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诗词的发展史及起源_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脉络

诗词的发展史及起源_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脉络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7-02 22:49:52
阅读:

古诗词发展史 一篇文章带你看完古代诗词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诗词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

诗经-楚辞-汉赋-魏晋南北朝民歌-汉魏元朝文人诗-唐代的古风 新乐府-格律诗-宋词-元曲-现代诗。

诗歌起源

大多数人都因《诗经》是最早的诗歌总集,而将《诗经》中的诗看做最早的诗,但早在周代以前诗歌就已经产生。

一般认为先民的劳动创造了诗歌。《毛诗序》就曾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上古先民在劳动时,为了协调劳动节奏,常常喊出“邪!啊!”的口号,这些口号逐渐转变为有意义的语言,诗歌就在此基础上诞生了。

  最早的诗歌

在诗歌历史上,对于古诗歌的数量与收录的争辩一直不曾停止,不同学者也对此提出了种种的看法。

《诗经》以前的古诗歌,大都收集在杨慎的《风雅逸篇》、冯惟讷的《风雅广逸》及《诗纪》前集十卷《古逸》里(见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也有学者认为大部分古诗歌收录在《古诗源》中。

在众多的古诗歌中,较为出名的是《击壤歌》与《弹歌》。《击壤歌》出自《论衡•艺增》,据说创作于帝尧时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主要讲述的是原始先民最原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弹歌》出自《吴越春秋》,据说产生于黄帝时代,“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即现在的肉)。《弹歌》主要讲述的是先民从准备工具到进行狩猎的一系列过程。《弹歌》也被认为是最早的诗歌。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共三百零五篇(《小雅》篇中另有六篇“笙诗”,只存篇名,而无诗文,故不计在内)。

《诗经》传为尹吉甫所著,但真伪仍不可考。在先秦时,只称《诗》或《诗三百》,至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的来源

关于《诗经》中的诗由何而来,自古以来,一直众说纷纭,但主要的说法有三:

一为采诗说,古代帝王为了了解地方政事、百姓疾苦,专门设立官员,负责在各地采诗。官员将所采之诗交予大师(乐官),经过大师的配乐,再上呈于帝王。采诗之说源于汉代,《礼记》有述:“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此外,《汉书》以及何休注《公羊传》中亦有涉及。(具体可阅陆侃如、冯沅君所著《中国诗史》)。

二为献诗说,《毛诗•卷阿•传》中写道:“明王献诗以陈其志,遂为工师之歌焉。”公卿列士向大王陈诗、献诗,配之以乐,以此进行歌颂或者讽谏。这些诗,可能是公卿列士自己的创作,也可能是从民间收集而来。

三为删诗说,司马迁在《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这是删诗说的开端,后来的班固和郑玄等皆支持这一说法。

对于上述三种说法,皆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但究竟哪种说法为真,目前仍尚无定论。

  《诗经》的流传

《诗经》流传至汉初,传者有四: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公,燕之韩婴,以及鲁人毛苌。一般将这四家简称为齐诗、鲁诗、韩诗与毛诗。其中齐诗、鲁诗、韩诗属今文经学,毛诗属古文经学。后来由于官方的支持,毛诗日渐兴盛,而另外三家则逐渐衰弱,及至南宋,完全失传。因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诗经》,只是毛诗一派。

  《诗经》的分类

关于《诗经》的分类,也一直争议不断,目前学术界主要的看法有两种:一种是分为风雅颂三类,一种是分为南风雅颂四类。

  1.风雅颂

一般认为根据诗歌的来源以及音乐曲调,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

包括十五国风、二雅以及三颂。这源于六义说,《毛诗序》中明确提到:“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中的风雅颂是内容,而赋比兴则是手法。这一分法也是目前学术界较为普遍认可的分法。

  2.南风雅颂

这一分法的提出主要源于《小雅•钟鼓》第四章末两句的解释:“以雅以南,以籥不僭。”虽然“南”的定义究竟为何,尚无定论。在苏辙的《诗集传》中首次将“南”认为是《诗经》中的《二南》。而南宋时的王质和程大昌更是提出了将《诗经》分为南、风、雅、颂四部分的观点。而这一观点,也得到了顾炎武、魏源等学者的认可。

【相关阅读】

《诗经》全文赏析

  《诗经》中的名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经•邶风•柏舟》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楚辞》

《楚辞》产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一般认为由刘向辑录而成,包括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后人模仿之作。但刘向所辑《楚辞》已经久佚,目前传世的是王逸的《楚辞章句》。

  《楚辞》产生的背景

自春秋以后,第一流的作家作品,都产生在长江流域,尤其在楚。(见陆侃如、冯沅君所著《中国诗史》)。究其原因,一是楚地处长江流域,与周及其诸侯国所在地域不同,虽被中原称为“蛮荆”,但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其次,屈原、宋玉等人的出现也为《楚辞》的产生做好了铺垫。

《楚辞》的起源

在《楚辞》诞生之前,已经有不少楚诗存在。最早的是前8世纪的《楚公逆镈铭》。稍晚,有《说苑》所载《子文歌》。楚庄王时,又有《优孟歌》、《楚人歌》等。而这些楚诗,就是《楚辞》的起源。

  楚辞代表人物

  屈原

约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屈原与楚王同族,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曾担任三闾大夫、左徒等职,力主联齐抗秦。后遭到陷害,被流放至沅湘流域。最终自沉于汨罗江。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关于屈原的作品,最早的记载如《汉书》,说是“屈原赋二十五篇”,但真伪杂糅,学界对于这二十五篇具体是哪几篇也尚有争议。(详见于陆侃如、冯沅君所著《中国诗史》。)主要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章》等。

  宋玉

约前298年-约前222年,又名子渊,战国时期楚国文人。传为屈原弟子,但学界对此仍有争议。据《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所载,宋玉有赋十六篇,但有人怀疑有几篇非其所做。代表作有《九辩》、《招魂》、《高唐赋》等。

  《楚辞》中的名句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3.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5.鸟死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哀郢》

6.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7.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宋玉对楚王问》

8.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楚辞•九歌•湘夫人》

9.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楚辞•九歌•少司命》

10.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九章•涉江》

乐府

诗歌发展到汉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汉人称为“歌诗”,魏晋之后始称“乐府”。乐府诗是汉代诗歌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瑰宝。汉代以后,魏晋及其之后的诗人亦有拟乐府所作的诗歌,所不同于汉乐府,但亦称乐府或拟乐府。

  乐府的由来

早在秦朝,就已有设立乐府机构的记载。汉承秦制,在朝廷设立太乐和乐府,分别负责祭祀雅乐与民间俗乐。到了汉武帝时代,乐府的职能扩大,负责制定乐谱、采集民歌、编演歌舞等。

武帝时所搜集的诗歌,虽然仍有一部分流传至今,但毕竟年代久远,其总数已难考。据《汉书》所载,有一百三十八篇:吴、楚、汝南歌诗十五篇;燕代讴、雁门、云中、陇西诗歌九篇;邯郸、河间诗歌四篇;齐郑诗歌四篇,淮南诗歌四篇;左冯翎秦诗歌三篇;京兆尹秦诗歌五篇;河东蒲反诗歌一篇:洛阳诗歌四篇;河南周诗歌七篇;周谣诗歌七十五篇;周诗歌二篇;南郡诗歌五篇。此外,又有《郊祀歌》及西方传入的《横吹曲》等。(见陆侃如、冯沅君所著《中国诗史》)

到哀帝时,因其不喜郑卫之声,下诏除去乐府中采集民歌和土乐之工,仅保留贵族乐章。但魏晋之后,乐府继续发展,逐渐由官署之名演变为一种诗体。

  乐府的分类

关于乐府的分类,在东汉时有蔡邕的四分以及《隋书》所载“汉明帝时乐有四品”两种,这两种分类都未包括民间歌曲。《晋书•乐志》在“四品”的基础上,又将其扩充为六类。到了唐代,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将其分为六种。宋代又有郑樵、郭茂倩两种分法。郑樵将乐府诗分为五十几小类,太过琐碎。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将乐府分为十二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因郭茂倩的分类较为完善,也更合理,故后代多采用郭茂倩的分类。

在郭茂倩的十二类中,因存在伪托、不入乐等原因,故而略去《琴曲》、《近代曲》、《杂歌谣》、《新乐府》四类,仅论八类。

(一)《郊庙歌》。 《郊庙歌》有五种,包括《宗庙乐》、《房中祠乐》、《礼容乐》、《昭容乐》还有《郊祀歌》。除《房中祠乐》、《郊祀歌》,其余三种均已亡佚。

(二)《燕射歌》。 《燕射歌》可分为三类:“燕飨”之乐、“大射”之乐以及“食举”之乐。汉代的《燕飨乐》与《大射乐》已无考。《食举乐》亦亡佚,但《宋书》仍载其篇目。

(三)《舞曲》。 《舞曲》可分三类:雅舞、杂舞、散乐。雅舞共八种,杂舞共五种,散舞现存《俳歌辞》一篇。

(四)《鼓吹曲》。 《鼓吹曲》歌辞仅存《铙歌》十八曲,较为优秀的是《上邪》、《有所思》、《战城南》。

(五)《横吹曲》。 《横吹曲》早已亡佚,故不赘述。

(六)《相和歌》。 《相和歌》可分为《相和曲》、《四弦曲、《相和六引》三类。《江南》、《乌生》较有价值。

(七)《清商曲》。 《清商曲》可分七类:《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大曲》、《楚调曲》、《侧调曲》、《吟叹曲》。《白头吟》、《艳歌罗敷行》较为出名。

(八)《杂曲》。 《杂曲》共十九首,包括《驱车上东门行》、《悲歌行》等。《悲歌》是《杂曲》佳作之一。

(上述各类,可详见于陆侃如、冯沅君所著《中国诗史》。)

  《乐府》名句

1. 上邪 !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上邪》

2.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白头吟》

3.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饮马长城窟行》

4.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

5.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古相思曲》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长歌行》

7.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君子行》

8.君当作磐石,妾当做蒲草。蒲草韧如丝,磐石无转移。 ——《孔雀东南飞》

三国诗

  三国诗

汉末群雄割据,在乱世之中,曹操、孙权、刘备逐渐崛起,经赤壁之战,成三分之势。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即帝位,国号蜀;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由此,三国鼎力正式形成,及至280年晋灭东吴,才又一统中国。

在汉末混战到西晋统一的这短时间里,虽然政治上三国鼎立,纷争不断,但在文学方面,文人骚客辈出。而在诗歌方面,汉乐府余韵犹存,五言诗更是不断发展与成熟。

  五言诗的起源

在汉乐府中,《铙歌》中有杂言中夹以五言的诗句,《相和》、《清商》中亦有不少纯粹的五言诗。除此之外,西汉流行的歌辞皆杂言中夹五言。这些虽不能证明五言诗起源于哪里,但却可以看出在西汉时,五言诗已经处于酝酿期。及至东汉,应亨、班固、蔡邕等文人的出现,则代表着五言诗创作的开始。一般将班固的《咏史》看作是最早的完整五言诗,而《古诗十九首》则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创作的最高成就。而这也为三国乃至魏晋五言诗的发展与成熟做好了铺垫。

从汉末混战到西晋统一,大致可分两个时期:一是建安时期,一是正始时代,。而在这两个时代,在五言诗的创作方面,皆涌现出了不少有才学之士,建安时期以“建安七子”、“三祖陈王”为代表,正始时代以“竹林七贤”为代表。

  建安时期

1.“建安七子”。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七子”之称,始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指的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人。在七子中,王粲、刘桢的地位较高。诗歌方面,孔融的《杂诗》两首,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徐干的《室思》皆脍炙人口,但刘桢《赠五官中郎将四首》中的第三首,以及王粲《七哀诗》的“西京乱无象”一首成就较高。

2.“三祖陈王”。 在诗歌方面,除了七子较为出众外,“三祖陈王”的成就亦较高。沈约在《谢灵运传论》里说:“至于建安,曹氏基命。三祖陈王咸蓄盛藻。”“三祖”指的是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以及魏明帝曹叡。而“陈王”指的是曹植。

(1)曹操,字孟德,著有集三十卷,逸集十卷,存诗二十二首,皆为乐府。这些诗既有拟乐府而作,亦有曹操自己的创作。代表作《步出夏门行》、《短歌行》。

(2)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著有《典论》,存诗四十四首,半为乐府,半为徒诗,其中《挽船士新婚与妻别》与《清河作》较佳。

(3)曹叡,字元仲,曹丕之子,有集七卷,今存诗十一首,诗作成就不高,《长歌行》尚可。

(4)曹植,字子建,曹操之子,曹丕之弟。曹植的作品,编集较早,版本也较多。其诗作既有徒诗,又有乐府。曹植的人生可分为

四个阶段:

第一段从公元192年至211年,主要是“诵读诗论辞赋”之时,这时的曹植的创作只有一篇《感甄赋》;

第二段从211年到220年,主要是被任命官职,从政之时。创作了《离友》等十二首徒诗,五言诗中赠送应玚、徐干、王粲、丁仪的诗七首较佳;

第三段从220年到226年,这一时期曹操卒,曹丕称帝,曹植受到曹丕压迫,创作较少。较好的诗作是《七步诗》和《赠白马王彪》七首。

第四段从226年到232年,曹丕去世,其子曹叡即位,曹植闲散以终老。创作的诗作也较少,仅《杂诗》六首尚可。

而其乐府诗,虽存诗较多,但因年代已不可考,故未进行时间的划分。《悲歌行》,《白马篇》、《妾薄命》是其杰作。

(以上所述,详见于陆侃如、冯沅君所著《中国诗史》)

  正始时代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指的是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七人。在这七人中,阮籍和嵇康成就较高。阮籍以其八十二首《咏怀诗》著称于世;而嵇康的代表作是《幽愤诗》和《赠秀才入军》。


六朝诗

诗歌发展到六朝,又有了新的变化。五言诗逐渐地成熟,而七言诗也在酝酿了几百年之后开始得到更多的关注,而近体诗的出现,更是代表着诗歌从古风转向律诗。可以说,六朝时期,不仅使诗歌得到了更多的发展,更是为唐诗的兴盛做好了铺垫。

在六朝的三百多年时间里,涌现出了不少的优秀诗人及作品。为了更为简洁明了地介绍这些诗人及作品,故通过时间顺序将其简述于下:

  1.太康诗人

公元3世纪末到4世纪初,出现了一批轰动一时的诗人,一般将其称为“太康诗人”,或称“三张二陆两潘一左”(见于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指的是张载、张协、张亢三兄弟,陆机、陆云兄弟,潘岳、潘尼叔侄以及左思。在这几人中,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的,是左思和陆机。

左思(约250年–305年),字太冲,其貌不扬却才华出众。曾作《三都赋》,名噪当时。有集五卷,今存诗十四首。代表作《咏史》八首,题虽咏“史”,实为咏“怀”,自他之后,“咏史”诗多变为“咏怀”之作。

陆机(261年-303年),字士衡。陆机“少有奇才,文章冠世”(陆机《平复帖》),与其弟并称“二陆”,被誉为“太康之英”。有集四十七卷,今存诗104首。《长歌行》、《君子行》较佳。

除陆机、左思外,有“隽上之才”的郭璞以及“清刚之气”刘琨在诗歌上的成就也较高。

  2.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被认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唯一的大诗人,在当世虽未被时人重视,但到唐代之后,却受到王维、孟浩然等人的推崇。陶渊明存诗一百二十五首,是第一个写作田园诗的诗人。

根据陆侃如、冯沅君所著《中国诗史》,陶渊明的诗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大致从391年到405年,时陶渊明正值壮年。这一时期,陶渊明在其诗作中提出了“返自然”的主张。代表作《归园田居》五首。

第二个阶段大致从405年到420年,也是其中年时期。这一时期,陶渊明离开官场,在故乡归隐。诗作中,《饮酒》其五广为传颂。

第三个阶段是420年到427年,也是陶渊明的晚年遗老时期。题材除“拟古”、“杂诗”外,还突出其“贫”。《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较佳。

  3.元嘉三大家

元嘉是宋文帝的年号,主要指公元424年到453年这段时间。“元嘉三大家”指的是谢灵运、鲍照、颜延之三人。

谢灵运,是第一个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作的特点是清新自然,但过于雕饰,过重骈俪。代表作《登池上楼》。

鲍照,字明远,官至参军。他创造了以七言诗为主的歌行体,有集十卷。代表作《拟行路难》十八首。

颜延之,字延年。有集三十卷。当时与谢灵运齐名,但诗作成就不高。《北使洛》、《向常侍》尚可。

  4.永明诗人

“永明诗人”指的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提出“四声”、“八病”说,并以此为诗歌写作要求的一群诗人。他们重形式而轻内容,讲究声律和对偶。以谢朓和庾信为代表。代表作《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画屏风诗二十五首》。

  5.宫体诗

宫体诗发端于齐梁之际,萧纲时达到全盛。《梁书•简文帝纪》有载:“余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伤于轻靡,时号‘宫体’。”宫体诗的主要描写对象是宫廷生活,咏物与女性。其诗风琦艳,柔靡缓弱,影响延续一百多年。沈约、徐陵等皆有此作。

隋代诗歌

在诗歌发展史上,隋代虽然只维持了三十七年,但其上承南北朝余绪,下启初唐文风。在齐梁诗歌的基础上,促进了诗歌的成熟与发展。

  隋代文学诗人的构成

隋代文人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原本北齐、北周的旧臣,另一部分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

这样的诗人构成,使得隋代诗歌一方面继承了齐梁的诗歌传统,另一方面也使得诗人在此基础上渴望突破和创新。

  隋代的诗歌创作

隋代的诗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隋文帝时期和隋炀帝时期。

  1.隋文帝时期

隋文帝时期(581年-604年),是隋代整体呈现向上趋势的时期。据《隋书•李谔传》所载,隋文帝杨坚在开皇四年将“文表华艳”的泗州刺史司马幼之处死,并下诏要求“公私文翰,并宜实录”。而这一改齐梁以来轻靡、琦艳的形式主义诗风,转向刚健雄壮的诗风,而且隋文帝时代的诗歌已经出现了南北诗风融合的趋势。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些质量较高的边塞诗,这些边塞诗也为初唐诗歌的起步做好了铺垫。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卢思道、薛道衡和杨素。而最能反应这一时期诗歌特点的是卢思道的《从军行》以及薛道衡的《昔昔盐》。

  2.隋炀帝时期

隋炀帝时期(605年-618年)是隋代逐渐走向衰亡的时期。现代人对隋炀帝杨广的印象往往在其劳民伤财、荒淫无道,但其实杨广在文学上的造诣颇高。虽然其喜创艳诗,使得梁陈“宫体”遗风复炽。但其所作《春江花月夜》、《望海诗》等却富有新意。除杨广的创作外,杨素的《赠薛播州十四章》亦是佳作。

除上所述,在民歌方面,出现了内容及艺术皆好的《挽舟者歌》。其主要描写了挽舟者的苦难,从而揭露并控诉了隋炀帝的横征暴敛,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

初唐诗歌

在诗歌历史上,唐代一直显得极其耀眼。唐诗,与先秦散文、汉赋、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并称,足以见其对于唐朝文学的代表性意义。在文学史上,一般将唐朝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而初唐往往指从唐618年建立到八世纪初年为止,共一百多年时间。

在这一时期,七言古诗、律诗能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对诗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诗人,先将其分为初唐前期与后期进行简单介绍。

  初唐前期

初唐诗歌前期仍处于齐梁遗风的影响下,故轻靡琦艳的宫体诗仍占主导。

  1.上官体

指的是由宫体诗人上官仪所创造的一种诗歌风格。上官体承袭了齐梁轻靡、浮艳的宫体遗风。上官仪的诗歌内容多为对帝王的应和称颂,“绮错婉媚”,辞藻典丽。上官仪提出“六对”、“八对”的主张,受到时人的追捧,影响极广。《全唐诗》卷二收其诗共二十首。

  2.王绩

王绩(585年-644年),字无功,是唐初的一位隐逸诗人。其诗主要表现其隐逸生活以及对于现实的不满,主要题材以“酒”为主,文字浅显,风格质朴。与宫廷诗人的作品形成鲜明的对比。存诗五十余首,代表作《野望》。

  初唐后期

到了后期,齐梁诗风仍有其影响,但追求新诗风的趋势也已经出现。

  1.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四杰》中称他们“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他们的诗歌突破了宫体诗的桎梏,使诗歌的题材从宫廷走向社会,抒发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愤懑不平之气。初唐四杰的创作,使诗歌的内容和题材得到了拓展,对七古的正式成立和律诗的定型做出了重要贡献。

  2.沈宋

沈宋指的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的诗歌大多是“应制诗”,总体价值不高。沈佺期的《独不见》、《杂诗》以及宋之问的《度大庾岭》尚可。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五言律的确立,以及在创作中对七律的实践,完成了律诗“回忌声病,约句准篇”的任务(见杨子怡《唐代文学讲义》),使后人有章可循。

  3.陈子昂

陈子昂(661年-702年),字伯玉。他公然提倡“汉魏风骨”而鄙弃“齐梁间诗”。他在其《修竹篇序》中批驳了唐初宫廷诗人轻靡琦艳的诗风,倡导继承魏晋风骨。有《陈伯玉文集》,存诗一百二三十首。代表作《盛遇诗》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

除上述主要诗人外,唐初还有一部分诗人值得注意,现下述于此:

  1.杜审言

杜审言(645年?-708年?),巩县人,杜甫祖父。与李峤、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友”。作品中虽也有应制诗,但数量较少。他大力创制五律,讲究对仗,写出了一些自然质朴的诗作。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2.刘希夷

刘希夷(651年-679年),字延芝。《全唐诗》小传说:“希夷善为从军闺情诗,词旨甚苦,未为人重,后孙昱撰《正声集》,以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所称赏。”《全唐诗》收他的诗三十四首,其诗与宫体不同,颇有新气息。代表作《但悲白头翁》。

  3.张若虚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其诗大多散佚,仅留两篇。其一即是“以孤篇压倒全唐“的  《春江花月夜》,这也是张若虚的代表作。

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初唐时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以及骆宾王的合称。他们之所以被合称为初唐四杰,原因在于他们四人的经历及个性皆非常相似,他们都想要实现自我价值,渴望匡时济世、建功立业,但都壮志难酬,沉沦下僚。他们“以文章齐名天下”,他们的创作使得唐诗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初唐四杰生平

1、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是王绩侄孙。六岁即能属文,构思无滞。其后官场沉浮。道出钟陵(南昌)时,值都督大宴滕王阁,勃对客挥毫,一气呵成滕王阁序。后渡海溺水而死,年仅十八岁。有《王子安集》。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山中》。

2.杨炯(650年-695年?),为高祖时右卫将军杨虔威孙。幼聪敏、博学,善属文。年十一举神童,授校书郎。他自己曾说“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曾作《盂兰盆赋》,有《盈川集》,今存诗三十三首。代表作《从军行》。

3.卢照邻(约生于太宗贞观九年即635年),字升之,范阳人。十岁从学于曹宪、王义方,调邓王府典签,后调新都尉,因染风疾(风痹症,一说即麻风)辞官。住太白山中,服丹中毒,手足残废。后居阳翟县茨山(今河南禹县北),自号幽忧子。终于不堪疾病折磨,自投颖水而死。原有集,后散佚,后人辑《幽忧子集》,存诗九十余首。代表作《长安古意》。

4.骆宾王(约生于638年),婺州义乌人。少善属文,七岁即能赋诗,相传《咏鹅》就是他七岁时所作。尝作《帝京篇》,当时以为绝唱。后参与徐敬业叛乱,战败不知所踪。代表作《在狱咏蝉》。

  初唐四杰诗歌特点

陆侃如、冯沅君在其《中国诗史》中总结了他们四人诗的特点有四:

1.七古的成立。

2.五律的成立。

3.音调的婉媚。

4.字句的秀丽。

  初唐四杰的成就

1.诗歌不再是应制、歌颂帝王之作,而是转向抒发诗人匡时济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和热情

2.诗歌内容的拓展和充实,走出宫廷,走向江山和塞漠。

3.在形式上继承齐梁诗体,同时又进行创新和完善。

盛唐诗歌

一般将唐代自开元至大历年间,称为盛唐。这一时期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而唐诗也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诗歌发展到盛唐时期,不仅出现了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还形成了两大诗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指的是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一群诗人,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而形成的诗派。

1.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九岁能属辞,与弟缙齐名。开元七年,赴京兆府试举解头。不久,以进士擢第。后迁中书舍人,终尚书右丞。其妻亡后,不再娶,孤居三十年。有《王右丞集》。王维除诗歌颇有造诣外,也擅长音乐和绘画。晚年尤好佛。故其诗中除了描写自然山水之美外,还启发人去领悟禅佛的奥秘。苏轼曾赞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也是王维山水诗的主要特色。代表作《山居秋暝》、《终南别业》、《鹿柴》等。

2.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他四十岁以前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方游京师。仕途困顿、波折不断,以隐士终老。他是唐代第一位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现有通行的《孟浩然集》,存诗两百六十三首。孟浩然的山水诗情景交融,诗意单纯明净,语言洗脱凡俗,沈德潜评价其诗“语淡而味终不薄”。《过故人庄》、《春晓》、《临洞庭湖赠张丞相》等是其佳作。

除王、孟外,储光羲、裴迪、丘为等亦是山水田园诗人。

  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是岑参和高适,其诗歌主要描写边塞及与之相关的材料。

1.岑参(715年-770年),南阳人。他早岁孤贫,能自砥砺,遍览史籍,尤工缀文。他于天宝三年登进士第,青壮年时曾三赴边疆。他的边塞诗的主要内容是:反映边疆地区的战争情景,以及对边旅生活和边塞风光的描写。其诗常赞颂战争的伟大,风格豪迈雄放。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

2.高适(700年?-765年),字达夫。高适少时不事生业,至以丐自给,也无人赏识。直到四十多岁,才开始关注诗歌和文章。在当时,与岑参一起并称“高岑”。 有《高常侍集》传世。其诗将个人的经历见闻、观察思考与自我的志向糅为一体,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其二。

边塞诗派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王之涣、李欣等,其中王昌龄的《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王之涣的《凉州词》、《登鹳雀楼》等亦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关于他的籍贯,至今尚无定论。从小就很聪明,十岁读《诗》、《书》,观百家。少时喜好剑术,曾有成为豪侠的梦想。四十岁以前,常遨游天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至天宝初年应诏供奉翰林,不得志,遂浮游四方。其诗不仅写自然之美,亦抒发其对人生的大恋与大恨。笔势大开大合,一泻千里,却又不失清新自然。李白是浪漫主义的代表诗人,对后世影响极大,被称为“诗仙”。名篇佳作不可胜数,如《将进酒》、《蜀道难》等。

  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他三十五岁之前读书与漫游,三十五到四十四岁时困居长安,后遭遇安史之乱,颠沛流离,最终在西南漂泊时死于病中。他的诗被称作“诗史”,表现了对于百姓所受苦难的深切同情与关爱。他的诗最主要的特点是沉郁顿挫。他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诗人,后人评价其“集六朝、盛唐诗歌之大成”,被称为“诗圣”。代表作“三吏”、“三别”。

中唐诗歌

中唐,一般指代宗元年至文宗二年太和年间。唐诗发展到中唐,流派众多,风格多样,是唐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潮。

  1.元结、顾况

元结(约719年-772年),字次之。少不羁,年十七始折节读书。其创作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在杜甫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乐府的创作理论,重视诗歌对现实的反映和规讽作用。如他在《箧中集序》提出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他的理论也成了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先声。代表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府》。

顾况(727年-815年?),字逋翁,号华阳真逸(一说华阳真隐),晚年自号悲翁。他的诗歌主张与元结相似,重视诗的讽喻作用。存诗不多,代表作《囝》。

  2.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指的是唐大历至贞元年间,以大历十才子以及刘长卿、韦应物为代表的诗人所形成的创作风格。

①大历十才子

据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载: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他们的诗歌大多为题赠送别之作,多抒发个人的种种感受。虽有自己的特色,但艺术和思想深度不高。他们中较好的作品是卢纶的《塞下曲》和司空曙的《江村即事》。

②刘长卿、韦应物

刘长卿(709年-780年?),字文房。他以诗驰名上元、天宝年间,尤善五言,权德舆曾称其为“五言长城”。其诗受到王维的影响,多写山水隐逸闲情和贬谪飘零之感慨。代表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韦应物(737年-792年),少时以三卫郎事明皇,晚年折节读书。他的创作深受陶渊明的影响,冲和平淡,气貌高占。韦应物长于五言诗,他的五言古体和刘长卿的五言近体诗是中唐诗中的二绝。代表作《滁州西涧》。

③李益

在大历诗坛,与大历十才子及刘、韦不同,李益因其边塞诗显得独树一帜。他曾居边塞十余年,故其诗多描写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表现对深受边戍之苦的战士的同情。代表作《夜上受降城闻笛》。

  3.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指的是以韩愈、孟郊为代表,崇尚奇崛怪异之美的一个诗歌流派。除韩、孟外,还有李贺、贾岛等诗人。

韩孟诗派的诗歌主张主要有三:一是“不平则鸣”,二是“笔补造化”,指的是诗歌创作既要有创造性思维,又要在选择物象时力避流俗;三是崇尚雄奇怪异之美,这是继承了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张。

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韩愈生三岁而孤,随兄贬官岭表,不久兄卒,由其嫂郑夫人抚育。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诗歌方面主张继承杜甫形式上的特点。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代表作《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六七岁时,即端序有法。曾隐居嵩山,两举进士,皆不第。其诗多“苦穷之句”。与韩愈并称“韩孟”,苏轼曾评价“郊寒岛瘦”,即指其诗“寒”的特点。代表作《游子吟》。

  4.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稍后于韩孟诗派崛起的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元白诗派提倡写实、通俗,又被称为新乐府派。除元、白外,较重要的诗人还有张籍、王建等。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有《白氏长庆集》,存诗两千八百余首。生有夙慧。家境清贫。壮年苦读,入仕后本想建功立业,却屡遭贬谪。白居易提出诗歌“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主张诗歌重写实,强调诗歌的讽喻作用。主要诗作有《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长恨歌》以及《琵琶行》。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是北魏昭成皇帝的后裔。与白居易同科及第,是终身诗友,两人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与白居易并称“元白”。元稹的乐府诗创作受到张籍、王建的影响,但新题乐府却直接缘于李绅的启迪。乐府多为讽喻之作。其代表作《遣悲怀三首》、《连昌宫词》等。

  5.刘禹锡、柳宗元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词科。早年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称“刘柳”,后与白居易为诗友,号“刘白”。白居易誉其为“诗豪”,有《刘宾客集》,一名《刘梦得集》,存诗八百余首。刘禹锡诗风雄直劲健。他开创了通过咏物来寄托讽喻的先例,其在流放巴楚期间所写的乐府尤其值得注意。代表作《竹枝词》九首、《堤上行》三首以及《游玄都观戏赠看花诸君子》和《再游玄都观》等。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入仕后接连被贬,他放浪山水间,以诗文自娱。有《柳河东集》,存诗一百六十余首。集中五言古体最多,大都写自然的美。代表作《江雪》、《渔翁》。

晚唐诗歌

从文宗开成元年至昭宗(哀帝)天佑四年(既公元836年-907年),唐朝诗歌进入晚唐时期。在这一时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再加上牛李党争不断,使得诗人的心态以及唐诗的风貌发生了改变。这一时期的诗歌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种风貌:

  1.政治讽喻诗——杜荀鹤、聂夷中

杜荀鹤(约846年-约907年),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其母是杜牧的“出妾”。杜荀鹤四十多岁成进士,后来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他虽是杜牧之子,但诗风却有别于杜牧。他的诗明白平易,不受声律的束缚。他主张“诗旨未能忘救物”,故多在诗中抒发对社会的黑暗讥讽以及对百姓苦痛的同情。是唐末重要的现实主义诗人,有《唐风集》。主要作品有《山中寡妇》、《春宫怨》等。

聂夷中(837年-?),字坦之。咸通十二年登第,官华阴尉。其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鲜明。其诗多反映民生疾苦与社会黑暗。代表作《公子家》以及《咏田家》。

  2.隐士情怀与淡泊诗风——陆龟蒙、皮日休、司空图

陆龟蒙,生年不详,卒年约在883年附近。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曾任湖州刺史幕僚,后隐居松江甫里。存诗六百余首,大多为闲散之作。作品有《白莲》、《和袭美春夕酒醒》等。

皮日休(834年?-883年?),字袭美。唐懿宗咸通八年登进士,为著作郎,迁太常博士。他最欣赏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受到白居易的影响很深。因其身处唐末,故而对社会现实感触很深。与陆龟蒙齐名,并称“皮陆”。代表作《正乐府》十首和《三羞诗》。

司空图(837年-908年),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他饱经唐末战乱,其避世情怀中带着浓重的悲凉,故而诗境凄冷。其成就主要在其诗论,他主张“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所著《二十四诗品》是不朽之作。

  3.爱情题材与艳丽诗风——温庭筠、韩偓

温庭筠(约812年-约866年),本名岐,艺名庭筠,字飞卿。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取进士皆不第,行为放浪不羁。与李商隐并称“温李”。 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其诗辞藻华丽,华美浓艳,内容多为闺阁、宴游。代表作《春愁曲》。

韩偓(约842年-约923年),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889年,韩偓中进士,后任左拾遗、翰林学士等职。韩偓以写绮艳的香奁诗著名。他存诗三百三十余首,有《香奁集》。

  4.乱离之感——郑谷、韦庄

郑谷(约851年-约910年),字守愚。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早年屡试不第,年近六十方及第。其诗多以伤时、怀古为主题,清丽哀婉。有《浣花词》,长诗《秦妇吟》著称当时。

  5.小李杜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他出身于官僚家庭,是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二十六岁时,擢进士第,举贤良方正。因其晚年居安南樊川别墅,故被后世称为“杜樊川”。有《杜樊川集》。杜牧以七言绝句著称,诗多咏史怀古之作,风格俊爽明朗。其虽被称为“小杜”,但风格更近李白。名篇有《赤壁》、《泊秦淮》、《登乐游原》等。

李商隐(约813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因其卷入牛李党争,备受排挤,一生郁郁不得志。与温庭筠并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虽被称为“小李”,风格却更近于杜甫。李商隐现存诗六百首,有《玉溪生诗集》。他既有咏史咏怀之作,亦有咏物诗与爱情诗。尤其是其所作无题诗,是其最为杰出的作品。李商隐以其善感的内心和细腻的感情,表现出了朦胧美的境界。代表作《锦瑟》、《无题》(相见时难)、《无题二首》其一(昨夜星辰)等。

晚唐五代词

唐亡以后,出现了近半个世纪的纷扰时期,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个政权更替,而中原地区以外,先后出现了吴、南唐、闽、前蜀、后蜀、南汉、吴越、楚、荆南这十个割据政权。而这也就是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

而诗歌在迎来了唐诗的辉煌之后,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词。

  词的起源

  1.词的来源

一般认为词起源于民间。魏晋南北朝以来,外族音乐逐渐传入中国,而唐代时人多以律绝为乐章,律绝与这些外族音乐难以配合,故民间诗人创作出了句子长短不一的新歌辞。唐代将当时流行的杂曲歌辞称为“曲子词”,后简称词。词又叫诗余、乐章、长短句等。

  2.敦煌曲子词

清光绪年间,在敦煌石室内发现了大量的无名氏民间词。这些词的词句与内容大都是通俗的,且词的内容非常广泛,富有生活气息。这不仅是现存唐代最早的民间词,同时也为词产生于民间做出了证明。

  3.中唐文人词

中唐时期,已经出现了尝试词这一新体裁的文人,如张松龄、张志和、韦应物、刘禹锡、白居易等。虽然这些文人的现存词作不是很多,但已有比较优秀的作品。张志和的《渔夫》(西塞山前白鹭飞),白居易的《忆江南》三首,刘禹锡的《忆江南》(春去也)皆是佳作。

  花间词人

  1.花间词人

五代后蜀赵崇祚编定《花间集》,收录了晚唐五代时温庭筠、韦庄、皇甫松等十八位词人的作品。这十八位词人的作品大多写闺阁生活,词风轻盈婉约。而温庭筠、韦庄、皇甫松等人也因此被后世称为花间词人。《花间集》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集。在花间词人中,主要以晚唐的温庭筠和前蜀的韦庄为代表。

  2.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年-866年),字飞卿。时与李商隐并称为“温李”。又因其才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八叉手而成,时人称其“温八叉”。他数次举进士,皆不第。又行为防浪,无检幅。温庭筠词有《握兰》、《金荃》两集,但均已散佚。后人辑有《花间集》、《金奁集》。其词艳丽,喜用华丽的辞藻,内容多写闺阁生活。主要作品有《更漏子》、《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等。他是第一个大力写词的人,被尊为“花间派”的鼻祖。

  3.韦庄

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是唐相韦见素的后裔。三十来岁遇黄巢起义,被困长安。后曾南游近十载。想要建立功业,早年却屡试不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近六十方考取进士。词现存五十几首,其词清俊。与温庭筠并称“温李”。杰作《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南唐诗人

  1.冯延巳

冯延巳(903年-960年),一名延嗣,字正中。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冯延巳的词,在宋初就大多亡佚。陈世修曾辑录其词,名为《阳春集》。冯词既有缠绵、柔婉的一面,又有深挚、决绝的一面。代表作《采桑子》、《清平乐》以及《蝶恋花》。王国维评价其“开北宋一代风气”,其对后来的晏殊、欧阳修等影响极大。

  2.李璟

李璟(916年-961年),字伯玉。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第二位皇帝。李璟刚刚即位时,南唐是当时诸国中最强大的。但是因其亲信陈觉、魏岑等小人,并多次对外用兵。使得南唐衰微,一蹶不振。其虽在政治上昏庸,但在文学上却有其才。他的词,感情真挚,词风委婉惆怅。《摊破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是其佳作。

  3.李煜

李煜(937年-978年),初名从嘉,字重光。是李璟第六子,李璟卒后即位,是南唐的最后一位国君。李煜书法、绘画、  音律皆善。他虽然是国君,但并没有治理国家的心思和才干。但其在文学上又有很高的天赋和造诣。比起君王,李煜也许更适合做一个翰林学士。他前期的词,主要写宫廷生活和男女恋情,情感真挚,风格华艳。代表作《木兰花》、《喜迁莺》等。后期词写亡国后的思念故国之情以及对往昔的追忆,词风哀怨凄绝。代表作《虞美人》、《浪淘沙》。

北宋词

经历过唐诗的辉煌,诗的光芒有所黯淡,宋代文人另辟蹊径,开启了好议论、重理趣的诗风。而词在经历晚唐五代词人的铺垫后,开始迎来它的顶峰,而宋词也和唐诗、元曲一样,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1.宋初词风的因革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仁宗时位至宰相,提拔后进,汲引贤士,号称贤相,欧阳修曾说“一时名士,多出其门。”有《珠玉集》一卷,存词一百四十余首。其词风格与冯延巳接近,一味崇尚婉约、题材较狭窄,内容多为吟风弄月、伤春怨别。代表作《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蝶恋花》。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他是宋代古文大家,在当时被称为文坛盟主。词集有《六一词》和《醉翁琴趣外篇》。欧阳修在词的创作上有两大革新:一是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用词来抒发自我的人生感受,二是改变词的审美趣味,将词朝通俗化方向发展。欧词多写男女之情,但也有不少写景抒怀、感慨人生之作,感情深挚、富于情味。代表作《踏莎行》(平芜尽处是春山)、《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2.开拓词境的尝试

张先(990年-1078年),字子野,绰号“张三影”,事迹多不可考。有《张子野词》二卷。他对词的改革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用词来赠别酬唱,二是率先使用题序。他的词主要写“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词存者数量很少,但其词率先以唐人边塞诗入词。范仲淹的词气魄较大,常用词来抒发悲壮情怀。代表作《渔家傲•秋思》。

  3.柳永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他年少时混迹于歌楼妓馆,落榜后浪迹天涯,几经波折方及第。后官至屯田员外郎,故称其为柳屯田。有《乐章集》,存词两百多首。柳永曾对词进行“三创”,使词得到新变。其词传播甚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代表作《望海潮》、《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等。

  4.苏轼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经历过多次贬谪。东坡的诗、文、赋成就皆极高,书法、绘画也是宋代名家。其文称“欧苏”,诗称“苏黄”,词称“苏辛”。苏轼是使诗风变唐为宋的代表,存诗两千七百余首。而在词方面,他现存词有三百六十余首。他提高词品、扩大词境,“以诗为词”,开创豪迈词风,使词从花间范式走向东坡范式。主要词作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5.北宋中后期词坛

晏几道(1038年?-1110年?),字叔原,号小山。是晏殊的幼子,但生活却比较潦倒。有《小山词》。其词多写与歌女们的恋情,语淡而情深,词风深婉沉着。代表作《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秦观(1049年-1100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他胸怀壮志,渴望驰骋沙场,但仕途坎坷,又因党争而屡遭流放。有《淮海集》,存词七十余首。其词被视为是“伤心人的伤心词”,既写男女恋情,又有伤春伤别之作。其词情韵兼胜,被视为婉约正宗。在北宋词坛上,秦观也被认为是“当行词手”。代表作《鹊桥仙》(纤云弄巧)、《踏莎行》(雾失楼台)。

贺铸(1052年-1125年),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贺铸出身贵族,但慷慨任侠,故官运不怎么亨通。有《东山词》、《贺方回词》二卷,《东山词补》一卷。他以健笔写柔情,语言深婉密丽。佳作有《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周邦彦(1056年-1121年),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他才学富赡,精通音律,是格律词(雅词)的代表作家。有《清真集》,存词近一百九十首。其咏物词将身世飘零之感、仕途沦落之悲、情场失意之苦与所咏之物融为一体。周邦彦词的特色是以赋为词,集词艺之大成。被王国维尊为词中老杜。代表作《兰陵王•柳》、《六丑•蔷薇谢后作》。

  6.南渡前后词坛

“靖康之乱”,北宋灭亡后,政权由北方转到南方,而南宋政权从此偏安一隅。

南渡词人,指的是就是北宋灭亡后,由北宋逃到南宋的词人。他们经历了国破家亡,又漂泊南方,故而词中颇多家国之感和身世之悲。包括李清照、朱敦儒、陈与义、岳飞等人。

李清照(1084年-1155年),号易安居士。其父李格非藏书甚丰,故李清照从小就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成长。靖康之乱前,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后遭动乱,其丈夫去世,颠沛流离,孤苦无依。而其词也以靖康之乱为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前期词明快幽怨,后期词沉痛哀婉。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均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代表作《一剪梅》(红藕香残)、《如梦令》二首以及《声声慢》(寻寻觅觅)。

南宋词

词发展到南宋,出现了两群词人,一群是以辛弃疾为代表的辛派词人,一群是以姜夔为代表的辛派词人,而南宋也是宋词由极盛而渐趋衰落的时期。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1.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一直主张抗金,曾进《美芹十论》和《九议》。他不仅具有政治干才,同时也是一位大词人。其词沉雄豪迈,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与苏轼并称“苏辛”,皆为豪放词的主要代表。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代表作有《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

  2.辛派词人

①刘过(1154年-1206年),字改之,号龙洲道人。曾四次应举,皆不中,后放浪江湖间,布衣终老。有《龙洲词》。其词风与辛弃疾相似,慷概悲壮,但偏于粗犷。代表作《沁园春》(斗酒彘肩)。

②陈亮(1143年-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才气超迈,尤喜谈兵。有《龙川词》,约存词三十余首。其词磊落豪迈,多抒发英雄气概与爱国之情。代表作《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

③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少时一心一意主张恢复中原,但至死也未能实现。其诗词成就很高,他与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其诗不仅写爱国情怀,还写日常生活与自然之美。陆游诗的代表作是《书愤》、《临安春雨初霁》。而其词多抒写爱国情怀以及壮志未酬的幽愤。词的代表作《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卜算子•咏梅》。

  姜夔和姜派词人

  1.姜夔

姜夔(1155年?-1221年?),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其不仅擅长写词,文、书法亦佳。姜夔一生困踬场屋,然襟期洒落,气貌弱不胜衣。其词承继周邦彦,仍写恋情与咏物,但其在婉约词表现艺术上颇有创新。其词清空骚雅,被称为“雅词”。有《白石道人歌曲》。代表作《暗香•旧时月色》、《疏影•苔枝缀玉》、《扬州慢•淮左名都》。

  2.姜派词人

①史达祖(1163年-1220年?),字邦卿,号梅溪。一生没有中第,因为韩侂胄亲信而受牵连,死于贫困中。其词婉秀,以咏物为长。有《梅溪词》。

②吴文英(1205年?-1270年?),字君特,号梦窗。事迹多不可考。有《梦窗词集》,存词三百余首。其词质实、密丽。其  脍炙人口的作品有《风入松》、《唐多令》。

元曲

在元代兴起的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代表了元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元曲包括杂剧与散曲两部分。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学;而散曲则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包括小令和套数。因所述是诗歌发展史,故具体来介绍元散曲。

元代的散曲作者根据风格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马致远为代表,他们的散曲风格豪放;另一类以张可久为代表,他们的散曲风格清丽。(这一分法参见陆侃如、冯沅君所著《中国诗史》)。

  马致远及其他

1.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0年-1321年以后),字千里,号东篱。青年时仕途坎坷,中年进进士,晚年隐居田园。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汉宫秋》是其代表作。马致远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数十七首。其散曲中既有对于现实的愤懑不平,又有陶情山水的放逸潇洒。其散曲于豪放外兼有清逸,是元散曲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天净沙•秋思》是其代表作。

2.张养浩

张养浩(1270年-1329年),字希孟,号云庄。张养浩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他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约存散曲一百五十多首。张丛林曾说其:“在大部分散曲中表现的勤政爱民兼善天下的人道精神,全身远害寄傲林泉的避世思想……”代表作《山坡羊•潼关怀古》。

3.贯云石

贯云石(1286年-1324年),字浮岑,号酸斋。初因父荫袭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后称疾辞官,隐于杭州一带,改名“易服”,在钱塘卖药为生,自号“芦花道人”。今人任讷将他的散曲与自号“甜斋”的徐再思的散曲合为一编,世称《酸甜乐府》。他的散曲现存小令八十余首,套数九首。代表作《正宫•塞鸿秋》、《双调•清江引》等。

  张可久及其他

1.张可久

张可久(1270年?-1350年?),字小山(一说字伯远)。喜游览山水,其散曲中多隐居和游荡江湖的生活。他与乔吉并称“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其存小令八百余首,套数九首,是元代传世散曲最多的作家。其散曲骚雅蕴藉,是元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代表作《金字经•乐闲》、《梧叶儿•湖山夜景》等。

2.白朴

白朴(1226年-1306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幼年曾饱经丧乱,后多次南游,寄情山水间。其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梧桐雨》一剧是其代表作。白朴散曲有小令三十余首,套数四首。其散曲俊爽、秀美。主要作品有《弹》、《沉醉东风•渔夫》等。

3.乔吉

乔吉(1280年?-1345年?),字梦符,号笙鹤翁,又号惺惺道人。钟嗣成在《录鬼簿》中说他“美姿容,善词章,以威严自饬,人敬畏之”。其散曲有近人多辑《梦符散曲》,存小令两百余首,套数十一首。与张可久并称,代表作《朝天子》。

明清诗词

到明清时期,虽然以诗文为代表的传统文学逐渐让位于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通俗文学,但是诗词的数量以及涌现出的流派依旧很多。因明清时期时间跨越较长,故以大致的分期为界来简述明清时的诗词。

  明前期

  吴中四杰

指的是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他们都经历过元末的社会动乱,故诗中都有反映战争之作,且基调凄凉。四人中高启成就最高。

  台阁体

明永乐之后,占据文坛主导地位的是“台阁体”。台阁体是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新的文学风格。内容多为题赠、酬应,歌功颂德之作。

  明中期

  前七子

前七子指的是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七人,其中以李梦阳为核心。他们以诗酒相应和,共同研讨艺文,提倡复古,希望改变当时的文学现状。

  后七子

后七子是明嘉靖后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继承前七子的复古主张的七位文人。除李攀龙、王世贞外,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他们比前七子更为重视格调、法度,但流于形式主义。

  明晚期

  公安派

公安派是晚明出现的,以“性灵说”为主要主张的一个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又以袁宏道影响最大。“性灵说”要求作者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真实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反对粉饰或者束缚。

  竟陵派

是继公安派之后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一个流派。他们也主张创作应抒发作者真实的情感,看重向古人学习他们的精神,追求怪字险韵。

  清初

  遗民诗人

指的是明清易代之际,用诗来抒发爱国之情,具有反抗精神的一群诗人。他们的诗“或悲思故国,或讴歌贞烈,或谴责清兵,或表白气节……体验深切,感情真挚”(见于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清诗的发展做好了铺垫。主要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人为代表。

  虞山诗派

指的是以常熟虞山命名的以钱谦益为首的一个重要流派。虞山诗派积极主张诗歌革新,取诸家之长而自成风格。后来在冯班的带领下,使虞山诗派“诗坛旗鼓,遂凌中原而雄一代。”

  梅村体

指的是吴伟业在继承元、白诗歌的基础上,形成的自成一体的七言歌行体叙事诗。梅村体以明清易代的史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感慨朝代兴亡,抒发身世之感。《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

  阳羡词派

阳羡词派学习苏轼、辛弃疾,以豪情抒悲愤。陈维崧是其创始人,除他外,阳羡词人还有曹贞吉、万树、蒋景祁等,他们互相唱和,为清词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浙西词派

浙西词派的创始人是朱彝尊,因其主要词人皆来自浙西,故得名浙西词派。朱彝尊与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龚翔麟并称“浙西六家”。浙西词派崇尚姜夔、张炎,标榜醇雅、清空,以婉约为正宗。但其忽视词的内容,往往显得破碎、晦涩。

  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号楞伽山人。父亲是康熙一代权臣纳兰明珠。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康熙时进士,官至一等侍卫,深受宠信。他的词“缀景荒凉,设色冷淡,个人命运的‘幽怨’和回顾历史引发的惆怅,同悼亡的心灵创伤融为一体,酿成哀郁凄婉的情调”(见于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代表作《长相思》、《蝶恋花》等。

  神韵说

神韵说是王世禛提出的诗歌理论,神韵即风神韵味,王世禛极欣赏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的“冲淡”、“自然”、“清奇”以及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兴会”、“神到”之说。故其神韵说提倡“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要求诗歌有幽静淡远的境界和含蓄隽永的语言。

  清中叶

  格调说

格调说是沈德潜提出的关于诗歌创作的观点。格调说要求诗人写诗须讲究格律声调,要写得含蓄、蕴藉,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格调说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做服务。

  肌理说

肌理说是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他在《志言集序》中说:“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他要求以学问材料(肌理)为根底,并将它与思想意义(义理)、组织结构(文理)统一起来。

  性灵说

性灵说是袁枚在晚明公安派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诗歌主张。提倡“提笔先须问性情”,尊重人的自然本性,要求“不失赤子之心”,追求“真”。

  常州词派

由张惠言所开创,至周济时发扬光大,蔚为宗派。常州词派尊词体,向周邦彦、吴文英学习,注重词的比兴寄托,强调意内言外。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