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夫 首届李白诗歌奖获得者
洛夫,1928年5月11日生于湖南衡阳,原名莫运端、莫洛夫,国际着名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台湾最着名的现代诗人,被诗歌界誉为“诗魔”。1949年7月去台湾,后毕业于淡江大学英文系,1996年从台湾迁居加拿大温哥华。现受聘于北京师范大学、南华大学、华侨大学,担任衡阳回雁诗社名誉社长。
诗论:我对文学有高度的洁癖,在我心中,诗绝对是神圣的,我从来不以市场的价格来衡量诗的价值。我认为写诗不只是一种写作行为,更是一种价值的创造,包括人生境界的创造,生命内涵的创造,精神高度的创造,尤其是语言的创造。诗可使语言增值,使我们民族的语言新鲜丰富而精致,诗是语言的未来。
于坚 首届李白诗歌奖提名奖获得者
于坚,1954年8月8日生于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上世纪80年代成名,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强调口语写作的重要性。
诗论:诗歌一旦意识到它离大地太远,开始飘起来,不再是上升(上升是气的结果,但飘则是形神俱散),它就应该向下,努力回到大地上,这是诗歌内部的一种斗争。
西川 首届李白诗歌奖提名奖获得者
西川,1963年生于江苏徐州,198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美国艾奥瓦大学2002年访问学者。现执教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西川自上世纪80年代起即投身于全国性的青年诗歌创作,他和海子、骆一禾被誉为北大三诗人。出版作品有《深浅》、《大河拐大弯》等。
诗论:边缘才是阐释世界的地方。五四以来,中国诗人长期希望变得现代化起来,有人甚至也想像拥有一种国际风格,但这件事的潜台词是希望和西方诗歌建立某种联系,完成自我现代化的追求。但是在目前全球化的语境下,诗人的身份认同已然成为一个问题,在国际化背景下,一个中国诗人究竟写什么样的诗歌?这个问题不仅是诗人,相信作家、画家、导演同样会面临。
沈苇 首届李白诗歌奖提名奖获得者
沈苇,1965年生于浙江湖州,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8年进疆,当过教师、记者,现为新疆作协专业作家,《西部》杂志总编。
诗论:当一个诗人坐下来写作时,他绝对是一个本质的人,一个焕然一新的人,同时是一个忘却了时间与焦虑、得到了诗歌庇护与救赎的人。
身处边缘地带的诗人、作家,需要保有一种有尊严的写作。置身边疆,远离中心,旁观潮流,不啻是一个很好的观察与思考的视角。
……文学是人类最伟大的“接头暗号”。
欧阳江河 首届李白诗歌奖提名奖获得者
欧阳江河,1956年生于四川泸州,原名江河。着名诗人,诗学、音乐及文化批评家,知识分子写作倡导者。出版的诗集有《透过词语的玻璃》(1997)、《谁去谁留》(1997)。
诗论:一方面,我们反对把我们的作品当作法律条文一样的东西来阅读,从中排除掉诸如处境、经历、乡愁、命运等现实因素;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应该强求阅读者置身于与我们相同的处境来读我们的作品。诗歌中的现实情感如果不是在更为广阔的精神视野和历史参照中确立起来的,就有可能是急躁的、时过境迁的。
杨炼 首届李白诗歌奖提名奖获得者
杨炼,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1955年生于瑞士伯尔尼。祖籍山东,成长于北京。《今天》杂志的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以长诗《诺日朗》出名,1988年被中国大陆读者推选为“十大诗人”之一。诗集有《礼魂》(1985)、《荒魂》(1986),《黄》(1989)、《大海停止之处》(1998)等。
诗论:得有一个多么深邃宏富的精神宇宙,才支撑得起一首诗的寥寥数语!说到底,诗歌就是思想。虽然,那不等于逻辑化的枯燥陈述。我在别处说过,谁要做一个当代中国艺术家,她/他必须是一个大思想家,小一点儿都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