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南宋政治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权相的出现。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等宰相相继把持朝政,几乎贯穿南宋政权始终,然而宋孝宗时期却是个例外。
宋孝宗在位期间,共任用了17位宰相,其中在位最长者7年,最短者不过3个月,平均每人每次仅两年左右。纵观整个宋朝历史,孝宗朝宰相的更替是最频繁的,宰相的平均任期也最短。
孝宗初政时,就已经显现出频繁换相的迹象。隆兴二年,太学生王质上书论道:陛下自即位以来,慨然有乘时有为之志,对宰执陈康伯、叶义问和汪澈都不满意,于是三人相继罢免,以史浩为相;史浩不称陛下意,又拜张浚为相。
张浚一无所成,又决定用汤思退;现在汤思退上任已数月,臣料其“终无益于陛下”。
王质观察孝宗任相的情形,预料孝宗必不久相,其后果然如其所言。
孝宗频繁更换宰相,引起大臣进言反对。
乾道二年(1166)九月,司农少卿莫济上奏,指出任用大臣不能持久,则贤能者不能显露其长处,不肖者得以逃避其罪责,当前宰执大臣甚至仅在位数月就被罢免,似乎进退人才太快。孝宗表面上接受意见,但实际上仍我行我素。
孝宗之所以频繁换相,根本上源于他对大臣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一方面由于他早年间亲见秦桧专权弄势,即位后便引以为戒,以免大权旁落。另一方面也与当时太上皇(宋高宗)—今上(宋孝宗)二元执政的结构有关。
在这一结构下,孝宗失去了皇帝原本应该享有的独尊地位,士大夫普遍知道,朝政须由太上皇决断,孝宗不能专擅,这样一来,言谈行为中便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对孝宗权威的怀疑,如汤思退公然要求孝宗以社稷大计奏禀高宗之类。
孝宗对于来自臣下的轻视非常敏感,他斥责汤思退“秦桧不若”,也曾对众人抱怨“太上时,小事,不敢如此”。类似的轻忽积累下来,久而久之,便会疏远孝宗与大臣的心理距离,刺激孝宗对大臣产生提防心理。
淳熙六年(1179),孝宗在批示刘光祖策问时大发牢骚:“国朝以来过于忠厚,宰相而误国者,大将而败军师者,皆未尝诛戮之。要在人君必审择相,相必为官择人,懋赏立乎前,严诛设乎后,人才不出,吾不信也。”
孝宗提到的“懋赏立乎前,严诛设乎后”是一种法家思想,以之整顿纪纲当然易见成效,却与宋朝以儒术治天下、政尚宽厚的立国之风大相径庭。孝宗的言论显示,他对宋朝祖宗优礼读书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并没有多少认同,对宰相更是秉持功利主义的态度,防范多于信任。
孝宗时刻提防宰相发展个人势力,结成朋党。他对大臣中任何结党的迹象都十分敏感和戒备,一旦察觉就毫不客气地予以取缔。
淳熙年间,通判建康府兼江东安抚使陈俊卿提醒孝宗,单纯的同乡关系并不一定是结成朋党的条件,一朝宰相一朝臣的做法反而会促成以同乡关系为纽带而形成朋党。他的话从另一方面提醒孝宗,要实现对宰相的控制,还必须掌握宰相同乡的仕途进退。
于是,一条新的监督宰相的制度就此产生:进拟大臣时,要在姓名下注明籍贯,“遂为故事”。同时,朝廷规定不许宰相进拟同乡,因此王淮在相位多年,“林子中亦乡人,八年不得除命”。
孝宗还力图使参知政事、台谏官员等成为牵制宰相的力量。秦桧专政时期,执政皆“昏愦无能者”,稍不合秦桧之意,就会被台谏官弹劾罢去。
孝宗则支持和鼓励参知政事提出与宰相不同的见解,他对周必大说:
“执政于宰相,固当和而不同,前此宰相议事,执政更无语,何也?”
台谏官员更是监督宰相的重要人选,孝宗对宰执荐举的台谏官人选怀有极大戒心。淳熙年间,孝宗召王淮、周必大等议事,众人见御案上放着一个黄绫册,上面记录着前任宰执和现任宰执进拟的台谏官姓名。
孝宗往往在前任宰执罢去、现任宰执上任后,反而任命前任宰执进拟的台谏官员,现任宰执推荐的人选则暂不考虑,以免宰执与台谏结党。
正是用这种办法,孝宗克服了“一相去,台谏以党去;一相拜,台谏以党进”的情况,切断了宰相与台谏官之间互相援引的关系。
相比宰相,孝宗更信任长久跟随自己身边的近臣。他即位初年,除对金政策外,朝堂上争议最多的问题,就是他对近习龙大渊、曾觌的任用。
龙大渊、曾觌在孝宗为建王时已开始追随,担任建王府知客,孝宗与二人“觞咏唱酬,字而不名”,关系十分亲密。受禅以后,孝宗以龙大渊为枢密院副都承旨,曾觌为带御器械、兼干办皇城司。
右谏议大夫刘度两次弹劾二人,孝宗稍作让步,命龙大渊知閤门事、曾觌权知閤门事,并援引高宗命藩邸旧人主管閤门之例,塞群臣之口。后来,张震、胡沂、金安节、周必大等人交章劾奏二人。
孝宗遂命陈康伯、史浩两位宰相,召集众臣宣示御札,指责金安节等人“为人扇动,议论群起”,认为他们蔑视自己的权威,声称“太上时,小事,不敢如此”。张震以辞职相要挟,孝宗批可,而二人任职如故。
孝宗对自己的身边人信任有加,不惜与朝臣对抗,地位尊贵如宰相,也往往因与他们冲突而去位。淳熙五年(1178),近臣王抃兼枢密院都承旨,因殿、步二司军籍多缺,请求各募三千人充军。然而殿前司名为招募,实则强捕市人充军,致使城中骚动。
又有军人恃众抢夺百姓财物,双方发生纠纷。
孝宗下诏,要将肇事军人和百姓并以军法处置,史浩则认为普通百姓不应律以军法,甚至以陈胜、吴广之例强谏,孝宗大怒道:“然则比朕于秦二世。”史浩终因此事罢去相位。
孝宗对近习的信用和支持使近习权势大炽,甚至宰执也出于其门下。当时许多士大夫曾指出近习干政的不利影响。朱熹提出,当前宰相、台省、师傅、宾友、谏诤之臣皆失其职,与陛下亲密谋议朝政的不过是几个近习之臣,外廷诸臣反而要出入近臣之门墙,承望其风旨。
刘光祖则抱怨孝宗“睿察太精,宸断太严”,批评孝宗只选择奉职守法、顺旨易制者为宰相,致使宰相丧失了决断的权力,只能奉行文书。宰相权轻,近习便得以乘机干政。
刘光祖敏锐地发现了孝宗信用近习与其“睿察太精”之间的内在关联。其实,近习只是孝宗意志的延伸,问题的根源在于孝宗不信任大臣百官,走上了极端。
他宵衣旰食,自言“胸中每日走天下一遍”,每天日落后都要反复思虑当天政事,唯恐有失,因此“朝廷有一政事而多出于御批,有一委任而多出于特旨”。
比如,龙大渊、曾觌建言要省察国用经费,孝宗便几次手诏诘问户部钱谷出纳之数。
孝宗越俎代庖,过问和插手一些不应由他管的事情,理学家吕祖谦对这一点如此评价:“陛下以大臣不胜任而兼行其事,大臣亦皆亲细务而行有司之事,外至监司、守令职任,率为其上所侵而不能令其下。”
孝宗对宰相的种种限制措施,使孝宗时期成为南宋历史上集权化程度最高的时期。然而,这种集权政治却并没有实现孝宗中兴宋室的梦想。
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的说法,在传统史学中被奉为公论,但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却少有人深入思考。太上皇宋高宗的强势,使孝宗的皇权受到侵害,他潜意识中时常表达出对此的不满,一方面抱怨“为家老子误我不少”。
另一方面怨愤大臣对他的轻忽。已经残损的皇权,不堪再忍受来自臣下的侵夺,孝宗信任近习,因为那是他个人意志和权威的延伸;他事必躬亲,“不以责任臣下”,仅令宰相奉行文书,也是希望以这种方式守住自己最后的权威。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宋真宗时期的宰相_宋孝宗和宋高宗是什么关系
导读:南宋政治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权相的出现。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贾似道等宰相相继把持朝政,几乎贯穿南宋政权始终,然而宋孝宗时期却是个例外。 宋孝宗在位期间,共任
-
宋孝宗和赵匡胤的关系_宋仁宗有几个儿子
宋孝宗赵昚的六弟被称为靖王,名叫赵勋,是宋孝宗虽小的皇弟,出生于公元1145年,父亲是秀安僖王赵子偁,宋孝宗继位后就被封为靖王,当时赵勋年仅17岁。赵勋和宋孝宗一样,希望北伐收
-
宋神宗是个好皇帝吗_宋徽宗
宋光宗赵惇是宋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一个懦弱无能的皇帝。他的父亲孝宗即位后,他担任镇洮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恭王。一直到乾道七年的时候才被立为皇太子。后来宋孝宗禅位
-
南宋皇帝赵昰_宋赵祯后皇帝是谁一位
宋孝宗赵昚(shèn)(1127年11月27日、建炎元年十月廿二-1194年6月28日、绍熙五年六月初九),汉族,南宋第二位皇帝(1162年——1189年在位),宋太祖七世孙,初名伯琮,后改名瑗,赐名玮,字元永,谥
-
宋文帝北伐_宋孝宗是明君吗
隆兴北伐是南宋时期,最有志向北伐恢复故土的君王宋孝宗在位之初就发动的北伐,可惜历时了近2年,战事打打停停,主要还是金军占据军事主动,导致这位最有雄心的宋孝宗,由最初的具备
-
岳飞和宋徽宗的关系_秦桧害岳飞的原因
岳飞的冤死可以说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影响重大的冤案了,其罪名更是令人惊诧的“莫须有”,“莫须有”意思即“也许有”,其罪名为凭空捏造也。 先介绍一下岳飞冤案的大致过程。 南宋绍兴
-
高宗赵构做了多少年皇帝_赵构把皇位还给了赵匡胤后人
宋分南北,各有各的精彩,也各有各的悲剧,整个宋朝都被各方势力压着打,南宋更甚。赵构虽然和刘秀一样,也可以算是一个中兴之主,但没有太多人认可,更多人把他当成一个偏安之主,
-
赵构是宋高祖还是宋高宗_高宗赵构做了多少年皇帝
宋高宗赵构究竟是个啥样儿的皇帝? 南宋高宗,名赵构,字德基,生于宋徽宗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是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宋钦宗的弟弟,先后被封为广平王与康王。靖康元年(公元11
-
宋孝宗为什么传位二人_宋孝宗和宋高宗是什么关系
宋孝宗赵昚虽然只是宋高宗赵构的养子,但他继位成为九五至尊的皇帝后,也始终把太上皇当成亲生父亲孝顺,把吴太后当成亲生母亲供养,小事同父母商量,大事听父亲决断,有时哪怕是太
-
宋光祖赵惇_为什么赵匡胤死于赵光义
宋光宗赵惇(1147年9月30日-1200年9月17日),宋孝宗第三子,成穆郭皇后生,宋朝第十二位皇帝(1189年2月18日—1194年7月24日在位)。位5年,享年53岁,死后谥号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
宋孝宗时期的大臣_宋徽宗之后的宋朝
一、“接盘侠”宋孝宗 南宋怂包皇帝扎堆,但第二任皇帝宋孝宗赵昚,却是公认奋发有为的人物。 这位宋高宗的养子,在金军完颜亮南侵结束后的硝烟里登上皇位,然后毅然为蒙冤遇害二十年
-
明末科学家宋应星_明朝科学家宋应星的著作
宋应星(15 87 -约1 6 6 6年),字长庚,出生于南昌奉新县北乡(今宋埠镇)牌楼宋村。 宋家祖先在元代以前姓熊,元明之际,南昌府丰城 驿宰熊德甫娶妻宋氏。后来为避战乱,熊德甫改姓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