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史记·鲁周公世家》
熟悉一些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周公"求贤若渴"的形象深植人心。但史书上记载的"握发吐哺"真的发生过吗?会不会是文学家的创作?如果是真的,那周公"捉发吐哺"要接见的对象究竟是哪种人?我们后人所知道的历史,都是通过古人的纪载了解的,这当中是否会有美化、丑化,甚至神化呢?
周公"握发吐哺"的故事是真还是假?在下认为应该是假的。毕竟夏商周都是封建国家,是个重视血缘更甚于能力的时代,周公不太可能、也不太需要如此求贤若渴。直到春秋战国,封建瓦解后,才出现贵族没落、平民崛起,进而以"才能"为用人的标准。因此这则故事,或许可能是后人的捏造的吧!?
首先,周公的"握发吐哺",最早出自汉文帝时的博士韩婴所编纂的《韩诗外传》: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这段文字与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叙述相似,而晚于司马迁的刘向也曾在《说苑‧敬慎》中引用了一样的故事:
昔成王封周公,周公辞不受,乃封周公子伯禽于鲁,将辞去,周公戒之曰:"去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矣。我,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今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尝一沐三握发,一食而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刘向所编纂的《列女传》中,在〈鲁季敬姜〉这篇文章中,敬姜也曾用周公的故事来告诫孩子:
敬姜召而数之曰:"昔者武王罢朝,而结丝远绝,左右顾无可使结之者,俯而自申之,故能成王道。桓公坐友三人,谏臣五人,日举过者三十人,故能成伯业。周公一食而三吐哺,一沐而三握发,所执贽而见于穷闾隘巷者七十余人,故能存周室。彼二圣一贤者,皆霸王之君也,而下人如此。…"
上述几则资料都出自于西汉,在此之前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纪录,或许这与秦王朝的焚书有关,但也有可能是因为"握发吐哺"这个典故,是西汉学者依据"周公"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事迹。在刘向的《列女传》中,除了原本的"握发吐哺"外,还加上了"所执贽而见于穷闾隘巷者七十余人,故能存周室。"但依照我们的历史常识,西周是重视血缘的时代,怎么可能会让周公委身去穷闾隘巷找个没有血统背景的人呢?这应该是春秋战国时代,那个礼崩乐坏、贵族没落、平民崛起的时代,才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才是。
所以,关于周公的"握发吐哺",如果不是西汉文人的创作,周公所接见的也应该是个部族的首领,或至少有贵族身分的人,而不是我们印象中那种有能力却出身低贱的普通人。
回到最初的史料:《韩诗外传》来看,这段文字是周公用来告诫儿子:对待"士"不能骄傲,就像他自己抱持着"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态度,都还是很害怕失去天下的"士"一样。然而,西周所谓的"士",是指贵族中最低阶的一层,而不是后世所认为的"读书人"。因此,周公当初应该是告诫儿子,到了封国,即使是对下层贵族,也不能不慎重。至于那"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总感觉只是用来比喻,而非事实。
但这段文字到了司马迁的《史记》中,却被改成了"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为何司马迁把《韩诗外传》中的"犹恐失天下之士"换成了"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从司马迁把原本强调血统的贵族身分(士),改成重视德行的贤人来看,司马迁应该是认为如此的变更,更符合我们心目中周公"求贤若渴"的形象。其后刘向所编辑的《说苑》也延续了这样的说法,甚至刘向在《列女传》中加强说明周公甚至是"所执贽而见于穷闾隘巷者七十余人",也就是说周公不只接见了贤能者,还亲自去拜访那些居陋巷的贤能者,在在强化了周公"求才若渴"、"求贤若渴"的印象。也因此曹操在他的那首著名的《短歌行》中才会提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但回到西周时期的周公,他当时的原意明明只是要儿子不能用骄矜的态度对待"士"。
由这段文字叙述的演变,更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有趣之处。因为我们所知的历史,大多是过去的人所留下来的纪录。但过去的那些人不一定是亲眼看到,或亲耳听到的,因此难免多少会有加油添醋或是依个人好恶删减的情形。因此如何透过可能被美化或丑化过的史料,看到真实的过去,恐怕就得靠史学家们的历史之眼来还原了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曹操的_曹操的一篇是什么
相信大家都读过曹操的《短歌行》,其中“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给人印象颇深,而曹操又想借此表达什么呢,下面我们来具体探讨一下。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运用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中的周公是指谁_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哪里
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史记·鲁周公世家》 熟悉一些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周公"求贤若渴"的形象深植人心。但史书上记载的"握发吐哺"真的发生过吗?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全诗_吐哺天下归心中周公吐哺的典故
曹操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寓意_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下一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渐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善如水,君子以作事谋始; 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步泽履,君子以辨民安志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出自曹操的哪一首诗_周公吐脯天下归一
曹操在他的《短歌行》最后一句说“周公吐脯,天下归心。”他的意思是我要学周公,让天下人都折服我。那么周公吐脯是什么意思呢? 周公的名字叫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
-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赏析_《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
-
读书重在精读还是博览_读书应该博览群书
世人多求读书秘诀,然读书哪有什么秘诀啊!闲读马南邨的《燕山夜话》,嘘唏慨叹之余,发现书中有不少读书方法与勤读故事。 南宋陈善在《扪虱新话》一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
-
商鞅也是鬼谷子的徒弟吗_商鞅师从于谁
商鞅的老师是谁? 历史一直争论不休一说是尸佼,一说是鬼谷子。具体不详。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尸佼,尊称为尸子
-
杜甫的丞相祠堂何处寻_别房太尉墓唐杜甫
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产生了许多的文字与文体,其中最有特色的,高度凝炼的便是诗歌,一首诗,就是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古诗散发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别房太尉墓 朝代:唐 代 ‖
-
悼室人诗十首翻译_墓碑七律诗
《别房太尉墓》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为人比较
-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墓系铭并序_题李太白墓古诗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房太尉即房琯,玄宗幸蜀时拜相,为人比较正直。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贬
-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理解_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诗经》 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6.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