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是一位隐逸之士。提到他的诗,人们会想到《归园田居》《杂诗》《饮酒》等;提到他的文,人们会想起《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无论其诗其文,常给人一种清心寡欲、恬淡澹泊的感觉。而《闲情赋》却是另类,一反陶渊明疏淡阔远的行文风格,是陶渊明为数不多的描写男女之情的作品,是他向心仪女子表达爱慕思恋的“情书”。
《闲情赋》正文分为6节,第一节用极尽夸奖粉饰的笔法,细腻地刻画心仪女子的绝世容貌与高尚品行:“夫何瑰逸之令姿,独旷世以秀群。表倾城之艳色,期有德于传闻。佩鸣玉以比洁,齐幽兰以争芬。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容貌举世无双,既有冰清玉洁的气质,又有深谷兰花的芬芳;德行也远近闻名,情怀超世出俗,志趣高尚入云。面对这样一位品貌皆优的绝代佳人,素来持重淡泊的作者心动了:“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欲自往以结誓,惧冒礼之为諐。待凤鸟以致辞,恐他人之我先。意惶惑而靡宁,魂须臾而九迁。”作者犹豫彷徨,魂不守舍,把一个沉浸在恋爱中的男人的复杂微妙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
第三节是全赋的高潮,一反作者朴素淡远的风格,而是炽热无比。“十愿”连翩,一气呵成,要化己身为佳人衣之领、腰之带、发之膏泽、眉之黛墨、身下之席、脚上之鞋、随身之影、照颜之烛、手中之扇、膝上之琴,只为了亲近佳人、陪伴佳人。一连串拟物手法的运用,构思精妙、想象奇特,而作者随即担忧无法与佳人如影随形,因此十分伤感,随之又发出“十悲”之叹。十种物事、十种热切的渴望,寄托了同一个心愿;十番转折、十种设想的结果,表达了同一种担忧。
后三节主要描述作者爱而不能、爱而不得的低沉心情:“考所愿而必违,徒契契以苦心。拥劳情而罔诉,步容与于南林。栖木兰之遗露,翳青松之余阴。”发乎情而止乎礼,作者最终摒除了痴心妄想,选择了放弃这份感情,让心绪归于平淡。
《闲情赋》描写了陶渊明对爱情真挚热烈的追求,对相思大胆直露的表白,因而在后世引起了长期争论甚至非议。南北朝萧统在编选首部《陶渊明集》时便不纳此文,并在《陶渊明集序》中说:“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这是最典型的批评此赋的观点。针对此言,北宋苏轼在《题文选》中说道:“渊明《闲情赋》,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正使不及《周南》,与屈宋所陈何异?而统讥之,此乃小儿强做解事者。”不可否认的是,这篇赋结构新颖别致,想象丰富开阔,词句清丽精致,灵活自如地运用了比兴手法,荡除了汉赋那种着意铺排、堆砌辞藻、叠积典故、用语生涩的积弊,其中的“十愿”“十悲”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清新自然、真实生动,达到极高的艺术成就,因此被人们久诵不衰。
在陶渊明的诗文中,《闲情赋》无论是艺术风格还是思想内容都非常独特别样,它表现了作者丰富饱满的内心世界、真实坦荡的情感追求,填补了陶渊明诗文中缺少爱情描写的空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男女爱情中不可多得的名篇佳作。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闲情赋》,才将陶渊明还原为一个真实之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之人,一个食人间烟火、具凡人情愫之人。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微山县韩庄镇第一中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10月23日第16版
- 上一篇:黄慎桃花源记长卷图_桃花源记原文书法小楷
- 下一篇:读书有感这首诗_读完这首诗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