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初期,商鞅在秦都的南门立了一块木头并宣称:“谁能把这块木头扛到北门,赏赐十金(后加到五十金)”。结果有个人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真的就赏给这个人五十金。从此秦国人都知道商鞅是言出必行的,新法凭此得到快速推行。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城门立木”,基本上只要上过学的人都知道这个典故。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城门立木”并不是商鞅的原创,而是他“山寨”前辈的。那么战国时期最早的“城门立木”到底是谁干的呢?
秦国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成功的变法,但并不是唯一、也不是最早的变法。其实战国七雄都先后进行了不同程度与不同领域的变法,在秦国的商鞅变法之前,时间最早也最成功的变法是魏国变法,魏国也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霸主强国。
正因为魏国的变法最早又相对成功,所以魏国也就成为战国初期的法家中心。很多法家后来常用的理论方法都是在魏国最早成型的,法家的很多代表人物也都出现在魏国,其中就包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吴起。
周威烈王十七年(前409年),吴起率魏军攻占了秦国的河西之地。魏国在河西之地设立西河郡,吴起出任西河郡守。失去河西之地意味着失去了黄河,对于秦国来说损失重大,绝不会善罢甘休。因此吴起一上任加强针对秦国的军事防御。
有一次,吴起在巡视时发现秦国的一座岗亭太靠近边境了,有很大的军事隐患,想把它拔掉。但这座岗亭确实太小了,调动正规军打有些小题大做。而当地百姓觉得这座岗亭没什么威胁,也很难动员百姓去打,于是吴起决定使个奇招。
吴起先在北门放了根车辕,然后下令谁把这根车辕搬到南门就赏赐上等田宅。百姓一开始都没人去搬,直到有个人把车辕搬到南门,吴起当即兑现承诺。后来吴起又下令谁把一石赤菽从东门搬到西门,赏赐跟之前搬车辕一样的上等田宅。
这次百姓们抢着去搬赤菽,而做到的人也得到了吴起承诺的赏赐。见到情况差不多了,吴起正式下令:明天我要去打那个岗亭,谁第一个攻进岗亭,就让他当大夫并赏赐上等田宅。结果百姓奋勇争先,只用一天就把秦国的岗亭给攻占了。
商鞅早年长期在魏国学习和生活,对于魏国的法家前辈们是有所了解的,很可能听说过吴起在河西的事迹,“城门立木”应该受到了吴起事迹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