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密使的职位是从唐朝后期开始设置,最初是由宦官担任,后来逐渐被武臣所掌握。与之前介绍的参知政事相对应,参知政事主要是负责行政事务,枢密使则主要是负责军政事务,狄青、文天祥、蒋玄晖、敬翔、郭崇韬等都曾担任枢密使。
唐代宗李豫统治中期,命令宦官董秀掌枢密,接受表奏及向中书门下传达皇帝的命令。一直到唐宪宗李纯统治时期,令梁守谦为枢密使,自此正式有了枢密使的官名。其后握权之宦官多以枢密使名义干预朝政,以至操纵君主的废立。
唐朝末期,唐昭宗李晔为帝,枢密使的权力更扩大,能直接指挥公事,侵夺了宰相的权力。
此后,五代后梁开国君主朱温尽诛宦官,开始改用士人为枢密使,并将其改名为崇政使,以君主左右最亲信大臣任此职。后唐时期又恢复了枢密使的称谓。
五代时期,由于战乱频发,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从而使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枢密使的地位迅速上升,权利和宰相差不多。
但到了宋代,随着国家的统一,战争的减少,枢密使制也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五代时的武将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宋代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同门下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要政。枢密使有时亦称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其副职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任此职者一般为文官,且往往即由同平章事兼任。凡军事之措置,均由枢密使秉皇帝意旨决定执行。
直至清朝,仍旧以枢密作为军机大臣的尊称。
- 上一篇:书院二小松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书院二小松拼音版
- 下一篇:《秦汉史》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