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是真仁还是假义?
叶超英
公元前639年,宋、楚两军对峙于泓水两岸。宋军早在岸边严阵以待,楚军欲渡河而击。楚军渡河一半时,宋国大臣子鱼认为这是歼敌的良机,可以乘虚而入。然而宋襄公不为所动,认为君子不可趁人之危。当楚军渡过河,来不及排兵布阵时,子鱼再次请求进攻。宋襄公认为,不能攻击还没有排成阵势的军队(不鼓不成列)。等楚军做好一切准备时,宋襄公才下令攻击。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被一箭射中大腿负伤而逃。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因箭伤恶化而殒命(《左传》)。
千载以降,人们对宋襄公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过:有的认为他是信守仁义的君子,有的认为他是不识时务的蠢猪。见仁见智,热闹非凡。名对这个著名的战例,笔者也来凑一番热闹。
宋襄公之错,明眼人一看即知:一是刚愎自用,听不见他人意见;二是等对方摆好阵势再战,是盲目的狂妄自大;三是错误地理解了仁义的内涵——仁义不是无底线、无原则地让步,尤其是在战争中不可滥施仁义。
宋襄公对仁义的理解非常机械,认为只要自己对敌人施之以仁,敌人必然报之以义。《左传》《谷梁传》均对宋襄公持否定态度,认为他没有理解战争和仁义的真正内涵。“信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道?道之贵者,时其行势也。”即:信义必须符合道,而战争中的道贵在随机应变、克敌制胜。所以,孙子云:“兵者,诡道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是战争的取胜之道。而对送上门来的战机不能有效地把握,实为愚蠢。
战争就是战争,战争不是请客吃饭,战争不是温良恭俭让,战争是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在战争中,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宋襄公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说明他极为不智;如果认识了这一点,还做出这样“礼让”的行为,除了说明他的拘泥刻板、不知变通之外,还表现了他不把自己士兵的生命放在眼里,以牺牲士兵的生命换来仁义的虚名,实为不折不扣的伪君子。
战争的目的在于止战。宋襄公若真仁义,何不以外交的方式来终止战争?他所信守的仁义不仅不能止战,反而让自己身死国灭,何以谓之仁?
判断一个人的所作所为,既要看一时一地的表现,又要根据他平生的所有表现来进行全面考量。只要翻一翻春秋史,不难发现宋襄公特别善于虚伪地“表演”仁义。例如,宋襄公继位前的推让就是一场虚情假意的好戏:公元前652年,宋襄公之父宋桓公病重,宋襄公反复向父亲恳求,要父亲将王位传给庶出的兄长。其礼让的姿态让宋桓公心生好感,最终将王位传给了宋襄公。此外,他以郐国的国君做祭祀,以此震慑诸侯各国,为称霸杀人立威。一个信守仁义的君子,能够用一国之君来做祭祀吗?
就是这次泓水之战,也是宋襄公首先挑起战争:宋襄公试图称霸,率先攻打郑国,郑国向楚国求援,楚国采取“围魏救赵”之计,攻打宋国以救郑国。攻打郑国之前,宋襄公手下大臣子鱼就多次劝谏宋襄公不要穷兵黩武挑起战争,但宋襄公什么也听不进去,于是有了这次被沦为千古笑柄的、“蠢猪式”的泓水之战。
是真仁还是假义?是愚蠢还是聪慧?这时就不难得出结论了:宋襄公不是真正的君子,并没有真正的仁义;即使他想表演一番仁义,他的仁义也用错了地方。
- 上一篇:宋教仁不死中国历史会改变_
- 下一篇:南宋高宗为什么禅让_宋孝宗为什么禅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