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是苏轼的离别年,苏轼一生写了50篇左右的送别词,只在这一年他就写了24首。送别陈述古、杨元素、柳子玉、许仲涂陈令举等人,而还有一位是巨儒就是孙巨源,他与苏轼志同道合。就是在这一年他们曾携手前行,做别中之别,这就是那首《更漏子》,那么在这首词中苏轼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又有着一种什么样的复杂感情呢?
更漏子(送孙巨源)
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
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
这是首送别词,词到苏轼境界新,送别也是一样,还记得柳永的《雨霖铃》吗,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才子佳人的离情难分难舍,缠绵婉转。而在苏轼的词中,则开拓了意境,在朋友的升迁贬谪中,抒发情怀,情意真挚,意境悲壮而飘逸。而这首词就非常经典,让我们感受到了苏轼词的意境美。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首词,说说它的写作背景、词文大意、修辞与意境美。
首先看写作背景
首先说孙洙,有名的大儒,朝廷重臣,和他交往的都是些名人,如包拯、欧阳修、韩琦、陈襄等人。这当然也少不了苏轼。他们交往很多,他们曾在1071年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同,一同请求外任。苏轼写过两首词送孙洙。1074年8月,孙洙离开海州任要回朝任起居注知制诰,10月在润州与苏轼相遇,苏轼又作词《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接下来他们两个人同行,10月底到了扬州,后来又一同到了楚州,就是今天的江苏淮安市。就是在这里,他们两个人分手道别,苏轼做了这首《更漏子》.后来,苏轼到海州,他又做《永遇乐》寄赠孙洙。到了1077年在京城,他们又一起寻友唱和。1080年,一代才子离世。十年后苏轼做诗感念故人,题目长达73字。其中有四句诗为:
天风淅淅飞玉沙,
诏恩归沐休早衙。
遥知清虚堂里雪,
正似薝卜林中花。
再说这首词,词牌为更漏子,唐人称夜间为更漏,杜甫有“余光隐更漏,况乃露华浓。”许浑有“主人不醉下楼去,月在南轩更漏长”这个词牌创于晚唐,温庭筠最擅长此词。“玉炉香,红蜡泪。”尤佳。有人说最初它类似渊源于欧洲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小夜曲》,歌唱的是午夜情事。不过,苏轼有所革新,有了更多的内涵拓展,写离情夹杂了友情,写离人又有自己的情怀。
下面我们就具体看下词文大意吧。
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
上片用西汉二疏(疏广、疏受)的典故赞颂孙洙。二疏叔侄都是海州人。疏广为太子太傅,疏受为少傅,官居要职而同时请退归乡里,受到世人景仰。所以说这里是“二疏乡里”。孙洙1071-1074在海州任知州。为民做事有政声。苏轼的弟子晁补之在《李黄门清臣行状》中说,
因通判海州,会直舍人院孙洙出守海州,与洙同制科馆阁,一时觞咏,传淮海为盛事,宽役法,免漕渠,夫去而民思之。由此看对海州来说,孙洙和二疏一样都是值得纪念的。总起来这前三句说海州碧水连天,青山映帘,江山神秀所钟,古往今来出现了不少可景仰的人物。前有二疏,后有孙洙,都为此水色山光增添异彩。
“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
接下来三句承接上文,接着以二疏事说孙洙。二疏请归,汉宣帝赐黄金二十斤,太子赠五十斤,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帐东都门外,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会。这被记载在《汉书。疏广传》里。而这里的“新”与“旧”,将二疏与孙洙联系一起。点明词中说的是眼前人。孙洙海州一任,白发新添,博得州人殷勤相送,这是老友此番留下的深恩厚义所致。正如上文所说,“夫去而民思之”。
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
下片以乘槎故事转到了叙说别情。
《博物志》记载:近世人居海上,每年八月,见海槎来,不违时,赍一年粮,乘之到天河。见妇人织,丈夫饮牛,问之不答。遣归,问严君平,某年某月日,客星犯牛斗,即此人也。这是传说中的故事,作者借此说孙洙,谓其即将浮海通天河,晋京任职。这里就表现出苏轼送别词与前人的不同,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由海上联想到客槎来去,牛郎织女的传说,把凄凄别情写得飘逸清新,赋予了更美更深的意境。
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
这句是说自古以来,客槎有来有往,每年秋八月一定准时来到海上,而朋友孙洙则没有归期。这一方面用浮海通天河说应召晋京,另一方面以以归期无定抒写不忍相别之情。其中的有信与不归对照,海槎到天河,是有时间性的,是可以等待的,而使君此去,何时才能回来呢?真可谓情意深深,充满了对友人的无限眷恋。
诗词章法
诗词有一种标准式的布局,以情事起止为依据,遵循起承转合的法度。而这首词也不例外,起笔由当前景写到了眼前人。水涵空,山照市,西汉二疏乡里。山水之地指的是孙洙离任的海州,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新白发,旧黄金,故人恩义深”。承接上文,接着说人,将要离开了,人们依依不舍,从侧面赞颂了朋友的功德。“海东头,山尽处,自古客槎来去。”转到了对友情的描写上,可谓是应景,我们就要在此分手了,这本是人之常情。可是“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天尚且有信,可朋友什么时候能回来呢?最后一句,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恨绵绵无绝期。
化典修辞
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客槎浮海的典故,加深了词的内涵,更多了神韵和浪漫的气息,清新而又烂漫,也让离情不再如柳三变笔下那般凄婉。他还运用了对仗,“海东头,山尽处”“ 新白发,旧黄金”等,这类句子明白短促,对仗分明,是诗化的语言,是他以诗入词特点的体现。“槎有信,赴秋期,使君行不归。”这句还运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天有情,反衬分别不定,表现了那种对朋友的眷恋,对友情的执著。还有这首词里对景物的描写,也衬托两人离情,景色如此美好,可是却不能再共享,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感到遗憾的事情呀。人生最是离别苦,何必秋月春风!
意境深化
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可以使人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一首赠别诗,却写得诗情画意,少了些许缠绵,多了几分潇洒,他把送别和湖光山色,糅合在了一起,笔调清新,而略显豪气,那山水气概,那飘飘仙气,再加上苏轼个人的怀抱的抒发,让这首词别有一番神韵。在这首词里,抒情写景叙事浑然一体,我们在看到苏轼与孙洙离别的同时,在那词的起承转合,一波三折之中,似乎也感受到了苏仙自已心灵的颤动。这怎能不说是苏轼送别词的经典?!
好了,关于《更漏子 送孙巨源》我们就解读到这里,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发现历史,读苏轼,说宋词,谢谢大家,再见!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苏轼有多少首词_苏轼最短的五首诗
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是苏轼的离别年,苏轼一生写了50篇左右的送别词,只在这一年他就写了24首。送别陈述古、杨元素、柳子玉、许仲涂陈令举等人,而还有一位是巨儒就是孙巨源,他与苏轼
-
汉武帝抗击匈奴_匈奴人口与汉朝人口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汉朝的时候的事情。一代帝王汉武大帝,出征匈奴。那个时候打仗,人们就有了一种意识,叫做侦察兵。大汉扣留了很多匈奴的探子,匈奴也扣留了好多大汉的探子。 这个
-
看著名外交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是哪里人_西汉著名外交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是哪里人
每一个国家都离不开外交家,主要是因为外交家能够促进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而所谓外交,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方面与另外一个国家维持联系的活动,若没有这样的外交所在,又怎么可能会
-
苏武为什么要出使匈奴_苏武是什么时候的人
苏武,字子卿,是西汉时期的大臣。世人对这个名字可能并不陌生,因为大家大多都听说过“苏武牧羊”的故事,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典故。但实际上,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
太初历纳二十四节气入历,可谓作用巨大,影响至深_明确二十四节气的历法是哪部历法
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
-
古代皇帝的庙号和谥号_古代皇帝谥号大全代表意思
年号是历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纪元”亦称建元,是纪录年度之始。西汉以前,一个皇帝无论时间长短,都是既不改元,又无年号,一元到底,概称XX帝的XX年。王号纪年比年
-
汉朝吴楚七国之乱_西汉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王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景帝二年(前155年),晁错向景帝再次陈述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上疏《削
-
公元前几年刘邦建立汉朝_西汉建立后,刘邦共称帝()
公元25年,刘汉王朝经历了约二十年的混乱动荡之后,重归一统。西汉末年兴起的图谶之学,曾有力辅助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刘秀起兵之前,卜者王况制造了“荆楚当兴,李氏为辅”的谶语(《
-
望丛祠的来历_望丛祠图片
古乐声声, 朗朗诵读。今天上午10点,一年的一度的望丛祭祀活动在望丛祠内开启。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脉千流源望丛。”相传望帝教民务农,丛帝凿山治水,为成都平原的早期开发作出了
-
霍去病封狼居胥在哪里发生的_霍去病十七岁封狼居胥
我们现代人的名字一般有两个,一个是小时候长辈起的乳名,等到了上学年龄的时候,会起一个学名,然后学名就会伴随着我们一辈子了。古代人起名字比我们现代人要复杂一些。古代时候,
-
西安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公园最新消息_西安市未央区汉城遗址的规划
【丝路遗珍·丝路精神】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在汉长安城未央宫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迈出了联通西域的第一步,13年后,张骞历尽艰辛和磨难,只身返回长安;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在汉长安城未
-
未央宫比故宫大多少_未央宫的建筑特点
未央宫是西汉帝国的大朝正殿,建于汉高祖七年,由刘邦重臣萧何监造,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修建而成,位于汉长安城地势最高的西南角龙首原上,因在长安城安门大街之西,又称西宫,它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