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源远流长的皇室收藏来说,它不仅是一笔“宜子孙”的宝贵财富,也不只是供皇帝个人赏玩的珍稀艺术品,更重要的是这些藏品所具有的政治与文化的象征意义。中国历代宫廷都有收藏文物的传统,清代此风尤盛,特别是乾隆时期,闳富的宫廷收藏达到封建时代的顶峰,成为中华历史文化的实物见证与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在清宫收藏中,“三希堂”与“四美具”有着标志性的意义。王羲之的名迹《快雪时晴帖》原放在乾清宫,王献之的《中秋帖》则置于御书房,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年)得到王珣的《伯远帖》后,遂在养心殿辟专室存放这3件晋人名迹,并名之为“三希堂” 。他为此写有《三希堂记》 ,认为这3件书迹不仅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而且是分别经过宋、金、元诸代的皇室收藏的内府秘笈,三帖的重聚因此就有着非凡的意义:“今其墨迹经数千逾年治乱兴衰、存亡离合之余,适然荟萃于一堂,虽丰城之剑、合浦之珠无以逾此。子墨有灵,能不畅然蹈抃而愉快也。 ”
“四美具”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所谓“四美” ,即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和传为宋李公麟的《潇湘卧游图》 《蜀川胜概图》 《九歌图》 。这4件画作,明代为上海人顾从义所收藏,他能书善画、好古精鉴,嘉靖年间以善画选直文华殿,后授中书舍人。这4件国之瑰宝,在明代即被董其昌称为“四名卷” ,并对此4件巨迹散佚后自己只能得其一而感慨不已。乾隆年间,这4件名品相继进入清宫,至乾隆十一年(1746年)夏,“四美”重新团聚。
王羲之的名迹《快雪时晴帖》
王献之的《中秋帖》
王珣的《伯远帖》
晋顾恺之《女史箴图》
李公麟的《潇湘卧游图》
《蜀川胜概图》
《九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