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
这是文征明在89岁高龄时临摹的一幅兰亭序,王羲之原作后半部分行书有点紧迫,在文征明这里,从头至尾行书从容练达,圆润流畅,如高山流水一气呵成。书家临摹王羲之一生,他人模仿得了运笔技法,模仿不了九十高龄的豁达态度,所谓画猫画虎难画骨~
记得高中午睡的时候,在被子里抱一本历史书,书上有王羲之的兰亭序,每天中午盯着那些笔画看的毫不厌倦,一个人的风骨性格气度姿态在字里行间就能够清新的感受得到。前段时间买过字帖,把手头的事情处理完之后,就可以仔细琢磨这些东西了。
下面这幅兰亭修禊图是文征明七十三岁时所作,青绿山水,茂林修竹气势爽朗的晚春佳景跃然纸上。曲水流觞是中国文人最为向往的一次聚会,乃至70年代初身处台湾的文人,仍然在三月初三的暮春延续着这一情怀。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