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词到了宋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宋朝的词坛不仅名家辈出,而且风格多样。在豪放一派词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无疑是代表性的人物。
从苏轼开始,其词已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而辛弃疾的词更是被称为“剪红刻翠之外,别树一帜”。他们二人的词都是摆脱了传统婉约词作的绮罗香泽剪红刻翠的作风,转而抒写自己的襟怀抱负。
对于词的发展,他们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虽然同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他们表达的感情是不一样的,他们各有千秋,共同彪炳史册。
苏轼的豪放,一方面表现为儒家的积极进取之意,一方面表现为道家旷达的襟怀。
首先,来看他积极进取的一面。
苏轼少年时期就有一种关心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这可以说是中国传统读书人的一种共性。
苏轼曾经读《后汉书·范滂传》。当他读到范滂本想成就一番事业,却受到了迫害,即便如此,范滂不逃避,不委曲求全,不逢迎苟合,最终为理想付出了生命时,苏轼问母亲:他日儿子若为范滂,母亲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他母亲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怎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
这是苏轼少年时期的一件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从小就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少年时就有的这种追求,在他长大之后,依然体现得非常充分。
王安石新党当政时,主张变法,苏轼却认为,他们变法的步子迈得太大,应该保留过去法令中合理的部分,所以,他被放逐;司马光的旧党当政的时候,他又认为旧党太保守,应该适当进行改变,同样被放逐。
但是,不管他每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决不盲从。他的操守没有因为这些磨难有丝毫改变,这和他从小就表现出的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其次,再看他表现出的道家的乐观旷达的襟怀。
少年时,苏轼不仅经常阅读儒家作品,还不断阅读读道家的作品。读到《庄子》时,他说:
“吾昔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庄子》把苏轼心中有却说不出来的东西表达了出来,这种说到了心坎里的感觉非常奇妙。除此之外,《庄子》里表现出的那种高远的、不受约束的、超远旷达的情怀令他着迷。从此,他对《庄子》爱不释手。
苏轼是在政治上受到打击,被外放杭州通判后才开始大量写词的。也就是说,他是在政治失意后,才以闲情闲笔来写小词的。而以余力写词的态度,影响了他的词的风格,表现了超旷的特色。
因为儒道两家的修养,苏轼既可以“达则兼济天下”,又可以“穷则独善其身”。所以,穷困潦倒之时,道家的超旷胸襟拯救了他,让他没有被种种艰难困苦打败。
最能代表苏轼旷达的作品当属他被贬黄州时所作的《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乌台诗案”险些要了苏轼的命,幸好当时皇帝还不算太昏庸,苏轼才得以活下来。被贬到了黄州后,衣食无着,居无定所。就是在那样的艰难中,苏轼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带领家人垦荒种田,修缮房屋,生生把凄风苦雨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过得超凡出尘。
在这首词的小序中,苏轼交代了写这首词的缘由。尽管“同行皆狼狈”,但“余独不觉”,所以,他才能发自内心地吟咏出如此旷达之词。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传达出来的不仅仅是不怕自然的风雨,当然还有人生的风雨。在苏轼的眼里,一切不足畏惧。因为在他的眼里,人生早已“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的心里应该非常感谢《庄子》,年少时的那次相遇,让他明白了,一个人活在世间,可以不依赖他物,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完成“逍遥游”。他饱受挫折的人生,正是有了自我精神的滋养和保全,才得以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我们耳熟能详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一首把苏轼性格中的积极进取和乐观旷达结合起来的具有豪迈气象的优秀作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里,既有自然景色的开阔壮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也有历史的纵深之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更有他旷达超脱的情怀,“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他在悲慨之中升起了一种超脱,一种跟高远的天地,跟江水与明月的结合。他把自己放在整个历史大背景之中,通观古今,这样,他所感受到的盛衰成败荣辱,就不再是一个人的独特体验,而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盛衰成败荣辱。
苏轼的词豪放如此,那同样豪放的辛弃疾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辛弃疾的词体现出的则是他的英雄豪杰之气。
他一生以收复失地为己任,可惜生不逢时,遇到了一个只想偏安于一隅而不愿积极进取的朝廷。
童年时受到了很好的爱国教育。辛弃疾出生在沦陷区,他的家乡山东历城,早就被金人侵占了。他的祖父辛赞,在辛弃疾童年时,经常带着一群儿童去游览,指点山河,培育他们的国家民族思想。所以,辛弃疾的爱国天性是跟他的生命成长在一起的。
青年时参与到义军中用行动来爱国。二十二岁,辛弃疾就召集了两千多人,归附当时山东的农民义军首领耿京。所以,他晚年曾回顾当时的壮举:“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可惜,辛弃疾在南渡之后,他收复失地的理想始终没有实现。
中年时只有有机会就训练军队,置办军械。在南渡之后的四十多年里,他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是被免官的。但是,只要被起用,他总要有作为。最典型的一次是他来到湖南后,组织了“飞虎军”。因为训练军队需要营房、粮饷,他就花了不少钱盖军营。这时有人密告他用钱太浪费,南宋皇帝就给他下了一道金牌,让他停止训练。
此时的军营即将完工,只是缺瓦,他就下了一个命令,要求所辖居民都要从自己家里找两片瓦交上来,这样,他的飞虎营很快就建好了。
他对皇帝汇报说,您的金牌收到了,我的飞虎营已盖好了。
这真是只有英雄豪杰才会做出来的,他有胆识,有谋略,敢作敢为。
老年时有机会依然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发自内心的收复失地的理想。他第三次被起用时已经年逾花甲,但是,来到镇江后,他又马上备战,花重金到敌营去刺探情报。却又被人以“奸赃狼藉”的罪名弹劾。
看他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作为一个爱国志士,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欲上战场杀敌,可惜“无人会,登临意”。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中,没有人理会他,没有人理解他,他年华已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故土没有收回的遗憾、壮志未得施展的悲愤,喷薄而出,一股英雄之气在词中飞扬!
六十七岁时,壮志未酬,遗憾离世。六十多岁的时候,皇帝又想起用辛弃疾,此时,辛弃疾已经老了,他已经没有能力再上战场杀敌了。一生爱国的辛弃疾,到死都没有看到南宋朝廷收复失地。
辛弃疾的词,是和他的追求、他的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本不想做一个词人,他只想上战场杀敌,只想收复故土。然造化弄人,他没有成为驰骋沙场的英雄,却成了一个流芳千古的豪放词人。
纵观苏轼、辛弃疾两人的经历,比较两个人的词风,虽然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是,苏轼的词豪放中见豁达,辛弃疾的词豪放中显英雄之气。他们的词作不仅光耀的宋代的词坛,还流芳后世,至今为我们所称道。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有什么不同之处_辛弃疾认识苏轼吗
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词到了宋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宋朝的词坛不仅名家辈出,而且风格多样。在豪放一派词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无疑是代表性的人物。 从苏轼开始,其词已
-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的古诗_宋词青玉案辛弃疾
宋·苏轼《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 (书法作品为自创。文字、图片来自网络)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随君去。欲过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都是,老子经行处。辋川图上看春暮。
-
苏东坡笔记_苏东坡传第二十一章赏析
读《苏东坡文集》札记两则 其一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可知苏轼首崇庄子,盖少年时所
-
水调歌头苏轼中心思想_水调歌头中苏轼是什么情况下做的这首诗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是写给他弟弟苏辙的。我们每到月圆佳节,都会不由自主的用苏轼这首词的意境美送给亲朋好友,总之这首诗词读着美,看着美,品味着更美
-
宋词踏莎行_踏莎行辛弃疾春日有感
创作背景: 此词题曰“赋稼轩”,“稼轩”乃辛弃疾乡村别墅之名。辛弃疾于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自江西安抚使改官浙西提点刑狱公事,旋为谏官攻罢,其后隐居上饶带湖达十年之久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思_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谁写的
辛弃疾 (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
-
孙思邈的后人还有吗_孙思邈的生平
孙思邈简介 孙思邈(581-682),京兆华原(现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被后人称为“药王”。在他生活的年代,社会动乱,孙思邈隐居在陕西秦岭太白山中,后来声名鹊起,当时
-
太常引建康中秋_太常引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
太常引 己亥中秋前夜,与三五知己聚会。酒后颇有诗兴,闲暇之余,敷衍《太常引》一阙,供哂之 一壶佳酿一曲歌,玉液转金波。把酒邀恒娥,杯莫停,畅饮如何。 广寒宫外,月桂如矗,花
-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_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译文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宋代: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辛弃
-
太常引辛弃疾思想感情_辛弃疾诗词的主导风格
提起浪漫主义的诗人,我们首先可能会想到的是我国的大诗人李白,诚然,李白许多诗作中,都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让人读来犹如天马行空(比如著名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徜徉在一个
-
辛弃疾曾提出男儿到死心如铁_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全诗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来自辛弃疾的_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作者:[宋朝]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