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匿玉玺孙坚背约图》,赵成伟作品
这首《临江仙》,由于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又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词,因此被广为传唱,真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但好多人并不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杨慎,也是历尽沧桑,阅尽悲欢,唱出了一曲令人扼腕的人生悲歌。
1
官场折戟,一生坎坷
杨慎是四川新都人,祖籍庐陵,其父是明朝重臣杨廷和。1511年,24岁的他中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开始了他短暂又坎坷的政治生涯。按理说,中了状元,起点显然比别人高许多,再加上朝堂之中还有父亲罩着,仕途自然一片光明。但杨慎天生为人正直,不畏权势,就是这一点,断送了他的大好前途。
1521年,明武宗死后无子,明世宗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登上了皇帝宝座,年号嘉靖,后世称嘉靖帝。明世宗即位不久,就诏令群臣议定他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考”,并按皇帝的尊号和祀礼对待。皇帝追封自己的父亲,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但皇帝的这件家事,却遭到了包括时任经筵讲官杨慎在内的许多大臣的坚决反对,大臣们援引列朝列代的事例,认为明世宗的做法不合礼制,导致了嘉靖三年(1524)发生了轰动明廷的“大礼议”事件。而在这场政治事件中,杨慎扮演了组织者的角色,说通俗点,就是怂恿和带领众大臣直接与皇帝对着干。
▲杨慎,明代著名文学家,明代三才子之首
史载,杨慎“谐学士丰熙等疏谏。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顺门力谏”,世宗大怒,“命执首八人下诏狱”。皇帝的这一警告性措施,不仅没有让杨慎等人退缩,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杨慎约集同年进士王元正等二百多人,在金水桥、左顺门一带列宫大哭,“帝益怒,悉下诏狱,廷杖之”,杨慎亦被廷杖一次。
前面两次的严厉警告,并没有让倔强的杨慎回心转意。十日后,杨慎又聚众当廷痛哭,自言“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俗话说得好, 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杨慎的执迷不悟,彻底惹恼了明世宗,盛怒之下,杨慎再次遭到廷杖,并谪戍云南永昌卫(今云南保山县),实际上就是流放到云南充军。
从此,杨慎的政治生涯宣告结束,开始了长达三十多年的流放生活。那一年,杨慎37岁,正值壮年。
春秋寒暑,花开花落,杨慎在边地苦苦煎熬了三十五年。对于一个人来说,三十五年几乎就是一半的人生,对杨慎来说,这是极其漫长的三十五年,令人叹惋的三十五年。明世宗在位期间,曾经前后六次大赦天下,但唯独对杨慎绝不放过,可见明世宗对杨慎的恨有多深。由于始终得不到明世宗的赦免,杨慎灰心失望,一边“纵酒自放”,一边潜心著述,个中滋味,只有自知。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七月六日,杨慎含恨死在云南的一座古庙中,终年72岁。
2
爱情长歌,生死不渝
▲黄娥,明代女文学家,杨慎之妻,世称黄安人、黄夫人
仕途的打击让杨慎的人生蒙上一层悲壮的色彩,而他的爱情故事同样令人叹惋。
1519年,32岁的杨慎与21岁的“蜀中才女”黄娥喜结连理。才女配才子,堪称一代佳话。婚后,夫妻相敬如宾,爱情生活幸福而又浪漫。但仅过了5年,杨慎便因“大礼议”事件得罪明世宗,先遭廷杖,后谪戍云南。
黄娥听到消息,如晴天霹雳。北京到云南,相隔万水千山,震惊之余,想到丈夫杖伤未愈,毅然决定亲自护送丈夫去云南。这个从小生长在书香门第、富贵人家的女子,第一次展示出了她的坚强。
从通县潞河上船,沿运河进入长江,然后溯江而上……一路颠簸,一路飘零,黄娥毫无怨言,对丈夫关怀备至。在黄娥的精心护理下,杨慎的杖伤逐渐好转。
十二月,船行至江陵驿站,杨慎看到妻子风尘满面,疲惫不堪,再也不忍心让她向前护送了,力劝妻子回四川新都老家。黄娥不敢执拗,又不胜悲凄,一连写下四首《罗江怨·阁情》诗,就此泪别丈夫。其中有几句写道:“长亭十里,阳关三叠。相思相见何年月?泪流襟上血,愁穿心上结”,句句泣血,字字流泪。
▲明世宗朱厚熜,廷杖杨慎,后将其谪戍云南
夫妻天各一方,相聚无期。回到四川新都后,黄娥一边默默地挑起家庭重担,尽心持家,尽力给身心遭受迫害、远谪云南的杨慎带去一丝慰籍,一边默默期盼着丈夫回家。
两年后,夫妻二人终于盼来了一次团聚。1526年6月,杨慎因父亲病重,获准回四川探望。夫妻久别重逢,喜极而泣。7月,杨慎假期已满,黄娥提上一个简单的包裹,毅然随丈夫一同前去云南戍地。身处边远荒凉之地,黄娥与杨慎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一起度过了两年多的流放生活。
1529年,杨慎父亲病故,黄娥与丈夫自云南返回四川奔丧。丧事完毕后,夫妻再次分别,杨慎独返云南,黄娥留居四川。黄娥没有想到,此后三十年,夫妻二人更是离多聚少,留给黄娥的是漫长的等待与深深的思念。那一年,黄娥31岁。
万里关山,隔不断黄娥对杨慎的牵挂;三十年别离,冲不淡黄娥对丈夫的真爱。无数个孤独的日日夜夜,黄娥写下一曲曲催人泪下的词曲,寄给千里之外的丈夫,来表达对丈夫的无尽思念。“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泪珠纷纷滴砚池,断肠忍写断肠诗”、“寄书难,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字字都是思念,句句都是真爱,读来让人唏嘘不已。就这样,一封封滴满血泪的信笺从四川寄往云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杨慎簪花图
1559年,杨慎去世的噩耗传来,62岁的黄娥强忍悲恸,决定徒步赴云南奔丧,亲自去接丈夫回家。丈夫从被谪戍到去世,整整35年时间,只回家9次,但这一次,终于可以永远的回家了。
黄娥一路悲泣,一路踉踉跄跄前行。走到泸州,黄娥遇到了已被运回的丈夫灵柩。黄娥抚摸棺木,泪雨倾盆,悲痛欲绝。半生别离,青丝变成白发,再聚首竟是阴阳相隔。哭罢,黄娥扶着丈夫的棺木回到故里安葬,并亲自写下祭夫文,文词凄怆哀惋,听者无不垂泪。
此后,黄娥独自煎熬着风烛残年,默默等待丈夫昭雪的那一天。终于,1567年,明世宗去世,明穆宗继位,下诏赦免“大礼议”事件中所有受牵连的官员。已经去世8年的杨慎被恢复名誉,封赐为光禄少卿。黄娥用颤抖的双手拿着迟来的诏书,泪洒坟头,告慰死不瞑目的丈夫。那一年,黄娥70岁。
1569年,72岁的黄娥溘然病逝,终与丈夫合葬,实现了和丈夫生死相依,“双宿双飞”的愿望。生死不渝,哪怕天涯海角,哪怕百年孤独;生死不渝,生同心,死同穴,天荒地老,不离不弃。
3
潜心著述,流光百世
▲《风雅广逸》
杨慎一生虽然官场不得志,但他并未完全消沉,在谪戍期间,他把主要精力用在著述之上,成果丰硕,终于成为有明一代著名的博学家。史载,杨慎除“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其著作涉及经史、诗文、书画,以及训诂、文学、音韵等,范围极广。
《三国演义》开篇的这首《临江仙》,就出自于他在云南谪戍期间所作的《廿一史弹词》,原名为《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其取材于正史,文笔通畅、简练而厚重,被誉为“后世弹词之祖”而广为传诵、转载。
但是,由于嘉靖一朝,一直打压杨慎,他的作品虽见流传,但始终得不到正史与朝野应有的尊重,好多作品被引注、转载后,都没有署名,一代才子险些被埋没在历史的风尘中。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其最早刊本为明嘉靖年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这就是罗贯中的原本,亦称“罗本”或“嘉靖本”。到清康熙年间,毛宗岗父子在“罗本”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使小说的文字、内容、章节更加完整,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一百二十回本的《三国演义》。
毛宗岗父子在修订《三国演义》时,便将明朝杨慎的这首词移置于《三国演义》开头,但又没有署名,只说调寄《临江仙》,因此,使许多读者误以为这首《临江仙》就是罗贯中之作。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曲《临江仙》,又何尝不是杨慎身世浮沉、人生飘零的真实写照呢?
但才学的光芒永远不能磨灭,明代思想家李贽就说过,杨慎“固是才学卓越,人品俊伟,然得弟读之,益光彩焕发,流光百世也。”《明史·杨慎传》也给予了中肯的评价:“明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慎第一。”近现代的著名学者陈寅恪也称赞道:“杨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一生坎坷的杨慎,终将以一代博学大师的身份名垂青史。
历史大学堂专栏作家丨李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