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三不足”观点,从根本上推翻了对皇权的制约机制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在熙宁变法时提出的著名的“三不足”观点。特别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一直被当作是无所畏惧,勇往直前、不断革新的精神代表而被褒扬。但仔细想来,结合王安石变法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一看似冠冕堂皇的观点却存在很多漏洞,以至为他以后的改革留下了很多隐患,这一观点是很值得推敲的。
如果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天变当然是不足畏的(但王安石的“不足畏”是针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而言,而不是指抗御自然灾害)。但是,如果从中国古代社会的大背景下来看,天变不足畏就值得推敲了。
所谓天变足畏,来自西汉董仲舒所提出的“天人感应”理论。他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天子应当因此感到畏惧而改行仁义;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这一理论貌似纯属封建迷信,但其实是大有深意的。在古代,皇权至高无上,没有任何人有权力能够约束皇权。那么,谁能够制约“天子”呢?那就只有“上天”了。而“上天”如何来传达自己的意旨呢?只能通过“天人感应”。可是,“上天”不会说话,只能通过一些打雷、地震、日蚀之类的天变来发表它的观点,因此必须有人来翻译解读,这些人又是谁呢?就是士大夫阶层。
这样一来,情况就很清楚了,表面上是封建迷信的“天人感应”理论,实质上是士大夫们用来合法制约皇权的“杀手锏”。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每逢日蚀、地震、水火灾害等天变发生,常有士大夫们借题发挥,上书言事,针砭时弊。而平时对这种胆大妄为的“逆龙鳞”行为怒不可遏的皇帝,在天变面前,也不得不放下架子,低头认错,甚至发表“罪己诏”。虽然在皇帝倒行逆施的时候,并不总能及时的发生天变,而士大夫们对天变的解读也并不总能起到正面的作用,但这毕竟是一种对皇权难得的制约手段,所以,“天人感应”理论,在皇权一家独大的中国古代社会是有着相当积极意义的。
王安石的“三不足”观点,从根本上推翻了这种制约机制。如果天变也不足畏,祖宗也不足法,人言也不足恤了,世上还有什么能约束皇帝的呢?难怪曾经积极支持过范仲淹变法的三朝宰相富弼听到这样的言论时,感到十分震惊,说:“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者!”
不受约束的权力是极其危险的。在拥有绝对权力的情况下,滥用权力的诱惑力几乎是无法阻挡的。王安石变法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通过“三不足”观点,取消了对皇权的一切约束,在宋神宗与王安石“上与安石如一人”的情况下,在变法的前几年,王安石几乎取得了不受约束的权力。生性执拗,人称“拗相公”的王安石,虽然是抱着一颗变法强国的赤诚之心,但也逃不出绝对权力的诱惑。
他滥用权力的第一个表现是,未经深思熟虑,在试行验证阶段就匆忙推出新法并强行执行。从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开始,到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的短短五年时间里,王安石就颁布了十几条新法。其中,许多核心的新法,是在变法的初期就颁布了。要知道,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很多都不是在旧法上小打小闹的修补,而是对整个国家体制(特别是在经济领域)的重大调整。这样重大的改革,在几个月间就提出并颁布执行,不能不说是过于草率了。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原本还有些试行的安排,但很快就被他自己推翻了。这就使得原本可以在试行阶段发现并纠正的问题,被放大到了全国范围,因而引起了严重的后果,对整个王安石变法造成了重大影响。
王安石滥用权力的另一个表现,也是后果更为严重的一个表现,是他推行了“顺新法者升,逆新法者黜”的错误用人政策。凡是对新法提过意见的,不论意见有没有道理,是不是全面反对新法,还能不能争取,都一律罢黜;凡是高举赞成新法的旗帜,不论其人动机如何,品行如何,政绩如何,一律升迁。这种做法的后果,一方面是把朝中敢说话的名臣几乎都推到了新法的对立面,譬如,韩琦、富弼、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苏轼兄弟等等,其中不乏原本并不是全面反对新法,只是就其中一些具体问题,提出客观意见的人,如韩琦、苏轼等。另一方面,王安石任用的所谓支持新法的人中,则混进了不少有能无德的人,甚至是企图利用新法升官发财的投机分子。他们虽然靠着鼓吹新法而得到提拔,但并非真正的改革者。一旦身居高位,他们或是贪污腐败、鱼肉百姓,或是争权夺利、互相倾轧,甚至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走到新法和王安石的反对面。譬如王安石一手提拔的邓绾,就是典型的势利小人,曾说过“笑骂从汝,好官须我为之”的“名言”。这一错误用人政策的后果,首先是蒙蔽了王安石的耳目,让他只能听到阿谀奉承的一面之词,而无法根据客观情况对新法的实施政策进行必要的调整;其次是给许多人造成了新党多是奸臣的印象,从而对新法本身也产生了怀疑,最终导致变法的失败。
王安石之所以犯下了这些滥用权力的错误,固然有他个人性格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他掌握了不受约束的权力。假如他的权力受到一些制约,畏一点天变,恤一点人言,在每一条新法出台之前,与反对派们辩论一番,修改几稿,非尽善尽美不能出台,这样一来,新法必会少很多漏洞。同样,如果王安石不能随意升黜官员,让朝中留着几个像韩琦、富弼、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苏轼那样的建设性反对派的话,一旦新法出了问题,他们就会立刻指出,迫使同时也是帮助王安石调整政策。绝对的权力,貌似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有利,但最终却是害了新法和王安石。
“熙宁变法”的经验教训,对当下依然有着很强的借鉴意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固然可作为鼓励人们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的号角,但在改革过程中应该是,该畏的还是要畏,该恤的还是要恤。而且,应该在制度上建立“畏”和“恤”的机制,以保证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本篇完)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_简述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王安石的“三不足”观点,从根本上推翻了对皇权的制约机制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是宋神宗年间,王安石在熙宁变法时提出的著名的“三不足”观点。特别是近代以来
-
王安石祖宗之法不足畏_
文/纳兰谈史 在上一讲中,咱们讲到了陈桥兵变中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夺得了后周政权,缔造了传奇的北宋王朝。但在赵匡胤的北宋政权刚刚建立之初,却遇到了跟五代十国类似的生存危机。
-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国皇帝自称为什么_秦始皇做到了哪六个统一
文丨舞雩 大家好,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了。 如果说,古往今来哪一种职业最尊贵,那应当是口含天宪,坐拥江山的历代皇帝了。 升斗小民们无法想象皇帝的生活,才会有皇帝用金锄头
-
布衣宰相王安石_王安石很邋遢吗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但就这么一个光辉灿烂的千古风云人物,却是个地道的邋遢鬼,个人卫生一塌糊涂,长年累月不漱口不洗头不洗脚不洗澡不换衣服,整个人
-
王安石是古时的书法家吗?_王安石的书法故事有哪些
在上海博物馆,有一件国宝级的书法作品。它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尽管时隔千年,龙飞凤舞的笔划仍然让人拍案叫绝。但是,这件作品,却曾经饱受诟病,受到过无数人的攻击,但优
-
北宋亡国原因和王安石_王安石是北宋的吗
作者| 夏彦(读史专栏作者) 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开封,北宋都城惨遭金兵洗劫。曾经的繁华也消失在了靖康之耻的一片废墟上,北宋也伴随这徽宗和钦宗及大量赵氏皇族、大臣
-
人们称王安石为什么_王安石为什么被罢相
王安石是宋代著名改革家,他官至司空,曾掌权一时。他半生变法,针对北宋的制度和社会弊端进行改革,可以说是费尽心血。 王安石是一个胸怀天下的读书人,又是一个能干而且愿意干事的
-
李清照词论对苏轼的评价_李白是诗仙那王安石是什么
宋朝是个神奇的朝代,作为全球GDP排名第一的富裕国家,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国民生产总值远超唐朝,是清朝的整整20倍。宋朝不仅在文学上成绩显著:出现了宋词这一文化名片,唐宋八
-
王安石变法加速了北宋的灭亡_王安石变法牵连的文人
讲起王安石可能他在我后人中的印象只是一个诗人,可是除了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其实他不仅在文学方面有超高的见解和成就,就连在政治方面也有属于自己的事迹。因此,他也不只是一位文
-
宋神宗陵墓_宋仁宗的墓在哪里
完颜亶出生于公元1119年,卒于公元1150年,享年31岁。公元1135年,金太宗去世,完颜亶登基成为皇帝,即为金熙宗。综上所述,金熙宗和完颜亶是同一个人,金熙宗未登基之前名叫完颜亶。 完
-
《王安石》_默默王安石
英国史学家汤恩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这个宋朝,当然指的是北宋。 因为北宋有《清明上河图》里的清平景象,有高薪养廉的公务员制度,有文人雅士的精致生活
-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还是南宋_王安石变法是在宋哲宗时期进行的变法
北宋出现了很多名相,这些名相都对北宋有着很大贡献和影响,其中王安石就是其中一位。王安石,字介甫,生于公元1021年12月18日,死于公元1086年5月21日,他是临川人,同时他也是北宋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