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著名维新派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
谭嗣同(1865.3.10~1898.9.2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省浏阳市人,出生在北京市宣武城南,父亲是清末湖北巡抚谭继洵,母亲徐三缘出身贫寒作风勤朴,督促谭嗣同刻苦学习。谭嗣同自小心胸坦荡为人仗义,12岁时随“通臂猿”胡七与“义侠”大刀王五学剑习武,当时与他形影不离的是一把“七星剑”。13岁时谭嗣同第一次回到家乡浏阳,“大夫第”幽深的庭院里,只见他三更苦读闻鸡起舞。1884年20岁的他开始游历,游历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观察风土,结交名士。“七星剑”是他旅途的忠实伴侣,伴随着行程8万余里,足迹遍布13省。壮游期间,谭嗣同意外地从两个极其偏远的地方,得到了他平生最崇敬的人物文天祥的两件旧物:“蕉雨琴”与“凤矩剑”,从此他将“七星剑”留在“大夫第”,将“凤矩剑”随身佩带寸步不离。188
8年他在著名学者刘人熙的指导下开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汲取其中的民主性精华和唯物色彩的思想。1896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后一周年,他写成《有感》:“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昊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1896年7月,谭嗣同深思精进撰成5万字巨著《仁学》,构建了中国变法的全新理论体系。《仁学》博采《论语》《礼记》《庄子》《史记》等儒、佛、道、墨改革之长,广纳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变革之道,提出“酌取西法,以补吾中国古法之亡”,被中国思想界誉为“骇俗之文”、“人权宣言”。《仁学》完成之后谭嗣同开始了变法的实践活动。1898年初他接受了湖南巡抚陈宝箴的邀请,回到湖南协助举办新政,创建了维新团体南学会并创办了《湘报》。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六月,谭嗣同受光绪帝召进京推行新政。9月5日光绪下诏授给他和林旭、刘光弟、杨锐四品卿衔,参预新政。9月18日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要袁带兵入京除掉顽固派。袁世凯假惺惺地表示先回天津除掉荣禄然后率兵入京。袁世凯于20日晚赶回天津,向荣禄告密,荣禄密报西太后。21日西太后发动政变。梁启超力劝谭嗣同出走,谭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日本使馆曾派人与他联系,表示可以为他提供“保护”,他毅然回绝并对来人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22日谭嗣同被捕入狱,在狱中谭嗣同泰然自若,题诗于壁曰:“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8日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害于北京菜市口,行刑时他仰天大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同时被害的维新人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子”。当他们被杀时,刑场上观看者上万人。次年谭嗣同的遗骸运回原籍,葬在湖南浏阳城外牛石乡翟水村。墓前华表上挽联写道:“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谭嗣同被清政府杀害时年仅33岁,闻者莫不痛惜落泪。夫人李闰在他就义后取“忍死须臾待杜根”之意自号“臾生”,做悼亡诗:盱衡禹贡尽荆榛,国难家仇鬼哭新。饮恨长号哀贱妾,高歌短叹谱忠臣。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后尘。惨澹深闺悲夜永,灯前愁煞未亡人!
梁启超评谭嗣同:晚清思想界的彗星。其著作《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编为《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故居位于湖南省浏阳市区北正南路98号,始建于明末清初,主体原占地2100平方米,现存建筑面积762平方米,故居南北朝向,全木结构古朴庄重。谭嗣同的父亲谭继洵中进士,官至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因其官阶显赫奉旨命名其宅为“大夫第官邸”,因此谭嗣同故居又简称“大夫第”。
- 上一篇:当莎士比亚遇见汤显祖_
- 下一篇:唐代古诗七言绝句大全_唐诗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