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陆不六
首先让我们重读《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有非常强烈的空间感,溪水,桃林,良田耕地,读者像是游客一样,被陶渊明推入了世外桃源。
但这场景布局可是相当有讲究,渔樵耕读是文人雅客心中最理想的生活形式。而桃花源记也正是一步步,缘溪行,忽逢桃花林,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等等,那读呢?渔樵耕圆满了,可这全文都没有看到读。
这就必须得膜拜陶渊明的故事结构之美了,读书人,是写故事的陶渊明也是读故事的你我。
在西方文学批评专业里有这样一个概念:没有读者就没有作品。
这个文学概念早在几千年前就被陶渊明用在了文学创作中。
陶渊明故事的结构特别棒,渔樵耕读的农耕理想通过千百年读者的赏阅,成为了一种跨越时间的作品结构。你我早就中了陶渊明的圈套,心怀桃花源的理想,钻进了陶渊明的故事中去了。
不过也是,桃花源正是因为是中国人世代不移的理想,才成为了真正中国人的理想乡。
除了空间感,时间感也是文章很有趣的部分。
桃花最盛是三月,桑竹茂盛的季节是五月和七月。在景色描写中,陶渊明,根本没有明说,却将时间感固定在风景中,让人上来就开始迷失在时间的隧道里。
时间混乱的风景,直接开启了一个更为离奇的故事。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这是一个相当有时间感的故事,要是一天你遇上一个跟你差不多大的,他说他是唐朝人,你会不会震惊的说不出话?
打乱时间,却不凌乱,很有美感。
当然如果太离乱,就会有人单纯把这故事当作幻想小说,但是高明的陶渊明才不会给你这个机会。
“问今是何世?”
我们的课本上都照本宣科地将这解释为,“现在是哪个朝代?”
其实不妥,避秦时乱的古人,对朝代哪有什么了解,他们最接近的是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时间,对朝代没有多大感受。
这里的今是何世?应该解释为,今是秦几世。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称始皇帝的第一年)有一道著名诏书:
自今已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数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今是秦几世?
一个“世”字,将故事拉到现实,一个原本因为时间感空间感扑朔迷离的故事,因为一个字,增加了极其可信的真实度。
怀疑,相信,怀疑,相信。桃花源正是在不确信中,巩固了自己绝妙的艺术地位。
临别时,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们都好可惜,这样一个理想的村落,为什么不足为外人道呢?
因为美好总是会被破坏掉。
哥伦布想要去东边,却意外发现了新大陆,他震惊了,世上竟然还有这样财富遍地的黄金国?然后将美洲的“文明”“野蛮”地毁于一旦。
渔人就是哥伦布,他答应得村子好好的,不会告诉别人,但是一回到自己的世俗社会里,就告诉了太守。但是幸运的是,渔人没有找到回去的路,也就没有机会摧毁掉桃花源。
桃花源没有遭受新大陆的厄运,这才是中国式的理想主义。
关于理想,陶渊明也寓意得很明白了。
通往理想的道路,没办法复制。跟随别人的脚步,是到达不了桃花源的。
需要好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当然还要有一点绝妙的运气。
桃花从此有了理想的征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也未免不有为理想献身的意思。
桃源乡就成了这样一个概念,它就在那,你该去追,但你不能停留。
最后,作为课后思考题,给大家说一个细思极恐的桃花源脑洞小故事。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千”是空间概念,指南北方向。“千”字从人从一,表示“人起步走”:往南是人生的方向,往北是人死的方向。
“百”是时间概念,指把从日出到下一个日出之间的时间段划分为一百刻(请参阅“百刻制”)。
因此,“千百”一词合成了类似“时空”、“宇宙”的概念。“阡陌”一词指在广袤田野上南北走向和东西走向并且相互交错的田埂,其中,“阡”是指南北走向的田埂;“陌”是指东西走向的土埂。
但同时阡陌也作,通往坟墓的小路。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很多人描述死亡前夕看到的画面,都是说不远的地方,有个亮光在指引着他,由此可知,遇难的渔人正迈向死亡。“便舍船,从口入”,这证明渔人此刻已死,之后发生的事情,只不过是在彻底脑死之前的一些幻想。
也许从来没有桃花源。
只有一个因为战乱枉死的渔民与一村难民穿越时间的相遇。
渔人托梦于太守,太守遍寻不得。
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一生未得,死后方入。
因为,那里是灵魂栖居之地。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表现桃花源人什么_陶渊明为什么会写《桃花源记》的世外桃源
作者: 陆不六 首先让我们重读《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田园诗》_田园诗十首
饮酒 ( 其五 )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赏析 吴淇云:“‘心远’为一
-
优美田园诗经典诗句_田园风光唯美的诗
☀ 中国好诗词,风雅颂古今!中国好诗词打造最纯粹的诗词分享平台!品读、鉴赏经典诗词歌赋,分享、交流精美原创文学。不一样的文学阅读体验,不一样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欢迎各位关
-
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是谁_开创田园诗派的第一人是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
-
论陶渊明的田园诗_结合作品谈谈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
-
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赏析_《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
-
一首田园风光的诗_田园风光的歌
田园诗歌 词美景美 (1) 归园田居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少无
-
田园诗 陶渊明_陶渊明是什么时代的田园诗人
古往今来,无数人憧憬着过上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世外桃源”更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一方净土,而鲜明的提出这种隐逸生活的人便是东晋使人陶渊明了。在平淡纯美的的
-
陶渊明 田园诗人_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了什么
陶渊明 (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
-
被称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的人是_谁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书中记载: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yān)。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huì)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
-
田园诗十首_田园风光唯美的诗
文玩 | 字画 | 品鉴 | 茶道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 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四时田园杂兴》(夏日其一) 【宋代】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
-
描写田园的古诗20首_最美的十首七绝田园诗
那时乡村很美,生活很慢,可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也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诗词的世界里慢慢品味古时的乡村生活!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