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
陈寿是三国时期蜀国人。不过他无缘见到蜀地当时最有名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在他出生的第二年诸葛亮就星落五丈原了。
在青少年时代,陈寿做了两件有意义的事。
一是好好学习,拜同郡人谯周为师,学习《尚书》《史记》、《汉书》。
二是当官,给大将军姜维做过御用笔杆子。因为文书做得好,陈寿就被提拔给皇帝去做秘书。
本来人生应该就此一片光明,可是他却得罪了一个人,从此远离了官场。这个人叫黄皓,就是那个敌人已经兵临城下,他还请巫师给皇帝陛下跳大神的宦官。因为不肯像其他人一样屈服贿赂黄皓,陈寿远离了政治中心。
给他的人生带来转机的是一股外部力量。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统一了全国,立年号为太康。此后十年,全国出现了短暂的繁荣,史称“太康之治”。当时已经48岁的陈寿就是历经这繁荣的10年,终于完成了《三国志》。
全书共65卷,36.7万字,陈寿这种治史的精神、毅力,以及为时代、为国家记事的责任感是分外动人的。我们今天能够了解三国这个精彩的时代,能够读到《三国演义》这本书,首先要感谢陈寿。
《三国志》是一本私撰历史,不是国家委派的。这首先意味着风险高:如何写当今的皇上,以及他的爷爷曹操?是谄媚圣上,还是秉笔直书?这可是对人格和勇气的巨大考验。风险二,如果写的不好,官方不认可,就只好成为永远的私家书,留给自己的子孙了。好在陈寿有自信,也有才华。因此在他去世后,皇帝派人到他家把这本史书抄录了下来。其次,私人撰史还意味着成本高。当时世上已有《魏书》《魏略》《吴书》可供参考,蜀国因为不设史官,资料缺乏。想必陈寿一定如司马迁一般,四处游历,采集传闻,这对于金钱和精力来讲都是巨大的投入。国家没有拨专门的项目基金,陈寿的工作又因为种种原因时断时续,资金从何处来?我们不得而知,只能推之“艰难”二字。再者,没有国家给予的专权加身,著史所需要查阅的大量资料、档案,访问的若干人员,岂非都需要靠陈寿自己的私人关系,个人魅力,体力智商?好在刘禅走了之后,陈寿被杜预推荐为治书侍御史,这份工作正是管理图籍文书,于他撰史,大有便利。看来我们在感谢陈寿之前,先要感谢杜预。由此,我们看到知识分子之间出于国家利益而进行的彼此扶持。
再来说说陈寿所著的这本史书《三国志》。志,是记载的意思;“三国志”的意思就是记载三国的故事。这本书是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完整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属断代史。
那么什么是纪传体呢?这是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这种方式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连日本的《大日本史》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在这里老师要特别说明一点:因为晋是承魏而来,所以《三国志》尊曹魏为正统。在《魏书》中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记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孙权则称《吴主传》。什么又是断代史呢?顾名思义,它和通史的区别就是以某一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这部史书在我国享有崇高地位,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但是这部书有一个缺点就是文字简略。比如写著名的“三顾茅庐”,就五个字“凡三往乃见”。因此后来就有一个人奉了皇帝的命令为这本书做注,使三国时期的史料得以更丰富的保留。《三国演义》中很多生动的情节就是来自于他的补充。他就是裴松之。
裴松之
裴松之,半生属晋朝,半生属南朝宋。出身士族大家庭,是一位典型的官二代和富二代。虽然如此,他的身上却没有丝毫的骄傲和娇气,从小就勤奋好学。
8岁时,相当于同学们小学一二年级就已经熟读了《论语》、《诗经》等书。他很年轻的时候就被后来的宋开国皇帝刘裕赏识,一路平步青云。给未来的皇子做过老师,在地方担任过父母官,还做校长主持中央大学国子监的工作。
当然,他做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就是注释《三国志》。为此,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多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原文,以备参考。以至于裴松之注的文字数超过原文三倍!如此治学精神,令今天的我们汗颜。很多三国时期的精彩故事都是裴松之搜罗来的,可以说裴老先生的注一出,半本《三国演义》已经完成了。
另外半本《三国演义》是谁完成的呢?当然是踩在巨人肩膀上的罗贯中。
毛宗岗、杨慎
不是指责,可以简单地理解为鉴赏和评价。
文学批评家做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批注。这就和今天同学们读书写夹评一样。比如毛宗岗在第四十五回说:
文有正衬与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的乖巧,是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为加倍乖巧,是正衬也。
“乖巧”一词是古今异义,同学们在这个语境中可以简单地理解成有计谋即可。除了写阅读感受,毛宗岗还大胆修改了这部作品:增删内容,整顿回目,修正文辞,甚至改换诗文。我们现在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就是毛宗岗修订的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正是此版本的《三国演义》。
很可惜的是,对于毛宗岗其人其事我们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他生于明崇祯五年,是个贫寒卑微的读书人。但是他所评定的《三国演义》,我们今天仍在广泛阅读;他在专文中阐释的小说创作技法,又使后世小说家广为受益。
他还对《三国演义》做过一个重大的改变,那就是把《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放在了全书的卷首。
这首词的作者大有来头。杨慎,状元及第,明代第一大才子。本来人生平步青云,后来因为给皇帝提意见当堂受了廷杖,谪戍云南,终老于此。正是这样的非凡才华和人生际遇使他写出了《临江仙》这首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上阙起首两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时间的长河不停向前奔腾,最终留在历史上的是众位英雄人物。刚刚评述了他们的不朽,紧接着却大破前言,云“是非成败转头空”。那什么永在呢?青山,以及每日如约而至的夕阳。下阙人物出场,“渔樵”在古代是隐者的象征,“惯看秋月春风”照应了这种生活,“白发”一词则点明他们的饱经风霜。“一壶浊酒喜相逢”是谁和谁相逢?渔樵之间吗?有没有可能是词人杨慎和渔樵的相逢?有没有可能是杨慎假想自己历尽繁华之后归隐,又遇到了昔日的朋友?无论相遇的情景如何,“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都表明了作者对于世事变迁的洒脱态度。寥寥62个字,折射出了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叩问和不懈追求。
《三国演义》是一部讲述精彩故事的书,描述的是一群乱世中积极进取的英雄,将这样一首词放在开篇,举重若轻,既是对“浪花淘尽英雄”的赞美,又是对“是非成败”的开解。此词一加,《三国演义》即不再是记录战争权谋的娱人耳目之书,而是有了更高远的历史寄寓和人生哲思。这样的厚度,既是罗贯中给予的,又是杨慎通过自己的人生体验为这部小说进行的加冠。
西晋史学家陈寿,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明朝文学家杨慎,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正是这一代代知识分子传承着我们民族的文化、文明,以及精神气象,性格品质。希望同学们在读《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小说的时候要始终对他们心怀感念,要始终读文字而想见文字背后的人。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罗贯中为什么写《三国演义》_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
陈寿 陈寿是三国时期蜀国人。不过他无缘见到蜀地当时最有名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在他出生的第二年诸葛亮就星落五丈原了。 在青少年时代,陈寿做了两件有意义的事。 一是好好学习,
-
人们常用诸葛亮的名句有哪些_刘备说过的名人名言
导读:大家好,我是图说君,作为一个三国爱好者,对三国的历史有着深厚的热爱,我将为大家详细讲述三国历史的人物和事件,争取让所有喜欢三国的朋友,更多的了解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
虎啸龙吟电视剧百度百科_电视剧司马懿之虎啸龙吟演员
近期,"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持续热播,将三国题材的影视剧再一次炒热,不少网友在为"大军师司马懿之虎啸龙吟"精良的制作与扣人心弦的剧情折服的同时,也对三国那段历史产生了浓厚
-
名人评论三国演义的名言_关于《三国演义》的名人名句
张角: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徐庶:天地反覆兮,火欲殂;大厦将崩兮,一木难扶。山谷有贤兮,欲投明主;明主求贤兮,却
-
三国志14对比13_三国志11和13
随着《三国志14》试玩版的推出,很多玩家都参与到了这次的测试中。小编也利用午休时间简单玩了一下,这里简单结合自己的感受,给大家做一个简短的评测。 首先提醒大家的是,这一代试
-
蜀国被灭了后刘禅怎么办_邓艾为何2000人灭蜀
距今一千多年的东汉末年,公元263年的11月,蜀汉后主刘禅像曹魏投降,宣告了蜀汉的灭亡。促成这一事的,是曹魏名将邓艾——他率领精兵,在攻克绵竹等地之后,从阴平小道出现在蜀汉本土
-
三国陶谦是谁_三国演义最后谁统一了
《三国演义细节解密》系列正在, 每周一晚 ,大锤都会为您揭秘三国,本期第七十四回! 最近这几期三国演义细节解密,大锤一直跟列位读者听友,在聊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重要戏份
-
曹孟德会合三将有谁_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军 曹孟德会合三将 却说袁术在淮南,地广粮多,又有孙策所质玉玺,遂思僭称帝号;大会群下议曰:“昔汉高祖不过泗上一亭长,而有天下;今历年四百
-
三国演义重大事件_三国演义重大历史事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以描写人物和斗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整篇小说,大概分为了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
-
三国演义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写的吗_三国志陈寿评价诸葛亮
陈寿著《三国志》一书,受到大臣张华的称赞,《三国志》在当时是私人撰述,陈寿死后,尚书郎范上表说:“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朋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