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5年,处于王安石变法期间的北宋,准备开启一场对越南的战争。然而,由于准备工作被提前察觉,惹来了对方的主动进攻。之后的一年里,双方在边境两头大打出手。而获得表面胜利的北宋,最终还是选择了后撤,甚至将部分边区让给了越南。
急于求成的改革派
从1069年开始,成为宰相的王安石在宋神宗支持下开启了大规模变法。然而,改革内容从一开始就遭到了众多保守派官员的反对。尽管王安石向皇帝保证,自己的变法可以让宋朝富国强兵,但实际效果却与理想是大相径庭。
为了证明自己的成果,平息因改革激起的民怨,王安石必须不断用开启外战的方式来获得功绩。恰逢传统对手西夏在之前遭辽国重创,还在攻城时被宋军击伤过皇帝,北宋方面便继续从西北方寻找突破口。然而,联合青唐等边区势力的整体战策略,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财力。包括王安石自己,都怀疑能否在任内顺利完成。
同时,王安石为了推进自己的变法,吸引或招纳了众多党羽加入。这些人一方面需要像宰相那样获得成绩,同时也需要抵挡保守派的批判抨击。沈起就是这样的典型。他建议王安石调转战略方向,向看上去更加弱小的越南下手。因为双方在过去就多有摩擦,只是因为宋朝的关注度都在北方,才经常选择大事化小。但越南北部比较在很多历史阶段内,隶属于中原王朝。如果想办法拿下,也算是为常年拓边无力的宋朝,注入一剂强心针。
于是,王安石将沈起调往西南边陲的桂林担任知州。后者在抵达当地后,立刻开始进行大规模战争准备。由于广西是土司领众多而中央郡县稀少的地方,所以征召部队大部分都是当地土著。这些人经常在宋朝和越南两头活动,在做买卖的同时也传递各类情报。因此,宋朝准备战争的消息就很快被越南人所熟知。
此后,替代沈起担任桂林知州的刘彝,继续着规模庞大的战斗准备。因为不想动用北方各边区的武装,就必须尽快将土著士兵训练成宋朝士大夫的理想模样。这就进一步暴露了北宋的战争意图。当越南方面派来使节,以表彰宋朝功绩为理由进行探查,被刘彝毫不犹豫的驱逐。同时,北宋方面也开始阻断和越南方向上的贸易,希望减少对方的战略物资储备。
越南在此时刚刚经历同南方劲敌占城的战争,被王安石判定为消耗巨大而没有多余的作战能力。所以,对越开战的既定方针便得到了稳步推进。但越南在实际上并为遭到任何重大军事失败,完全有能力组织大规模抵抗力量。
先下手为强
1075年的越南,正处于重要的李朝统治时期。这个王朝在很多地方的表现,就和即将攻打他们的北宋一样。甚至可以说,北宋的统治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有影响李朝越南。但这并不妨碍李朝贵胄们在战场上同宋军厮杀。
早期五代十国阶段,越南当地势力通过第一次白藤江战役胜利,从岭南的南汉国治下独立。但这个建立不久的吴朝,很快因为强力统治者去世而陷入内斗。原本就是地方首领或土司的贵族,彼此间也进行着越南版本的十国战争。
随着宋朝的建立和出兵南下,越南各地方团结到新的黎朝麾下进行集中抵抗。在勉强赢得第二次白藤江之战之的胜利后,黎朝开始效仿五代后期的政治模式,强化中央集权而削弱地方势力。类似中原王朝的禁军势力得以膨胀,最后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最终,执掌这支部队的权臣李公蕴篡位,建立了堪称越南版北宋的李朝。随即将都城搬到了自己的家乡--升龙城,也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越南。
李朝就像北宋那样进一步压缩地方势力。凭借禁军的强大战力,将地方贵胄的土地继承权问题,收归皇帝个人所有。这样一来,即便是功臣去世,其后代的土地继承权都需要由皇帝批准。若是有人触犯龙威或被认为办事不利,就可能失去祖产。但李朝显然还没有将全国军队都用朝廷财政包养起来的能力。所以普通士兵在服役几年后,就可以回家务农。这也帮助李朝在财政结构上,还是强于北宋一些。
此外,为了寻求扩张和发展,李朝继续这此前几代统治者都会奉行的南部并进策略。在南方,他们不断发起对占城国的战争。有时候也利用加入对手内斗的机会,从占城人手里侵吞一些土地。由于其强制集权的时间不长,军队战斗力还没有出现明显的下滑,所以往往能依靠体量优势获得成功。在北方,李朝也会经常袭击宋朝边境地区,带回的主要战利品就是人口。这确保了皇帝拥有更多人力去开发土地,顺便继续削弱土地贵族。
1075年,当时的李朝皇帝还只是一个孩子,全国兵权主要由净身成为宦官的李常杰管理。面对宋朝即将大举用兵的绝境,越南上下一致决定先下手为强。为了预防宋朝调动其他地方的部队干涉,他们将战争时间选择为冬季。这样,北方的军队在不利于调动的使节难,难以迅速反应。而气候较为温暖的岭南,则可以不太顾虑冬季暂停用兵的禁忌。
围攻邕州
1075年11月,李常杰率领号称20万人的越南军北上。但考虑到李朝当时的人口与防备占城需要,这个数字无疑需要降低到纸面上的一半以下。只是因广西边区的土司往往更倾向越南,所以其整体规模会在途中得到加强。
在这次主动出击中,越南军队几乎很少遭到抵抗,钦州城和廉州都在大军抵达后宣布投降。大批不满被王安石保甲制束缚的土司和流民,纷纷选择投靠李常杰的军队。在他们的帮助与指引下,80000军队很快就摧毁了宋朝在附近设立的四个小规模军镇。随后又将宋军残部集中的邕州城包围。担任知州的苏缄发现,自己手里只剩下2800名地方禁军分支与逃亡来的厢军。加上自己临时募集的民兵,勉强凑出4000多人应战。
之后的42天里,宋军多次拒绝了投降要求,并拼尽全力死守。但除了城头的少许弩炮外,他们对越南军队并没有太多优势。在击退云梯和大象之余,还是不能阻拦对方施展的优势兵力。
随着越军的攻城土堆垒起,居高临下的进攻者也顺势拿下城墙。苏缄等官员在自己的办公室内自焚而死。越军也因为抵抗激烈而进行了屠城,总计杀死50000多人。城市本身也在劫掠后被拆毁,让其他军队无法将其利用起来。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云南其实对于否能占据宋朝西南地区是没有太大兴趣的。但他们必须摧毁宋人占据的主要据点,确保自己的地区优势。为越南军队作战的西南土司,也势必不乐于见到平原耕地被郡县夺去。自然是有更多要求拆毁城市的动机。
之后,李常杰又派兵四处出击,摧毁宋朝设置在西南各地的郡县机构。尽管李朝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禁军部队,但在远征时还需要依赖边境两头的土司或山寨。这就让统筹协调显得非常麻烦。不过,越南人的水军还是沿着海岸向东,最远抵达了雷州半岛附近。
至于北宋方面,自然是希望立刻进行反击,却发现调兵非常艰难。因为大部分能战之兵都部署在北方沿线,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来辽国或西夏的威胁。但若是不调动这些人马,仅靠内地的分散禁军和厢军,又不足以完成任务。所以,宋朝的增援效率显得非常缓慢。作为一种补偿机制,2名使节被分别派往李朝南方的占城和真腊。两国虽然都愿意加入反李朝同盟,但军事实力也只能做到稍稍牵制。
富良江战役
1076年,北宋朝廷罢免了主动惹出事端的沈起和刘彝,接着开始组织反攻大军。但因为朝堂上的两党争斗,又将夏季时间浪费在人事任免上面。最后,长期在西北前线作战的老家郭逵上任,负责指挥整整30万人的宋军南下。
9月,北宋的西军抵达广西,同其他各禁军分支部队会合。他们同样得到了一些地方厢军、土司武装和临时招募来的民兵支持。在广东,为进攻越南而准备的水师舰队也已完成。由于北宋平日里只在山东半岛部署防备辽国的水军,这支舰队应该是在半年时间里征集和赶造的。沿海的渔民和黎人,是非常容易招募的水手和工匠。加上不断在沿海定居的西亚海商帮助,这些工作就不难完成。
按照中原军队一贯的攻打越南方案,宋军也必须同时进行水路夹攻。尤其是沿着海岸前进,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船只运输补给。
但越南方面对此同样心知肚明,已经通过堆砌水师舰船和布置木桩等手法,封锁了白藤江入口。再加上陆上部队的援助,让运载大批补给的宋朝海船也很难进入。双方就在这个地方展开了长期对峙,并对后来的战争结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时的宋军陆上部队,刚刚收复那些被李朝军队摧毁后又主动放弃的地方。这也意味着在之后的战争中,当地很难为宋军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整整30万大军,在这年10月经过了被李朝吞并不久的广源州,逼降了当地守将。接着继续朝着李朝传统地区挺进。
李常杰在布置对宋防御作战时,已经不指望能够在边境上拦住对手。他首先在靠近宋朝的凉山地区设立了第一条防线,但并没有放置禁军在内的重要部队。这一线的任务就是阻击和警戒,并为以太原为核心的第二线主力争取时间。当宋军非常轻松的经过广源州后,就触发了越军的第一线兵力抵抗。
但面对以大象为主要核心的越南步兵,宋军使用大量的弩进行齐射,然后派出敢死队挥刀攻击象鼻。受惊的大象返身冲乱了李朝步兵队列,让宋军大获全胜。
宋军随后就被另一头富良江挡住去路。李常杰与两位王子一起领兵,在河对岸列阵,并部署了大批水师战舰支援,绝不让宋军南下进攻太原城。因为一旦太原失守,那么作为首府的升龙城和整个红河平原都将面临威胁。这两个地方又是李朝进行集权控制的核心,容不得战争造成的任何闪失。
由于等不来还在白藤江口磨蹭的水师,郭逵决心以退为进,吸引李朝军队渡河来同自己决战。他一方面只暴露了部分部队让对手看见,另一方面则让人悄悄伐木赶造各类工程武器和渡河船只。
12月21日,越南人被成功吸引到了对岸列阵。宋军的骑兵则在这时突然杀出,冲乱了李朝步兵的队列。随后,西军步兵跟进,将对手截成几段。部署在后方的投石机和弩炮也一起朝着江面的越南船只设计,成功击毁了几艘战舰,进而引发更大混乱。一些士兵被派到船上,从水路夹击越南水师。最终用这种突然袭击的手法,将李朝的水师和先头部队消灭。两位王子也惨死在乱军之中。
然而,李常杰依然握有至少70000人的部队在南岸继续抗击。宋军则在失去了突然性之后,被迫选择强攻。可除了具有优势的骑兵外,宋军的步兵并不具备强大的野战攻坚能力。面对需要渡河再战的困局,实际上也没有任何办法。李常杰的部队则可以在南岸继续巩固营垒,让宋人无法好好靠近。双方再次在富良江两岸对峙起来。
为了打破僵局,作为副将赵卨被派往上游的一个渡口。宋军准备从这里分兵进攻,出其不意的抵达南岸。但李常杰早就在那里部署的了伏兵,在宋军刚刚渡河时就将其击溃。虽然北宋一边只折损了1000名士兵,却也因此失去了渡河希望。
战争就这样被无限期的拖延下去。牢牢控制红河平原的守军,在补给方面有着巨大优势。宋军则在水师运量不到的情况下,勉强靠就地征粮维持。加上天气的逐渐转热,习惯在北方作战的宋军开始饱受潮湿、炎热和疾病的侵袭。加上大军长期集中在一个地方,滋生了让更多人丧命的瘟疫。
不败而败
事情一直发展到1076年的12月,无论是北宋还是李朝都觉得不能再将战争持续下去。宋军因为气候和疾病袭击,损失了半数士兵。李朝则因为主要粮产区靠近战场,消耗了众多储备物资,对国力伤害很大。
最后,李朝方面宣布求和,给了宋军一个下台阶的机会。郭逵立刻同意撤兵,并马上率领残部北返。这次宋越熙宁战争,便以一个平局收场。但宋军毕竟是攻入了对手腹地,表面上看也就占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原本已经被越南吃进的广源州,也依然在宋朝手里。
双方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都出于现实考虑而开始修复彼此关系。1078年,越南李朝恢复了同北宋的朝贡贸易,并希望要回广源州。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李朝以归还掳去的人口为条件,获得了宋神宗第二年“赐予”广源的回报。又过了2年,宋朝觉得实在难以同时维持南北两线对峙局面,接着从顺州撤退。在带走了全部郡县人口后,这里就成为了今天越南的广治。这种战场上平局,事后还要丢掉点土地的结果,怎么看都是北宋的不败而败。
当然,北宋之所以进一步同李朝妥协,原因还出在北方。无论是皇帝宋神宗还是大改革家王安石,都期望利用西夏的内乱开战。为了心无旁骛的执行“五路伐夏”行动,就必须先解决越南这个隐患。但一直到宋神宗去世和王安石下台,他们都没有能够解决掉已经衰退的西夏。
- 上一篇:北宋三大词人_北宋词哪一期的成就最大
- 下一篇:十首最深情的宋词_古代情诗绝句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王安石变法北宋灭亡_北宋亡于王安石变法
1075年,处于王安石变法期间的北宋,准备开启一场对越南的战争。然而,由于准备工作被提前察觉,惹来了对方的主动进攻。之后的一年里,双方在边境两头大打出手。而获得表面胜利的北宋
-
有关赵匡胤的历史典故_赵匡胤是什么
古代的历史人物之中,大家兴趣最大的,莫过于那些 无人之下,万人之上,气吞六合,纵横八荒,乾坤独断的帝王们 了。 在各种微博论坛,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各大帝王的排行榜,秦皇
-
宋朝北伐失败原因_宋太祖重用谁掌握军政大权
斧声烛影 评书《杨家将演义》中,写到宋辽金沙滩一战宋军大败,杨延昭回来禀告父亲杨令公: 大哥替了宋王死,二哥替了八王千岁亡,三哥尸身被马踩成肉酱,四哥、五哥和八弟全无踪影。
-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_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小名香孩儿、赵九重。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洛阳夹马营。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护圣都指挥使
-
《宋词选》_宋词鉴赏辞典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
-
宋朝宋真宗_宋仁宗时期的宋朝
曾有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南宋的第五位皇帝宋理宗并不是一位皇子,最终却能登上皇帝的宝座,这是为什么呢?他到底是不是一位冒牌皇帝呢?他的继位经历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跟随
-
宋神宗熙宁九年_宋神宗时期主持变法的人是谁
支持熙宁变法的宋神宗是一位怎样的皇帝? 穷一生之力支持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宋神宗赵顼,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皇帝呢?这是后人想知道的答案。赵顼,原名仲铖,宋朝第六位皇帝,是宋
-
赵匡胤通过什么方式变成了宋朝的开国皇帝_宋太祖赵匡胤通过什么建立了宋朝
赵匡胤——建立宋朝,大宋第一位皇帝 宋太祖赵匡胤在位16年。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一、宋
-
宋朝宋英宗_北宋神宗年间
1190年,庚戌,宋光宗赵惇绍熙元年,西夏仁宗乾祐二十一年,金章宗完颜璟明昌元年。金设应制、宏词科。 1191年,辛亥,宋光宗绍熙二年,西夏仁宗乾祐二十二年,金章宗明昌二年。金朝令女真字直译为
-
宋神宗是宋朝第几个皇帝_宋太宗是宋朝的第几个皇帝
宋神宗,英宗长子,谥号体元显道法古立宪帝德王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英宗赵曙长子。嘉佑八年(1063)受封光国公;后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受封淮阳郡王;治平元年(1064)进封颍王
-
南宋末三杰分别是谁_宋朝的金人是现在的哪里人
提起宋末三杰,很多人都会想到,指的是文天祥、陆秀夫和张世杰,不过,张世杰和文天祥、陆秀夫有一点不同——他是金国人——最起码是金国的汉人。 张世杰在南宋做官的时候,金国已经
-
宋太祖传位太宗原因_宋朝开国大臣喊太祖万岁
众所周知,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最终当上皇帝的。也正是如此,赵匡胤登基后对皇位尤其看重,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