的《河北边防十策》内容现已无法考据,但根据当时的形势,皇帝赵恒正为收复太原而焦头烂额,汪应是力主外交解决危急的议和派,汪伯彦的《河北边防十策》十分切合帝意,这样有主见的能臣,理应放到重要的位置。
皇帝封他为龙图阁直学士、出知相州(治所在今河北临漳)。
相州在第一次金人入侵时岳飞的老东家韩肖胄的主持下击退了金人的进攻,为什么世代知相在相州极具影响力的豪族土绅韩知州不用换成汪学究,只能说当是帝国上层对相州方面的积极表现是“不满“的。
汪伯彦到相州更多的采取的是消积防御政策,当帝国与金人在太原真定等地激烈交战的时候,汪知州按兵不动,这让其它州郡的子弹都拼光的时候,相州基本上还有一定的兵马。
知道赵构在磁州,汪伯彦马上派二千兵马把年轻的康王接到了相州,在帝国首都开封被困后,相州,成了帝国的另一个枢纽和中心,这个临时的河北大元帅府的一举一动,决定的整个帝国的命运走向。
当金兵再次南侵,太原真定等重镇相继陷落后,不仅仅是帝国主力议和的文臣持悲观态度,就连之前的主战派,也现实的意识到再完成一次开封保卫战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主战派领袖种师道在病逝前就上书东京,请年轻的皇帝带着老皇帝赵佶去长安巡游,此时老种的言论却被文臣们认为是老迈怯敌的表现;持同样言论的还有镇压宋江起义的张叔夜,时任南道都总管的张叔夜几乎是金兵二次入侵时唯一一只援救开封的部队,但入开封后,他也认为以开封的兵力是守不住这座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也多次请钦宗皇帝避兵襄阳。
这一次钦宗皇帝和他的文臣们却没有上一次金兵入侵时恐慌了,并不是他们认为帝国的武力能够抵挡女真人的铁蹄,而是他们都认为一个塞外的野蛮民族,来中原不过就是求财,帝国的卑躬屈膝加上大把的银子是能够满足女真人的要求。
东京方面的短视与愚蠢把北宋帝国与赵氏皇族送上了一条不归路,而阴差阳错躲过了这场灾难的康王赵构在相州同样面临选择,打,还是逃。
支持积极的率兵解东京之围的是已经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副元帅的老剌头宗泽,大元帅认设立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为了在河北树一面旗帜,集天下兵马解东京之围。不管相州兵力如何与金军悬殊,都应该救援东京徽钦二帝。
但另一位大元帅府副元帅汪伯彦的主张更为悲观但更加现实,但看得更深远,以现在的兵力解救东京是杯水车薪,大元帅府的第一目的是保障康王的人身安全,保障赵氏江山大旗不倒,第二才是召急即有战斗力,与金人斡旋抗争。
两派的主张,一边是理想一边是现实,年轻的康王如何选择?
当时的相州大元帅府,相州原有兵力加上宗泽从磁州带过来的残部以及真定、辽州等地奔来的溃兵,加起来共有万余人,随后信德知府梁扬祖率领三千残部来到相州,加之随后苗傅、杨泝中、田师中等部,约有万余,把各路散兵游勇加起来,也不过二万余人。
最后赵构做出了一个折中的选择,他把相州的兵马一分为二,宗泽带领着相磁原来的一万余兵马,分五军,赴开德府,积极增援东京,而他和汪伯彦率梁扬祖等部也约为一万余人赴东平府,静观时局。
在东平府,高阳关路安抚使黄潜善又率数千马兵到东平,与康王会合,黄潜善,福建邵武人,与李纲是同乡,宣和六年(1124年)甲辰科进士,历任户部侍郎,知毫州、河间。黄潜善的到来不仅给康王赵构雪中送炭增添兵力,他和汪伯彦成了赵构的大元帅府和之后南宋初期最重要的谋士。
东平府也不是安稳之地,完颜宗望攻下开封后,还想骗回赵构这条漏网之鱼,遣甲士及中书舍人张徵到东平,以钦宗皇帝的圣旨命赵构将大元帅府的兵权暂时交给副元帅,让赵构跟着张徵回京。
女真人用挟天子令诸候这招,大元帅府拿着还真有些难办,康王问元帅府众人意见,黄汪等辈都是文人,还真不好明目张胆让赵构公然抗圣,这时候还得有一大老粗武将来说话。
适时跳出来的是后军统制张俊。
张俊,字伯英,凤翔府成纪人,十六岁时即投身行伍,在三阳(今甘肃天水西北)做一个弓箭手,几年后在进攻西夏仁多泉城的战斗中立下军功,升承信郎,徽宗末年,参与过镇压京东、河北起义军的军事行动。金军入侵,张俊师从种师中部,参加了救援太原的军事行动,种师中兵败榆次身亡,张俊其部数百人突围,归附于信德府梁祖扬部,后与梁祖扬一起赴大名勤王,被任命被后军统制,在南宋最重要的军事将领中,第一个跻身历史舞台。
张俊没什么文化,看不惯文人的酸劲,说这不过是金人的计谋,康王现在能逃出开封坐在东平,这是上苍给的好运气,怎么可能回去送死,傻子都知道的事,你们还在犹豫个什么鸟。
张俊一番话,打消了大元帅府众人的疑惑。开封城内的大臣吕好问也遣人传来消息,说金人已派铁骑五千索康王,千万小心,以康王当前的兵力,能打则打,打不过就跑,跑到个安稳地,把赵氏的山头旗号打起来才是当务之急。
吕好问的信正合汪黄等人之意,众人商议后,离开东平,继续南逃,到济州。
宗泽北上的五军出发前,在相州进行浩大的誓师大会,大元帅赵构亲临校场,作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讲,鼓励将士们保家卫国,在危难之际为拯救这个帝国和民族抛头颅洒热血。
那天大元帅赵构还接见了几名低级士官代表,那几名士官中,其中一名让赵构印象很深。
这是枢密员官员刘浩推荐的兵,刘浩说这是相州老兵岳飞,参加过征辽,救援过太原,从辽州打散了,听说康王在相州开府勤王,就立即奔赴相州,刚入伍不久就率百骑招降了一只三百余人的游寇队伍,刚被大元帅府升职为承信郎(武从九品)。
在赵构旁边的相州前知府、此时已是大元帅府重要幕僚的韩肖胄则自豪的笑道,这是韩家以前的护卫队长。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后生,孺子可教。
赵构离席,走近这个汤阴汉子的身旁轻轻拍了他的肩膀,用欣赏的目光上下打量,赞叹说果然是条好汉。
岳飞轻轻抬头看了看年轻的康王,这是他们两人人生中的第一次眼神交流。
岳飞眼中的康王是一个白静而秀气的少年,气质高贵、言语亲和、眼神忧伤,那股忧伤来自于国恨家仇下的迷茫,和岳飞心底的呐喊形成了合鸣共振。
赵构意外的解下了自己的腰带,亲系于相州老兵岳飞的身上,说保家卫国就全靠你们了,希望你们能驱逐金贼,凯旋归来。
赵构的动作很轻,份量却很重,那一刻起,岳飞觉得自己和康王的一生命运,进行了捆绑。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赵构不肯把大军给岳飞?_岳飞劝赵构立太子
汪伯彦字廷俊,徽州祁门(今属安徽)人,出身贫寒,年少即负才名,在中秀才后,应祁门知县王本的邀请,在王本开设的“英才馆”里当塾师,汪伯彦的教学水平很不错,王知县非常欣赏,
-
形容英雄的诗句-10首诗词说千古,谁是世间真英雄,豪气冲天,首首经典
《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形容英雄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