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腐儒?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流氓,他是出身农村的黑社会,也做到了类似与乡长的位置,他自认为自己的成功是骑在马上得来的,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因此他对儒生多有瞧不起,看见谁戴着儒生的帽子,就会摘下来尿上一泡尿,叫做“溺儒冠”。
叔孙通正是这个时候的儒生领袖,跟着他的人据说有一百多个!本来叔孙通是项羽的手下,项羽被灭后跟了刘邦。那时候他还是一派儒生的样子,穿着儒家的衣服,刘邦不喜欢,讨厌叔孙通的衣着,或许还尿过他的帽子再让他戴上。所以后来叔孙通就不再穿儒家的衣服,变成一副短打衣靠,弄成楚国人的样子。对于叔孙通这次“楚服侍主”,我不知道特别喜欢华夏衣冠,不愿意披发右衽的孔子会怎么看,但是刘邦很喜欢。
虽然刘邦看着“楚服”的叔孙通不再恼火了,但是他的弟子们却一个个站出来骂他。而骂他的原因是老师不推荐他们做官。他们说:“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在弟子们看来先生不厚道,跟着先生许多年也没有获得个一官半职一文钱。
叔孙通的回答很有道理,他说“汉王还在打天下,当然要推荐能打的人,你们有能打的吗?没有就闭嘴,跟着为师学,早晚吃好的!”《史记》记载原话是这样的“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
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可是当了皇帝就出现了问题,跟着刘邦起家打天下的老兄弟一个个都牛轰轰的,谁也不怕谁,谁也不让谁,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刘邦有点头疼,自己都成为皇帝了怎么还这么闹心!
叔孙通看到了希望,于是对刘邦说自己虽然是儒生不能打天下,但是守天下还是有一套的,有办法让刘邦感觉到皇帝的尊严,只要自己改造三皇五帝的礼仪就行,而且自己做过秦朝的博士,对礼仪这一套是很熟悉的。刘邦认为可以试试,但是他强调礼仪不能太复杂,度吾所能行为之,意思就是给自己量身打造一下!
制定的礼仪很成功,刘邦很满意,因为这套礼仪对刘邦来说,确实是所能行的,因为他只需要在龙椅上坐着,看着下面的人跪拜表演就行了。之后刘邦说:哎呀老孙,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之后赏了叔孙通500斤黄金,并且让他带着弟子建立了皇家礼仪队。
叔孙通把赏金分给了弟子们,这一下子他们就高兴了说,“叔孙生简直就是圣人,懂得现在最紧要的事情是什么!”
说实话也不是所有的弟子都开心,有反对的,他们反对的理由是,现在天下初定,百废待兴,礼仪是很麻烦的事儿,等发展个一百年再说吧,现在是做劳民伤财!叔孙通听了他们的说法笑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就是说这是腐儒啊腐儒,不知道变通。
《史记》这样评价叔孙通“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从此汉儒们都了解了一个道理,变通才是硬道理。可是腐儒们的说法有什么问题吗?
黄老是清静无为吗?
虽然叔孙通做了礼仪,但毕竟儒家不能救汉朝,刘邦自然还是不太看中儒生。清净无为的黄老学开始兴起了。
最早发现黄老好处的是曹参。那时候他做齐国的相国,于是找了一批儒生做顾问,问他们怎么治理齐国啊,一百多个儒生七嘴八舌的吵了很久,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你想曹参没学过什么知识,他找人来就是为了让这些人给一个确定的意见,结果搞成这样,谁顶的住啊!这种自说自话的现象不免让曹参讨厌,儒生们给他留下的印象太糟糕。
于是他找来了黄老学的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让人民好好发展一下,不得不说盖公的见解和上面说的腐儒倒是很像,从此之后黄老学说开始浅浅抬头了。
等到曹参做了丞相,出现了“萧规曹随”这个历史留名的黄老治国理念,清静无为成了我们常说的事情,可是这个“萧规曹随”能说成是清静无为吗?
显然不能,萧何治理国家的理念从那里来的呢?是他进入咸阳后从秦朝的档案室里搞来的,他的那一套基本就是秦朝的那一套了。比如说什么夷三族,挟书律这种狠毒奇怪的法律还存在呢!如果“萧规曹随”是清净无为的话,秦朝岂不是更是清净无为。
所以对清净无为的理解最好换个方向,就是最大限度的维持现状,在原有的体制上做小的修修补补,比如废除挟书律啊,时不时的轻徭薄赋啊,减轻刑罚啊。
可是就是在这种最大限度维持现状的理念下,轻徭薄赋啊,减轻刑罚,对大部分底层人来说也没有捞到什么好处。
轻徭薄赋了很多年,晁错写了《论贵粟疏》说“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减轻刑罚了很多次,班固《汉书》又说了”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原来黄老治下并不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啊!
但是汉朝确实在这一段时间慢慢儿的变强了,其实原因也简单,减轻田赋,最后的受益者当然是地最多的人,也就是大地主大商人了。大地主大商人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交的税多了国家就福了,但是民也就贫了,国富民弱就是这个样子。
黄老和儒的权力争夺
从曹参丞相开始,黄老之学就开始盛行起来,盛行起来的结果,就是考什么学什么,当朝的官吏们大多要以黄老后生自居,以黄老之学为根基的官僚利益集团就会形成。但是社会的变化,却容不得一个理论停止不前。“希世度务,与时变化”成为最写时的写照。
汉文帝,汉景帝坐着的江山最大的问题就是诸侯国的强势,“萧规曹随”现象无疑在理论上承认了诸侯国的合法性,最大限度的维持现状成了皇帝最头疼的事情。
这时候跳出来的是儒生,贾谊和晁错都提出了皇帝面对的主要问题,比如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论积贮疏》《论贵粟疏》,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废除分封。这些是皇帝喜欢的事情,因此文帝和景帝就开始有意的扶持儒生上台,而儒生的上台就对黄老后生的权力产生了极大的挑战,这种挑战甚至还还带上了太后和皇帝的权力之争。
其中较为有趣的一件事情是窦太后给儒生做的恶作剧。因为皇帝的背后支持,儒生们也就敢于更大的批评黄老,这样黄老的实际主持人窦太后十分不满,她决定让辕固生下到猪圈里跟野猪来一个较量。结果是汉景帝给了辕固生一把剑,直接刺杀了野猪。
汉朝中央政府之间以意思形态为表现的权力争夺也就越演越烈了。
儒生们“希世度务,与时变化”跳出来试图解决皇帝面对的实际问题,得到皇帝的赞赏自然水到渠成,儒家的上位自然也就是时间的问题。
到了武帝时期,年仅十五岁的刘彻刚一等级,田蚡等人就发起了一场儒家向黄老挑战的政治运动。田蚡是汉武帝的舅舅,试图通过这个便利的关系成为权倾朝野的人物,作为外戚他面对的最大阻力就是以窦太后为首的窦氏外戚,以儒家挑战黄老是合适不过而且并不刺裸裸的方式。
“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推毂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迎鲁申公,欲设明堂,令列侯就国,除关,以礼为服制,以兴太平。举適诸窦宗室毋节行者,除其属籍。时诸外家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国,以故毁日至窦太后。太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及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许昌为丞相,武彊侯庄青翟为御史大夫。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举適诸窦宗室毋节行者,除其属籍”可知田蚡的意图,“御史大夫赵绾请无奏事东宫。”则又表明了皇帝和太后的矛盾。在明面上的则是儒道之争。一开始这次运动似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随后就被窦太后以雷霆手段压制了下去,所有的儒家重臣都早到了贬斥!
但是随着汉武帝的一天天长大,窦太后的老去,这场争斗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儒生的全面胜利。在窦太后去世前一年,汉武帝在自己的博士官里,《书》《礼》《易》三经博士,和《诗》《春去》并称五经博士。等到窦太后一去世,汉武帝就罢免了庄青翟,让田蚡做了丞相。如此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经实质上的完成了。直到元光元年,董仲舒做了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论根据,事情就这成了。
可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的真的是其他百家么?尊的真是儒家么?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世界
汉武帝虽然罢黜了百家,然而在他的朝堂上,却充斥者各色人等,有他最敬畏的黄老汲黯也有他非常倚重的库吏张汤,而桑弘羊好像更是一个杂家。汉武帝的朝廷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董仲舒则被贬斥差点丢掉了性命,这种现象和我们所熟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是很矛盾么?
而这一切的疑问《平津侯主父列传》似乎给了我们答案: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後母死,服丧三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馀,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
“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这正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让所有的政治事件都有一个很漂亮的儒学的包装,而儒学到底是不重要的。
政治挂帅是所谓百家的唯一宗旨,只不过要缘饰以儒术用儒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汉武帝的“罢黜百家“不单是是罢黜了黄老诸子百家甚至儒也被霸了,他的”独尊儒术”不但是一切学说都不尊甚至是政治挂帅的成果。
到了这个时候儒生们都从汉家儒宗学到了一个至理,“希世度务,与时变化”,不这样又能怎么样呢,不然要被别人尿一头的!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什么_西汉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采纳了谁的建议
什么是腐儒? 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流氓,他是出身农村的黑社会,也做到了类似与乡长的位置,他自认为自己的成功是骑在马上得来的,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因此他对儒
-
项羽有双瞳孔吗_项羽双瞳是不是真的
在我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目生双瞳乃是帝王之相。凡是有这个特征的人,无一不是人中翘楚。在历史上有许多目生双瞳之人的记载,最早的是仓颉,最近的一个是清朝的顾炎武。确实和传说
-
评述司马迁及其《史记》_西汉司马迁史记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篇共52万字,乃太史公司马迁毕生心血,我们从作品当中可以看到,它不仅仅是一部阐述历史的书籍,而且融入了作者司马迁强烈的爱憎之情和主观意念
-
张良离开刘邦后干了什么_刘邦为什么要杀萧何与张良
《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中写道, 刘备向荆州名士司马徽打听诸葛亮是个什么人,司马徽说“可将他比作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开汉四百年的张子房”。
-
刘邦 泗水_九鼎沉于泗水,刘邦在泗水做亭长
刘邦是怎么走上从泗水亭长到开国皇帝的逆袭之路的呢? 这个问题,千百年来许多人琢磨过、争论过。 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 机遇 、 能力 、 运气, 三者缺一不可。 一、机遇 刘邦年轻时志
-
刘邦与泗水_刘邦沛县泗水亭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可是我们刘邦同志。前两天刚发过誓要为人民服务,转眼睡了一觉,就把这个事情给忘记了。倒是耍起威风来那时有模有样。 两个手下被他直呼的也是没脾气。没办法,
-
刘邦是哪的亭长_刘邦是泗水的吗
汉高祖刘邦,字季(一说小名刘季),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出生于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中阳里的一个小康之家。 父亲名瑞,兄弟四人,高祖排行老三,长兄名伯,次兄名仲,少
-
刘邦是哪的亭长_刘邦的亭长官有多大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也就是刘邦长大后担任了泗水的亭长。对于亭长是什么样的官员,司马迁没有详细的记载。不过还好的是《汉书》和《后汉书》
-
刘邦 泗水_刘邦怎么当上泗水亭长
作为中国第一位靠起义起家的皇帝,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刘邦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从平民到皇帝的逆袭。庸夫觉得,刘邦从平民到皇帝,一共经历了“五步”。今天庸夫
-
刘邦得天下后杀了哪些功臣_刘邦最恨的人封侯
文/念田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一代传奇帝王,他以区区泗水亭长的身份在秦末起义大潮中揭竿而起,称雄一方,登基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身的皇帝。与刘邦争夺天下的主要对
-
刘邦 泗水_刘邦是沛县丰乡人,做过泗水亭长
刘邦,西汉帝国的开创者,本来也就是楚国沛县丰邑中阳里的一户平民,而且不是 那种 老实巴交的的农民,而是一个游手好闲,好吃懒做,整天吊儿郎当做着游侠梦的泼皮无赖一个。就是这样
-
刘邦能当上亭长,原来一开始就不简单_刘邦是哪个亭的亭长
汉高祖刘邦从小就倍受父母疼爱,又是老来得子,所以父母都惯着刘邦,便养成了刘邦不干正事的毛病,一天无所事事,可是到后来刘邦居然当上了泗水亭长,那刘邦究竟是通过什么手段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