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文采素来以豪迈之称,但其山水田园诗也颇有独到之处,其中不乏佳篇。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二月,任杭州通判的苏轼在巡视杭州属县,写下了《新城道中二首》,其中第一首堪称苏轼田园诗的代表之作。诗云: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这首诗是苏轼从富阳去往新城(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途中所作,他以清新活泼的笔墨描写了春日农村的明媚风光和农民们愉快耕作的情景。读这首诗,我们也如沐春风,如品春茗,顿觉神清气爽,心中充盈着美好的诗情画意。
首联点明诗人赴新城是在久雨初晴的春晨。苏轼一开篇,便破题巧妙,把“东风”拟人化,说东风似乎知道我将要到山村去,就有意吹断了檐间久雨的淅沥之声。在诗人的笔下,东风成了他的知心朋友,为他的山行特地安排了晴朗的天气,诗情浓郁无比。
颔联紧承首联,出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古代乐器)。
诗的后两句写苏轼穿山越岭,再往前行,看到一路上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苏轼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苏轼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浙江的田园风光与农民生活中,所以他这首《新城道中》被后人称为“无穷出清新”的不朽之作。
责任编辑 谢敬川 张俪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