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桃花亦美,人衬桃花,花映人面,是人是花,几不可辨。才子佳人邂逅相逢,其情其景,可想而知。就是在一年之后,还沉浸在甜蜜的回忆中。
原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赏析
关于本诗的作者崔护的生平,我们知道的不多,而这首诗却有一段流传很广的动人的故事: “清明日,(崔护) 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 以姓字对,曰: ‘寻春独行,酒渴求饮。’ 女子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肩之,因题诗于左扉曰……” (唐孟棨 《本事诗·情感》)
宋代计有功的《唐诗纪事》也记载了这段故事,文字虽有出入,故事内容却是相同的。这段故事,正史没有记载,是否真有其事,不得而知。但这段佚事佳话,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首诗。
这首诗的前二句,回忆了去年寻春时遇见美丽的姑娘,留下了难忘印象的情景。诗人采用的是追叙的写法。在第一句诗中,诗人用 “去年”、“此门中” 点明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而 “今日” 不仅说明诗人对去年的事记忆犹新,时间记得很准确,而且交待了诗人是在回忆往事,暗示还有今年“今日”。
在“去年今日此门中”,诗人遇到了什么呢?接着第二句诗人写道 “人面桃花相映红”,这是流传很广、很有名的一句诗。用花来形容姑娘的美丽,已成为俗套,但这句诗为什么百吟不厌、全无俗滥之感呢?其原因: 一是在艺术表现方法上,诗人将“人面” 与 “桃花”既并列排出,又交相辉映。人美、桃花亦美,人衬桃花,花映人面,是人是花,几不可辨。
同时,诗人采用的是虚写的方式,既不直写姑娘多么美,也不描写桃花如何美,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想象。二是在诗所表达的内容上,流露的是诗人的真情实感。这句诗写出了诗人的当时所见,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图中的主人公是美丽的姑娘,在鲜艳的桃花映衬下,楚楚动人。尽管诗人没写姑娘的言行,但才子佳人邂逅相逢,其情其景,可想而知。就是在一年之后,还沉浸在甜密的回忆中。
诗的后两句,从回忆、追叙回到现实。对现实的所见,诗人采用了分写的方法,先写“人面”,后写“桃花”。“人面不知何处去”这句诗,表明诗人在旧地重游后,还非常渴望见到去年的那位姑娘。由此可以体会出,诗人旧地重游,是有目的而来,结果却十分失望。他所看到的,只是在春风中怒放争妍的美丽桃花,而与桃花相映红的人面却不知到哪里去了。“桃花依旧笑春风”与“人面桃花相映红”形成对照,流露出了诗人心中的惆怅之情。
这首七言绝句,是一首情意缠绵的抒情小诗。诗人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从今追忆到昔,采用回忆的写法; 第二个场景又从昔回到今,采用现实的写法。同时用 “人面”与“桃花”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形成对照和映衬,将诗人的深情,自然而又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全诗虽有时间的变换、诗人感情的变化,但又一气贯注,自然流畅,意境醇美,诗人的功力,已臻佳境。
关于这首诗的第三句 “人面不知何处去”,有学者根据沈括《梦溪笔谈》 中的说法,认为此是原作,后来崔护认为 “其意未工,语未全”,就改“不知” 为 “只今”,变为 “人面只今何处去”,所以有的本子第三句就作“只今”。笔者认为,“只今”同 “去年今日”相对照,把过去与现在的对比联系得更紧,时间的概念更为突出。而“不知”似乎在表露诗人的情感上作用更大,诗人的失望与怅惘已隐含其中。目前流行的本子用 “不知”,是颇有道理的。但不管是“不知”还是“只今”,都不会影响这首流传至今的名诗的高度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