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高中的语文课上,都学过杜甫著名的五言长诗《石壕吏》。《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组合诗“三吏三别”中的一首。
“三吏”,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年间,杜甫从洛阳的左拾遗,被贬官到陕西的华州做参军。在履新赴任的路上,依次路过了新安县、石壕村、潼关。在这三个地方,杜甫遇到了三个地方基层公务人员和底层民众间发生的故事。
我们的教材和很多人的刻板印象,都通过这首诗,歌颂杜甫的忧国忧民、石壕吏的凶残和老妇人一家的悲催。但仔细回味一下石壕吏故事发生的那一夜,却有着许多细思恐极的细节。比如:杜甫当时在做什么?
根据《石壕吏》背景和上下文交代,我们知道,杜甫当夜是投宿在石壕村的这个老妇人的家里的。老妇人家中并不富裕,儿子们都被抓壮丁了,儿媳妇连件完整的裙子都没有。但是这对老夫妇,对杜甫还是很不错的。老太婆被抓了,第二天,老头子还不忘给杜甫这个客人送行。
是这对老夫妻的道德水准太高了吗?恐怕不尽然。因为我们不要忘了杜甫的身份,他是一个官。准确的说,杜甫是一个刚被贬职,但贬职后依然是七八品的“大官”。这比他们石壕村的村长,或者他们县的县长还要牛的大官了。这对老夫妇怎么敢怠慢呢?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那个乱世,有个大官来投宿,这对老夫妇一定打扫好了最好的一间房,给杜甫这个官老爷睡觉的。如果家里房间不够的话,这对老夫妇可能和儿媳妇和娃娃们挤在一张炕上了。
这又引出来一个问题:在石壕村的吏人们强拉走老妇人的那一夜,杜甫眼睁睁地目睹了这一切,他为什么不出面?根据《石壕吏》的描写,我们可以大概率判定,杜甫这时候是躲在屋子的窗户后面,借着月光看着院子里发生的一切,屁都没放。是杜甫觉得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帮不上忙吗?
“参军”指“参与、参谋军事”,是军队中的文官。两汉魏晋时期,参军还是很重要的管制。三国演义中著名的东吴奠基人孙坚、曹操的重臣荀彧、灭亡东吴的羊祜,都是参军。到了唐朝,参军的等级降低,但一般也是七品或者八品的官级。
而吏,在古代和官是严格区分开的。杜甫此时官位要比石壕吏高好几个等级,目睹石壕吏胁迫老太婆从军,却不亮明身份拔刀相助。如果杜甫出面,对于几个小小的石壕吏而言,堪比《三体》中的降维打击。况且自己还受了这对老夫妇的恩惠,投宿在人家家里。
但是,我们只看到那天夜里,杜甫偷偷地躲在老妇人的屋里,一言不发地观察着窗外发生的一切,眼睁睁地看着老妇人被吏人捉去,第二天还若无其事地跟老头子道别。杜甫心中有什么算盘么?
石壕吏,也不见得是一个品行败坏的人。他肯定也有上级压下来的征兵指标。而且,他带走老妇人的理由看起来合情合理。石壕吏抓走老太婆,是为了“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从地理角度上来看,并不是一句谎言,而是真的符合军情需要的。
地理上,石壕村就在今天的三门峡市,而三门峡,就紧邻于黄河南侧。三门峡名字的来源,就是指的黄河流经此地时形成的“天门”“人门”“鬼门”三处峡谷。
河阳,就是河的北面。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把河的南岸称为阴,河的北岸成为阳。比如济阳、淮阴、沈阳,都是指根据河流而得名的。济阳就是位于济水的北边,淮阴,就是位于淮河的南面,而沈阳,就是位于沈水的北岸,而沈水,如今已经改名,就是今天沈阳市区南部的浑河。
半夜把老妇人带走,然后连夜送到黄河北面的军营中给军队准备早饭。我们都知道,安史之乱并不是农民起义,在我国历史上,也一直是非正义的一方。在正义的唐朝政府军军情急需面前,我们又怎么能苛责这个石壕吏呢?
安史之乱,是唐朝矛盾的一次大爆发,终结了唐朝盛世。平定安史之乱,是在这些成千上万的百姓和前线士兵的牺牲下,换来的成果。否则,唐朝将提前终结,而安禄山史思明注定没有能力统一全国镇压关中群雄,五代十国只会提前100年到来。
而杜甫这样的文官,除了战后进行各种批判外,战时并没有为战争的胜负出过力。而杜甫创作“三吏三别”的路线,也是自东向西。我们都知道,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是从河北出发,自东向西攻击唐朝的。这说明,杜甫一直在远离战争前线,躲向唐朝的后方。
杜甫,毕竟是一个文人,跟唐朝安史之乱中涌现出的郭子仪、哥舒翰、李光弼等名将不同。我们不是要求杜甫投笔从戎,更不是苛责杜甫“键盘侠”,但是对于石壕吏故事发生的那一夜,杜甫应不应该有更好的选择和表现进行推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杜甫石壕吏全诗赏析_杜甫的石壕吏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我们高中的语文课上,都学过杜甫著名的五言长诗《石壕吏》。《石壕吏》是杜甫著名的组合诗“三吏三别”中的一首。 “三吏”,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年间,杜甫从洛阳的左拾遗,被贬官到
-
安史之乱唐玄宗让位_为什么安禄山和史思明都被儿子杀死了
安史之乱,是以安禄山和史思明先后领导的一场叛乱,前期由安禄山领导,而史思明只是安禄山的部将。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继位,被史思明所杀。史思明取得大权,登基称帝,不久就被
-
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叛乱的地点是_唐朝起义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以安禄山和史思明先后领导的一场叛乱,前期由安禄山开始引爆,而史思明只是安禄山的部将,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继位,被朝廷集中兵力攻击,势力大减。而史思明不断发
-
唐玄宗后期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什么_安禄山史思明都是被儿子杀死的
安禄山、史思明两人有什么联系呢?史思明703年出生,宁夷州人,居住在营州柳城。是唐朝的军阀,后成为叛军。安禄山,703年,营州人,他的职位是军阀,后成为叛军。从这里可以看出,安禄
-
谁解决了安史之乱_安史之乱成功了吗
大家好,我是猫叔,今天咱继续聊安史之乱。前面咱说到,在朝廷各路大军的打击下,安庆绪已经成了落水狗,躲在邺郡城里不敢动弹,无奈之下,他向自己的二大爷史思明发出了求救信号,
-
安禄山为啥被儿子杀了_史思明跟安禄山谁厉害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安禄山造反这件事,性质是很恶劣的。 (安禄山) 其一,安禄山是一个臣子,却悍然造反。在皇权社会里,皇权高于一切。大臣们都要恪守做臣子的礼仪,忠心事主
-
安史之乱的故事简短_关于安史之乱的故事简单概述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重要人物史思明以计多识广闻名于时。 史思明是突厥人,名宰干。史书记载他天生瘦弱,头发早秃,弯腰耸肩,其貌不扬
-
唐玄宗后期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什么_
(说历史的女人——第801期)一般认为,大唐是毁在安禄山手里的。本来唐朝正处于盛世之中,天下太平,国力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甚至排第一,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则是中国之幸,人
-
关于安史之乱_记载安史之乱的史料
唐王朝收复两京以后,安庆绪逃到河北,占领六十座城,继续顽抗。唐肃宗决定派大军进剿安庆绪。这一次进军,唐军一共集中了九个节度使带领的六十万兵力。这九路大军归谁统率呢,论地
-
陶渊明的原名叫什么_陶渊明一字名
文:锦瑟 提起陶渊明,我们是会想到《桃花源记》,是想到那句意境悠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想到那句潇洒的“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无论
-
题李凝幽居是五言律诗吗_凝幽居唐贾岛作的词
本文乃小蕊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贾岛(779-843),字浪仙,自称碣石山人,范阳(今北京附近)人。平年出家为借,号无本。其诗擅长五
-
杜甫诗的风格_新安吏原文及赏析
安禄山之乱,使唐玄宗李隆基的外强中乾的政权迅速崩溃,暴露出官吏的腐败,将士的懦怯,军队的无组织、无纪律、无斗志,社会秩序的紊乱,人民的贫困。杜甫在这几年中,漂泊于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