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63年的三月二十九日,宋朝在任时间最长的仁宗皇帝驾崩。
宋仁宗是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行仁政,性宽厚。在位期间,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政治气氛,涌现了一大批贤臣能吏,比如范仲淹、富弼、包拯、欧阳修等人。
中国古代,皇帝驾崩后,安葬是一件极为重要的政治任务,甚至是压倒一切的政治正确。仁宗驾崩后,宰相韩琦亲自兼任山陵使,负责修建陵寝。
凤翔府是当时的重要木材产地,韩琦于是命令苏轼将凤翔的名贵木材日夜兼程送往陵地。这本是一次表现的机会,然而当他看到老百姓为了赶运木材、苦不堪言时,他的内心又深感羞愧,在《溪堂读书》这首诗里写道:
桥山日月迫,府县烦差抽。王事谁敢愬,民劳吏宜羞。中间罹旱暵,欲学唤雨鸠。千夫挽一木,十步八九休。渭水涸无泥,菑堰旋插修。对之食不饱,余事更遑求。
看到老百姓不堪重负,加之天干水涸、役夫们忍饥挨饿,挥汗如雨,步履艰难,“千夫挽一木,十步八九休”,执行王命的苏轼难过得连饭都吃不下,特别是其中的一句“民劳吏宜羞”更足以成为后世官员的座右铭。
不仅在诗里同情人民,苏轼还大胆建言,上书韩琦,主张薄葬仁宗。朝廷当即予以拒绝。
这就是苏轼的为政之道,只要他认为对的,对人民有益的,就不顾自身安危仗义执言,这样的人,怎们可能位居高位呢?完全不懂官场。
一直到这一年的秋天,历经半年时间,仁宗皇帝才正式下葬。在封建时代,这事儿一点都不奇怪,很多皇帝刚即位就开始修建陵寝,又有谁敢提出批评呢?
所以说,中国古代王朝的衰落是无可避免的历史规律,再多的忠臣能将也架不住这个腐朽的制度消耗国力,它从一开始维护的就是一己之私欲。
苏轼身在其中,他不可能跳出历史看到这些症结,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做点实事。而更多时候,他只能在诗文里描写这些苦难,发发感慨。
一个秋天的晚上,苏轼夜宿驿站,忽然听到隔壁有哭声。于是,他赶紧跑过去询问,原来是一个姓杨的人,因为家贫而陷入困境。
二十年后,苏轼在黄州再次见到这位杨姓寒士,没想到他依然贫穷,这让苏轼感慨万千,于是写了一首诗《赠杨耆》,在序言里,苏轼感叹道:
西蜀杨耆,二十年前见之甚贫,今见之亦贫,所异于昔者,苍颜华发耳。女无美恶,富者妍;士无贤不肖,贫者鄙。使其逢时遇合,岂减当世之士哉。
是啊,人生命运浮沉,谁能预料穷通变化?而在金钱面前,又有几人能保住尊严呢?
- 上一篇:宋仁宗皇后_宋神宗皇后
- 下一篇:为什么苏东坡的书法不可学_苏东坡的读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