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神宗时期的一代明相,王安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一生因熙宁变法受到不少的争议,列宁称他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改革家”。除在北宋政坛闻名之外,王安石在文学方面也成就颇高,他的诗作“学杜得其瘦硬”,善于用典,长于修辞,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唐宋百家诗选》《诗义钩沉》等书。
王安石从小就热爱读书,读书过目不忘,天赋极高,由于他出生于官吏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王益是宋朝时的中下层官员,他的一生都在大江南北辗转为官,因此王安石从小就跟随父亲遍游天下。由于他漂泊五湖、四海为家的成长经历,王安石从小就看尽了北宋王朝的利弊兴衰,再加上他父亲早亡,也养成了他独立、坚韧、勇于担当的性格。
少年的王安石遍游名山大川,恃才傲物,一心要以诗赋博取功名。后来他受欧阳修、范仲淹等名臣的影响,开始钻研道德文章,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
庆历二年(1042年),21岁的王安石考中了进土,从此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他之后所走的官场道路非常独特,在北宋一朝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他考中进土之后,一直在远离京城的地方做着不为人知的地方小官,曾担任过官厅公事、江东提点刑狱等官职。王安石在地方任职期间,就为当地的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带农民修建河堤水堰,改善农田水利。还将宫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青黄不接的农户,帮助农民度过灾荒。他在期间所著的学术文章也颇得当时一代文豪欧阳修的赞赏,一时名满天下。
嘉祐三年,王安石终于来到了京城开封,这时他的官职是三司的度支判官。在这之后,他又进入馆阁,官至知制诰。他在做度支判官的时候,怀着满腔热情,给当时的仁宗皇帝上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以此来针砭时弊,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但他这封包含了自己政治主张和改革建议的奏疏并没有得到皇帝和朝廷的重视。在后来的知制诰任命期间他也只是参与起草诏书并兼任纠察京城开封的刑事案件之职。嘉祐八年,王安石因服母丧辞官回到了江宁府。治平二年,朝廷下诏起复王安石,但他没有接受,而是选择了继续留在江宁。
神宗即位后,由于他做皇子时的幕僚韩维的推荐,他先是让王安石出任江宁知府,后又提拔他担任翰林学士兼侍讲之职。其实在神宗即位之前,他就对王安石和他的政治主张有所了解,他曾经读过王安石所写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十分赞赏他的才华。
王安石和与他一起进翰林院的司马光相比,更刚强、更倔强。当时神宗下旨,升司马光为翰林学士,司马光以他不会写“四六文”推辞皇帝的赐官。神宗知道这显然是推辞,以司马光的文笔,四六文自然不在话下。由于神宗的坚持,后来司马光也就接受了翰林学士的职位。对比来看,王安石起初曾被授予修起居住,他连写了14道奏章拒绝升官。后来小吏将任命的诏书送来,甚至跪下请他接下诏书,但倔强的王安石硬是把诏书给送了回来,二者相比可见王安石的倔强。
宋神宗一心想变法图强,在当时只有王安石是最好的人选。神宗准备让王安石出任宰执主持变法,却遭到了朝中老臣们的反对。韩琦、富弼、唐介、吕诲等人都认为,王安石的政治主张太过理想化,且他为人不够豁达,性格固执,处事又不够稳健,难以与人相处,帮助管理朝政尚可,但根本不适合做宰执大臣。
年轻的神宗有着似乎与其年龄不符的“小心谨慎”,他并没有直接听信韩琦等人之言,放弃启用王安石的想法,而是多次接见王安石,与他探讨治国之道。王安石的才华是惊人的,神宗后来称赞他是本朝的“圣人”。
王安石受到神宗召见之后将《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给了皇帝,全面总结并批评了宋朝前期的政治局势,经过多次的探讨,神宗终于认同了王安石的政治主张。熙宁二年,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北宋朝著名的熙亍变法即将拉开历史的帷幕。
- 上一篇:文与可画筼箉谷偃竹记_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翻译
- 下一篇:屠苏酒一般是_屠苏酒好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