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祖国敬礼”系列报道
记者 程昌福 摄
“因为看重我们松阳茶叶的品质,加上我们伴手礼和商务礼品的精细包装,中秋节订单总共达到1600余个,销售额达到800多万元,有些订单节前两个月就来了!”昨日,浙江悠谷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孔晓澄欣喜地说,“在松阳,这片小小的叶子成了‘黄金叶’,实实在在地富了一方百姓!”
40%的人口从事茶产业,农民收入的50%来源于此,农业产值的60%来自茶产业……在松阳,一片叶子的发展,直接关系千家万户的未来。
作为浙江茶主产区、中国茶贸易重镇,松阳拥有12.85万亩茶园,去年茶叶产量1.49万吨,市场茶叶交易量达7.91万吨,茶叶全产业链综合产值高达108亿元,茶产业已成为松阳县域经济发展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去年,松阳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茶乡”的目标。今年3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首个碳中和茶叶基地在松阳揭牌落地,标志着松阳茶产业正式开启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征程。
松阳种茶历史悠久,茶文化底蕴深厚。据史料记载,早在三国时期,松阳就已盛产茶叶。到了唐代,松阳茶还成为贡茶。进入近现代以来,松阳茶产业更是得到了迅速发展。1929年,松阳茶叶在西湖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开始在国际上有了一定知名度。
今年55岁的松阳县农业农村局茶叶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张林福,从1984年8月开始就一直从事茶叶相关工作,对茶产业发展颇有研究,是名副其实的“茶叶通”,也亲眼见证了松阳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张林福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初,县里号召在山脚、圩地、园地、坎边的茶园进行垦复改造,以恢复和扩大茶叶生产。上世纪60年代初,受严重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松阳茶园面积、产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上世纪70年代初,全县干部群众积极利用当地适宜的山地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掀起了一场开辟茶园的群众运动,茶叶基地面积持续扩大。
随着茶叶生产的不断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松阳陆续引进茶叶初制机械,机制茶逐步得到推广。1984年,松阳银猴获浙江省名茶证书。名茶的创新开发,为松阳茶类结构调整,丰富品种,扩展消费空间开辟了新途径。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新兴镇首次利用山垄田、大田发展良种密植茶园。可谓是一个新的创举,对松阳加快良种茶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张林福说,从2000年以来,松阳茶园每年以8000亩以上的速度递增,茶产业逐渐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从2008年以来,每年的阳春三月,茶乡松阳都会举办中国茶商大会·松阳银猴茶叶节,广邀专家学者、茶商茶农走进松阳,共商茶事、共谋茶业,既见证了浙南茶叶市场由最初的露天交易、摊位交易到全国最大绿茶交易市场的华丽蜕变,市场辐射带动全国十余个省份1000余万亩茶园、年交易额达58亿元。同时,也见证了松阳茶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不平凡发展历程,松阳在业界声名鹊起,知名度与美誉度与日俱增,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茶业百强县。
今年79岁的新兴镇上安村老茶农刘小高,是松阳数一数二的第一代“茶人”,也是因为种茶第一个盖起洋房的茶农。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作为科技种茶领路人,带领村民发展茶叶。
“没想到松阳茶产业能发展到这样大的规模!我们村建成了浙西南最大的茶青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超6亿元!”刘小高激动地说,毫无疑问,松阳已从“茶产业大县”向“茶产业强县”稳步迈进。
如今,“茶二代”叶洪清已利用“互联网+”培育高效生态基地,保障了茶叶质量,茶叶产量连年高速增长,通常是春茶还没上市,便被客商预订一空;人们口中的“小雪”——“茶人”孟雪芬,在秀美的大木山茶园中经营着一家木山堂茶室,成为茶旅融合发展的代言人。
一代代茶乡人的智慧探索,赋予了松阳茶业持续蜕变的力量,使松阳茶产业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品种单一、机械化程度低、品牌知名度不高、茶品附加值低等一些困扰松阳茶产业的难题,也逐渐得以破解。
近年来,松阳通过积极构建“走全国、种全国、卖全国”的茶产业总部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拓展松阳茶产业的发展空间。同时,大力推进茶叶全产业链建设,细化茶叶行业分工合作,推进茶产业从“种茶、饮茶”向“吃茶、用茶、赏茶”多元化发展。
全国产茶大县、全国绿色食品(茶叶)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中国绿茶价格指数发布地、中国绿茶第一市……随着一大批“国字号”招牌先后落户,松阳正通过致力构建多业态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现代茶产业体系,持续增进广大茶农、茶企、茶商、茶消费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前不久,松阳茶香小镇综合体项目正式开工。整个茶香小镇计划投资15亿元,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成茶叶生物技术研发、种植、生产加工、交易流通、物流仓储、生态旅游、禅茶康养于一体的国际茶旅生态田园小镇,松阳茶产业的美好蓝图将描绘得更加绚丽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