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们来聊一部古代著作:《天工开物》,作者叫宋应星。
这本书被称为“明朝第一工程百科全书”,更有“中华文明瑰宝”之美誉。
诚然,如《营造法式》之类的工程学著作也收录了大量古代科技,但真正让后世能工巧匠不吝称赞的奇书,恐怕只有《天工开物》可拔头筹。
此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完全收录了明朝民间的科研技术,上到机械,下到纺耕,几乎每一样工程技术都有明确记载,而且还配有精细插画,是一本真正意义上通俗易懂的古代百科全书。
以提水工具为例,《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筒车、水滩、风车等原理虽简单,但结构却相当复杂的水利工具。
比如历史最为悠久的“筒车”,早在春秋战国便已有雏形,那时被称作“桔槔”(jié gāo)。
然而有碍于当时的社会整体科技水平与生产力有限,桔槔的效率只比单纯人力高出稍许,而并未达到全面替代人力的地步。
如上图所示,桔槔的结构十分简单,仅是一端悬挂重石,另一端悬挂水桶,属于“前重后轻”的工程结构。
取水时,利用中间的支点,施以人力向下拉拽空的水桶到水井内,待到水满,再缓缓松手,借助石头向下的重力,通过中间的树干支点,将灌满水的水桶从井中提上来,如此便达成了省力提水的目的,虽然在当时看来,这种提水办法行之有效,但有一点不容忽视:桔槔的搭建条件较为严苛。
一是田地旁须有水井,二是在水井边要有足够粗壮,足够高大的树干,如此一来,才能使人们能制作足够高的支点,从深井中成功取水。
反过来说,假如水井越深,那么对支点的要求就越高,不然把一棵矮矮的小树当成支点,很难让另一端的水桶成功触碰到井中的水位。
单从这两点上来说,桔槔虽在春秋时作为节省人力的工具出现,但提水效率却相当有限,而且提出来的水,还是需要人力肩扛到田地中进行灌溉。
其实古人对于桔槔,有着非常理性的认知,《庄子·外篇·天地》中便曾生动的描绘出桔槔的效用:
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沃汤,其名为槔。一个“抽”字,很是生动再现了水桶坠入井内,通过人工拉拽,从而上下提水的场景,此后经过上千年的不断发展,不论是提水效率,还是工程结构,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到了明朝,桔槔早已发展成为复杂的筒车,而提水效率自然也是递增翻倍。
对于“筒车”的运行原理,《天工开物》中便有明确记载:
凡河滨有制筒车者,堰陂障流,绕于车下,激轮使转,挽水入筒,一一倾于枧内,流入亩中。昼夜不息,百亩无忧。这段话其实很好理解,大意是说:挖出一条斜坡水渠,将筒车架在水渠之上,使激轮通过水流的力量转动,并将水挽入木筒,而向后轮转的过程中,便能将木筒中的水全部倒入田地里,更因为水流不绝,而日夜不息。
相信通过这一段简短的描述,就能想象到这种凭借自然之力而获得的高效便利,一是依靠水流源源不绝的力量,能够解放人力挑水的负担。二是提高灌溉效率,如果水流充沛,每日可灌溉百亩田地而无忧。
这也是《天工开物》中重点表达的工程思想,即:
人力与大自然,应是互相协调配合的关系,单凭人力难以达成的目标,通过借助随处可见的自然规律,就能加快事物运转的速度,从而在获取高效的过程中,尽快达成目标,并节省人力。
换言之,这也正符合现代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天工开物》中用八个字阐述了这一理论:
天物巧生,以待人工。作者宋应星认为,大自然中充满了美好而对人类有益的事物,但此类美好事物,并不能苦苦等着从天而降,或不必付出代价就可轻易获得,而是通过人与自然之力,比如水火等自然元素的结合,从而冶炼金属,制作工具,再通过这些来源于大自然的工具,开发大自然,实际上这种过程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材料取之于大自然,辅之以人类技术,通过技术与材料结合而生的工具,再用来开发大自然,最终开发得到的农作物也好,金属矿物也好,就能作用于人类本身,或者让人类果腹,或者让人类能够通过金属机械,去追求更高层面的技术,并最终带来更高层面的生活。
同时宋应星还强调,在此过程中,除了能完美展现出人类的智慧与技艺,人类也应重视与自然界的关系,不可过度损耗自然界中的美好之物,否则必会适得其反,如我们所熟知的过度开采矿产,最终酿成矿难等事例,便是这种过度损耗大自然的弊端体现。
可能有的朋友会觉得很难理解,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能明白了:
比如小明发现了可以用生火来取暖,这属于人的智慧借助自然之力,来作用于人类本身的事例,小明取暖成功,但他怕冷,因此觉得一堆柴火可能不够,于是他把附近能燃烧的物质全部拿来助燃,那么势必就会引发大火,而这种对自然之力没有节制的滥用,则会对小明本身造成伤害,他可能因此被烧伤。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表达的观点,也是基于此,这也反应出了一个本质问题:
人的智慧和技术,应是作为一种媒介而存在,只是为了将自然之力与人相结合,能够使彼此更好地相处,而人力绝不可凌驾于大自然之上,对自然界的事物加以滥用。
我想,在数百年前的明朝,宋应星能够思考出如此深刻的观点,不失为一种前卫的智慧,甚至可以说,他对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阐述,有着划时代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超越时代。
毕竟那时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大多数百姓只了解如何利用工具提高效率,但不会去思考事物运行背后的本质问题。
而宋应星不仅教给人们如何制作高效的工具,还凭借《天工开物》阐述出工程背后的哲学思想,从这个层面来说,《天工开物》的意义可谓伟大。
另外,还有诸如船舵、灌钢、泥型铸釜、失蜡铸造等与冶炼相关的技术,其中涉及到很多力学、热学甚至是物理学方面的知识,堪称开人类科学应用之先河。
作者宋应星甚至通过比喻,形象阐述出了船舵的结构原理:
《天工开物·舟车》:桅为弩,弦篷为翼,橹为车马,纤为履鞋,绰索为鹰雕筋骨,招为先锋,舵为指挥主帅,锚为扎车营寨。粮船初制,底长五丈二尺,其板厚二寸,采巨木楠为上,栗次之。这段话看似复杂,但理解起来并不难,主要是把船舵的各部分,比喻成了“行军打仗”,如:
把“舵”比喻为“主帅”,意思是,船上的舵就如同领兵的统帅,统帅下达命令往哪行进,作为“军队”的船体,就会往哪走。
而在书中的《五金》篇,宋应星是世界上首位从科学的角度论述锌和铜锌合金(黄铜)的科学家,另外关于锌的冶炼方法,也是宋应星最早提出并撰写于《天工开物》内,是有史可考的首次记载,这就表明,当时明朝民间的锌冶炼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天工开物·五金》: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止有赤铜。以炉甘石或倭铅(锌)掺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广锡掺和为响铜。倭铅和写为铸铜。初质则一味红铜而已。(注:倭铅:锌的古称)
再说一个《天工开物·作咸》中的“顿钻打井”技术,这项技术据后世考证,比俄罗斯早300多年诞生,而全书所阐述的哲学思想,才是体现科学技术的核心所在,众所周知,能够推动科学发展实现质变的,除了不断的实验以及创新,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进步。
而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序》中写道:
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大意是说,宋应星认为在大地之间,事物以千万计,通过各种复杂神奇的变化,从而形成完美无缺的世界,而这其中的过程,恐怕不全是人力所能办到。
这展现出宋应星对大自然心存敬畏的态度,也足以证明他已经洞悉了科学发展的基础理论,并将这种思想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编著成一部流传百年的《天工开物》,推广向世界,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这才是《天工开物》一书,真正伟大与奇特之所在。
毕竟技术有着各方各面的限制,但思想却是一切进步的源泉,能够激发人们为了创造出更高价值而努力,从而使一个民族从根本上发生巨大改变,创造出更加伟大的成就。
————————
关注作者:钱品聚,了解更多历史与文化趣闻,带您发现更大的世界~
——————
参考文献:
《庄子·外篇·天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沃汤,其名为槔。
《天工开物·水利》:凡河滨有制筒车者,堰陂障流,绕于车下,激轮使转,挽水入筒,一一倾于枧内,流入亩中。昼夜不息,百亩无忧。
《天工开物·序》:天物巧生,以待人工。
《天工开物·舟车》:桅为弩,弦篷为翼,橹为车马,纤为履鞋,绰索为鹰雕筋骨,招为先锋,舵为指挥主帅,锚为扎车营寨。粮船初制,底长五丈二尺,其板厚二寸,采巨木楠为上,栗次之。
《天工开物·五金》: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止有赤铜。以炉甘石或倭铅(锌)掺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广锡掺和为响铜。倭铅和写为铸铜。初质则一味红铜而已。
《天工开物·序》: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今古奇观的作者是明朝的谁_被誉为明代四大奇书之首的是
今天咱们来聊一部古代著作: 《天工开物》, 作者叫 宋应星。 这本书被称为“明朝第一工程百科全书”,更有“中华文明瑰宝”之美誉。 诚然,如《营造法式》之类的工程学著作也收录了大
-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被誉为什么_天工开物是我国第一部什么
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将“天工开物”理解为“对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艺的阐明” 作者宋应星,生于明代1587年。他十八岁时考中举人,后五次进京赶考进士,但每次都落地而归,于是他把
-
明天启年间大爆炸之谜_明朝天启大爆炸真相最终解释
关于引发这场灾难的原因,专家们众说纷纭,除了“火药焚爆”、“地震”和“陨石坠落说”外,还有“飓风致灾”等观点。每一种说法都有自己的根据,但都无法全面解释所有的诡异景象。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作者和意思_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这首诗可以作为大明首辅张居正的一个代言。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张居正的一生,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一生。做一个有趣的对比,
-
清朝不立太子_明朝太监为什么不能废立皇帝
清代唯一明立的皇太子,治国理政之才,为人口口称道,康熙帝对其宠爱有加,为何却在短短四年之内被两次废立?在康熙帝晚年九子夺嫡的血雨腥风之中,又为何这位皇太子却率先出局? 欲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爱国诗吗_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义
明崇祯十七年,朱明王朝正处在岌岌可危之地,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三月攻破京师,崇祯皇帝在紫禁城煤山吊死。一时朝野各方势力 蠢蠢欲动,相互勾结,更有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李
-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_恸哭六军俱缟素指的是谁
2016-04-18 夏秋 时拾史事 影视剧中的小历史系列(七):挖掘那些藏在热播影视剧、电影背后的历史真相 配乐: 1.回首潼关废垒高,知公于此葬蓬蒿 同为万历年间进士,钱谦益在常熟为新夫人
-
明朝都是长子继位吗_明朝皇帝个个都是奇葩为什么
易中天先生曾说明朝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差劲的帝王 。此话的对错姑且不论,但明朝的腐朽型奇葩皇帝确实很多,有几个朱明皇帝的荒唐表现直让后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终明朝一世共有十
-
先投降后金,后又逃回明朝_南宋灭金后的报复,金国女人
南宋绍兴三十一年的完颜亮南侵之战,比赤壁大战、淝水之战更加精彩,更有中国历史上少见的一次大型海战。 海陵王 宋朝和金国在战场上不断涌现神操作和大BUG。 宋朝的神操作有:虞允文
-
王守仁的代表著作_朱熹与王守仁思想的不同点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后世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因此又有别称王阳明。他是明朝著名的军事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既然能获得这几种头衔,那么也就意味着王阳明在这几方面
-
王阳明真正聪明的人_明朝第一人王阳明
明代奇人王阳明,心学的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而且善于统兵作战,经常听各种学者夸明代奇人王阳明是个牛人,王阳明到底有多牛?沿着王阳明的成长历程我们一起来看看: 1:出生的
-
兰陵不笑生_兰陵笑笑生身份
《金瓶梅》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这个名字有没有寓意? 我在《明朝大书生》一书里专门写过一章,认为文坛领袖王世贞是《金瓶梅》的作者,他化名兰陵笑笑生,是有寓意的。 据专家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