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三国邓艾偷袭路线_公元263年,邓艾伐蜀一战偷渡

三国邓艾偷袭路线_公元263年,邓艾伐蜀一战偷渡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2-08-03 15:50:33
阅读:

题记:本着“成功不可复制,但可借鉴,更可超越”的意愿,一分为二对那段惊心动魄的传奇经典——“偷渡阴平”进行浅析,但并无“抹黑”历史名将的想法,实则只求还原历史真相,以为后世更好借鉴。

世人常说:“成功背后人多赞,失败背后人多踩。”邓艾成功偷渡阴平,灭亡蜀汉,人多称奇迹,人多传经典。对于这样的“传奇经典”,谁又愿意去质疑与细纠,谁又敢于去质疑与细纠?

然而,当历史的画面再次回放,则不难发现,偷渡阴平之策不但危机重重,而且漏洞百出,其实在实施中已经失去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实效,更是出现了太多的未知与意外,而灭蜀的结果更是一个意外,并不是奇袭计划制定的最终目标,其最终目的只是为了调动在剑阁阻截钟会大军的姜维主力回援,为钟会攻破剑阁争取机会,进而实现灭蜀。

因此,有人认为蜀汉的灭亡,完全不符合常理,感到不可思议、莫名其妙,纯粹是在较为“健康”的情况下猝死。

那么,邓艾的偷渡阴平为何会如此成功呢?“奇袭”之谋为其一,幸运巧合为其二,而随机应变的极强执行力,却让这个漏洞百出的“偷渡阴平”奇袭计谋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名存实亡的“奇袭之策”

所谓“奇袭”,就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倘若对方有备,则不能称为“奇袭”。

那么,邓艾的偷渡阴平是不是奇袭呢?

诸葛亮在世时,经常提到“全蜀之防,当在阴平”。而且在防御上,设置了两道关卡,即:第一道,从邓艾进入阴平都(今甘肃文县的鸪衣坝),顺着阴平古道向江油方向,前进约100里,遭遇到蜀汉在此设置的“伏兵三校”;第二道,便是阴平道出口的江油关,驻有3至5千守军。可见,蜀汉对阴平道还是非常重视的。

据《三国志·钟会传》记载,阴平道上的第一关,被邓艾部将田章“破蜀伏兵三校”的3千人。但也仅是攻破,而并非全歼,绝对会有不少士卒逃入山中。同时,“破蜀伏兵三校”也仅行进了偷渡阴平全程的七分之一,逃走的士卒绝对会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报信。因此,邓艾偷渡阴平的消息又岂能不泄,又岂能实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奇效。

误解千年三国名将系列之邓艾:偷渡阴平旨在牵制,却误成灭蜀传奇

龟山三国城邓艾雕像

虽然,史料未有记载第二关的江油城守将马邈是否已有准备,但他绝对清楚魏军已经攻破汉中,接着便是进攻蜀地。如果稍微有点职业素养的守将,都应该会做好防守准备。同时,蜀汉既已在此设置城关守将,则也代表蜀中有备。因此,第二关对于邓艾来说,并非“攻其不备”,而是蜀汉早有准备。

所以,就更不要说奇袭成都了。从逃亡百姓以及诸葛瞻“从涪县退还绵竹,排列战阵以待来敌”的情况来看,刘禅早就得到消息,这才派出诸葛瞻前往绵竹一线防御。可以说,偷渡阴平是邓艾“光明正大”的偏师出击,而非真正的“奇袭”。

因此,钟会才对邓艾的偷渡之说不屑一顾。

危机重重,步步惊心

景元三年(公元263)十一月,当满怀信心的邓艾踏上“偷渡阴平”之路的那一刻起,便将自己置于“有去无还”的生死之地,可谓危机重重,步步惊心。

从阴平古道的入口阴平都,到江油城(又称“江油关”、“江油戍”)出口,全长265公里,按照当时360步为1里计算,现在的每里约等于当时的1.33公里,正好与历史记载的“七百里阴平道”相符。同时,阴平古道的峡内谷深流急、道路险峻、山石巍峨。

如果说到“奇袭”,就算魏延没有实施的“子午谷奇袭”之计,也可能比“偷渡阴平奇袭”之谋靠谱太多。因为,“子午谷奇袭”的路途消耗、出谷谷口有无守军以及对长安守将夏侯楙的分析,基本全已预料周到。倘若实施,无论结果如何,一切主动权尽皆掌握在领军之人的手中。然而,“偷渡阴平”一路所遇所见,却给人一种“脚踩西瓜皮滑,滑到哪里算那里 的感觉,可以说没有一样准确预料,几乎全都是未知的遭遇。如:吕子明白渡江奇袭荆州,所有经过可都是在预料中实施,没有一样脱离掌控。

1、阴平道危机

第一重危机:未曾预料到的“伏兵三校”,由于没有像样点的将军统领,被邓艾部将田章攻破。虽然,顺利渡过了第一重或许不是危机的危机,但是奇袭谋划却极容易泄露。倘若,蜀军将阴平出口封死,进入阴平“邪径”的大军将处于 “饿死山中”的危局。

第二重危机:邓艾军队攻破“伏兵三校”后,便进入荒无人烟之地,且山高谷深,又无人迹可寻,而且行走艰险,粮食转运也就更加的困难。开始一、二百里的时候还可以“凿山通道,造作桥阁”进行运粮,但之后基本上就是 “粮食供给不继”,军队已然断粮,而且还多次陷入进退失据的困境。20天后,军队来到 “马阁山”,士卒们却发现“道路断绝,一时进退不得”,心中已是哇凉哇凉的。

误解千年三国名将系列之邓艾:偷渡阴平旨在牵制,却误成灭蜀传奇

邓艾剧照

这时,许多军士已经打起了退堂鼓,想要原路返回。但是,作为主将的邓艾如果无功而返,不但会落下万世笑柄,而且可能会被治罪。所以,没有退路的邓艾为了激励士气,只好身先士卒,率先身裹毛毡滚下山去。谁也没有想到,走出山坡,竟然直接来到了江油关。假设,滚下山坡后,依旧没有走出大山会怎么样?万一方向有所偏移,早已缺粮的大军,怕连二三日也坚持不下来。其实,这些情况对于邓艾来说,他并没有料到,只因没有回头路,只好拼命往前闯。所以,这一步也绝对是危机重重,稍有不甚全军将葬身大山之中。

第三重危机:阴平“邪径”蜿蜒盘缠于摩天岭上,古今公认的“山高如云表,玄鹤尚怯飞” 的奇径险道,七百余里人迹罕至。更何况,大军在荒山野岭迷失方向,也是常有发生,倘若出现方向迷失,耽误个几日,全军也将饿死于大山之中。

2、出山危机

走出阴平道,面对的第一个危机便是江油城。

经过20多天的艰难行军,邓艾的万余轻装简行大军总算幸运地走出了700里阴平“邪径”。当他们暗自庆幸之余,却看到了一座巍峨的江油城拦在了前面。

而此时的邓艾军队又没有攻城器械,更是又饥又饿、疲惫不堪。无疑所有士卒心中阵阵发凉,但是已无法原路返回,大家只能硬着头皮冲向江油城。令所有人大跌眼睛的是,将门世家的蜀汉平北将军马岱(子马延,曾为振威将军,战死上卦)之孙,护军、江油太守马邈竟然不战而降。面对仅有万余的邓艾疲惫之师,又是易守难攻的关城,而且城中粮食充足,结果反而以资敌军。假如马邈想要坚守,就算他再怎么无能,又怎么可能守不住数天呢?再怎么样也有充足的时间向涪、绵竹以及成都求援,并等到援军前来。

过了江油城,一旦蜀汉军队占据涪城至绵竹之间的险要地势据守,将成为了邓艾大军生死存亡的第二个危机。

当时,黄权之子尚书郎黄崇再三建议诸葛瞻占据险要地势,以阻断敌军进入平川,再施以“坚壁清野”之策,邓艾大军将难有生还的希望。然而,就算黄崇涕泪横流进行劝说,固执的诸葛瞻却不为所动,不但放弃险要地势,退守绵竹,还要出城与邓艾平原会战。结果,诸葛瞻、诸葛尚父子以及羽林督李球、尚书张遵尽皆悲壮战死。因此,邓艾轻易化解了这个不输于江油关的生死危机。不过,诸葛家族也因此成就了三代满门忠烈的千年美名。

攻占绵竹、雒县后,倘若成都坚守不降,邓艾将迎来进退两难的第三个生死危机。

《三国志·钟会传》记载:景元四年秋天,朝廷命令派邓艾、诸葛绪各统率三万多人。

《晋书·帝纪》记载:十一月,邓艾帅万余人自阴平逾绝险至江由,破蜀将诸葛瞻于绵竹,斩瞻,传首。进军雒县,刘禅降。

据钟会传所说,邓艾伐蜀时有3万多人,但是在偷渡阴平时,却是“挑选精锐士兵”,而非全部进入阴平道。再结合晋书所载“邓艾帅万余人自阴平逾绝险至江由”来看,邓艾占领江油城时,仅有万余大军的说法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也就是说,当时的邓艾军队就算加上江油、绵竹等城的降卒,但同样也需要人员镇守,邓艾攻占雒城后的兵力最多也只有2万多人。关键是,降军人数超过或与主军人数相同,在没有完全收服降军军心的情况下,对主军安全来说是极度危险的。因此,历史上才有许多的杀降事件。

那么,成都城中有多少兵力呢?

《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记载:明年,先主至葭萌,还兵南向,所在皆克。十九年,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带领庞统、黄忠、魏延等数万军队入川,直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才逼迫刘璋投降。历时达3年之久,仅攻打雒城就用了1年多时间,而且军师庞统也死于雒城之下。在如此情况下,当时身为益州牧的刘璋成都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难道身为蜀汉皇帝刘禅时的成都城中的兵力会少于3万吗?显然是只会多,而不会少,最基本也会持平。

如此以来,以邓艾的2万多兵力,又怎么可能攻得下成都。而此时被姜维阻拦剑阁的钟会“粮运县远,将议还归。”一旦钟会退军,姜维率领主力回援,邓艾绝对会死无葬身之地。

既然“偷渡阴平”奇谋漏洞百出,为何邓艾还能取得如此完美的蜀灭大功?

任何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既有努力的汗水,也有幸运之神的眷顾。同样,邓艾“偷渡阴平”之谋的成功,既有人为的因素,也有幸运的天意。

1、邓艾的极强执行力,将一个残缺的计划执行出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管理学上讲:“没有完美的计划,只有完美的执行者。”虽然,真正让一件事情成功的因素会有许多,但具体的执行者才是计划完美实现的核心。

一是面对僵持,大胆设谋的执行力

其实,当初司马昭提出伐蜀想法时,邓艾和多数大臣一样,是持反对意见的,而钟会则对司马昭伐蜀提议最为积极支持。因此,虽然邓艾的历史战绩比钟会的好,爵位也比钟会的高,结果伐蜀的主帅却是钟会,而邓艾只能作为偏师供其调遣。但是,邓艾并没有因此对伐蜀心生懈怠,反而积极寻求伐蜀的最好结果。当钟会的10余万大军被姜维阻挡在剑阁难有寸进的情况下,作为历史名将的邓艾当然能够预估到僵持下去的结果将是无功而返。为了扭转这一被动局面,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的大胆设想,以奇兵冲击蜀汉腹地,以此来调动姜维的主力回援,进而化解剑阁对峙的僵局。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大将在执行层面提出的一条建设性意见。

二是面对险地,以身作责的执行力

误解千年三国名将系列之邓艾:偷渡阴平旨在牵制,却误成灭蜀传奇

邓艾大军翻越阴平邪径

进入阴平道后,面对军中断粮,邓艾和士卒共同承受饥饿,果断率先前进;面对摩天岭西侧的悬崖峭壁,士卒心中尽皆发怵,部队进退失据的危机,邓艾以身作责,率先垂范,“以毡自裹,推转而下”。从而,大军克服了面对悬崖的恐惧心理,纷纷效仿,并利用藤绳攀援而下。最终,万余大军奇迹般地走出了人迹罕至的阴平“邪径”。

三是面对阻截,勇往无前的执行力

邓艾占领江油城后,立即命令儿子邓忠和司马师纂出兵攻打驻守绵竹的诸葛瞻,结果却被诸葛瞻打败。因此,二人返回禀报邓艾:“贼兵坚守牢固,很难击破。”邓艾闻听大怒,叱责二将:“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随后,再次命令二人出战,如若不胜,必定斩首号令。最终,诸葛瞻、诸葛尚父子以及尚书张遵临阵被斩,并顺利攻克绵竹,占据雒城,逼近成都。

在此过程中,假设领军主将心性稍有不坚,孤军深入的大军极易陷入死地,更别说什么灭蜀的惊世大功了。而这一切的成功因素,则取决于邓艾执行中一无反顾的坚定信念,这才将一个残缺的计划,执行出了完美的结果。

四是精准把握形势,固守静观的明智执行力

攻占雒城后,本可迅速出兵攻打成都,但是以区区2万军队,又怎么可能攻下坚城成都。所以,邓艾明智地选择驻守观望,以寻良机。结果,攻城的良机还没有寻到,刘禅竟然主动投降了。反之,一旦攻城受挫,邓艾的兵力劣势必然暴露,反而更加的危险,也更不会出现刘禅主动投降的完美结局了。

2、名将对上一帮“猪对手”,结局可想而知

其实不难看出,从邓艾攻占江油,再到刘禅投降,一路走来,没有遇到一个像样的对手,结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 邓艾走出阴平小道,遇到的第一个“猪对手”就是将三代江油守将马邈,本可坚守立功,却甘愿投降资敌,从而给予邓艾疲军以喘息之机。
  • 接着,遇到的第二个 “猪对手”就是不听黄崇再三相劝的诸葛瞻,放着险要地势不用,反而纵敌深入,以己之短,攻敌之长,岂有胜算。因为,任何时候,“敛军据险”都是拒敌的最佳选择。
  • 最后,再次遇到一帮“猪对手”,在成都还有3万守军的情况下,无一人提议坚守,或提议投靠东吴、或提议逃往南中,结果谯周的一番投降论后,诸大臣竟然尽皆支持。与当初刘璋投降时“吏民咸欲死战”的情形相比,可见蜀汉朝堂这些官员既无忠心可言,更无才智可用,纯粹就是一帮圈养的“猪对手”,最终却成就了邓艾的惊世之功。

图片来源网络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