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落脚湘潭已逾二十个年头了,小城岁月安稳,日子过的,真的跟明瓷一样光洁,无端生出一些闲愁,无非是给这明瓷添上一层釉,看上去更温润一些。
所以,在十八总进进出出,由义巷口“秋瑾故居”这几个字,常在跟前一晃而过,但我心底泛不起一丝波澜。好日子过久了,人是会打瞌睡的。
偶尔,脑海里会浮现几个标签性的词,比如:鉴湖女侠、巾帼英雄、革命先烈……都是一些伟大的名词,不过人和事皆因伟大而疏远,简直是这个时代的通病,我原谅了自己的淡漠。
故居门口,有一家南杂店,卖一些零零碎碎的东西,都是些跟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开店的是一对老夫妻,我傍晚路过,常看到那做妻子的,闲闲地坐在由义巷口,一棵一棵地折着一堆蔬菜,非常有耐心。她身后,是秋瑾故居斑驳的屋墙,在夕阳下,像是一幅静物画,流泻着娴雅和安宁。这一幕,让人心里略动了一下。
一百年前,那个“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奔放女子,也住在这里,也曾“玉肌花脸柳腰肢,红妆浅黛眉”,也曾罗衫裙裾,拈花微笑,也曾相夫教子,岁月静好。在“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之前,她是这屋檐下的主妇,是一介女儿家,也曾有过貂裘妩媚的那么一刻……
眼前这普通的小巷,这普通的民居,它们可还记得,它们曾经承载了一个奇女子的八年时光,这八年,是她年仅32岁宝贵生命的四分之一。
2、
时光退回到1896年5月17日。
这一天的由义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富甲一方的王家,迎娶绍兴人士,时任湘潭厘金局(税务机关)总办秋寿南的千金秋瑾。
素有“小南京”之称的湘潭,在清末已是有近百万人口的大县,商业和手工业都很发达。王家开纸行和钱庄致富,与秋家联姻,在当时——即使在今天,也正常不过。一个因财富的厚实,一个因门第的尊贵,强强联合,门当户对。
秋瑾的丈夫名王廷钧,字子芳,小秋瑾两岁。
“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这句诗出自秋瑾创作的弹词《精卫石》。很多人据此认为秋瑾婚姻不幸。其实,秋瑾与王廷钧夫妻关系并非像所传说的那么不堪。
王家虽然大富,但名声很好,不是骄奢淫逸之流,是个积善之家。每年捐给国家和地方的公益,以及扶贫济困,王家人自己可能也说不清。光绪末年,湘潭醴陵一带大旱,王廷钧的父亲王黻臣捐巨资后,又带动社会各界捐款,赈救灾民无数。更可贵的是,这种慈善义举,在王家是代代相承。王廷钧和秋瑾的儿子王沅德,在抗战时,捐给国家的资产也不计其数,便是湘潭由义巷的老宅也捐给了国家。
如果说乐善好施是一种侠义行为,从侠的意义上来说,王家与秋家也称得上门当户对。
作为丈夫的王廷钧,人品相貌并不俗。据他后来的儿女亲家、同在京城为官的张翊六在《子芳先生夫妇合传》中的描述——“体清腴,面皙白,有翩翩佳公子之誉。读书善悟,不耐吟诵。作文写大意,不喜锤炼。”虽然跟飒爽英姿、文章风流的秋瑾相比,人长得有些奶油,学识有些粗枝大叶,但婚后王廷钧对言行不拘一格的秋瑾极尽包容,秋瑾就义之后也敢冒死收葬尽夫妇之义。
这样的婚姻,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并不差,不说比翼双飞羡煞旁人,但举案齐眉和睦相处的根基还是有的。
就连秋瑾自己,在东渡求学前,跟闺阁好友谈到自己的家庭状况时,也用了“我的家庭太和睦了”的表达。这实在让相信她是因个人婚姻不幸而出走东瀛的人有些惊诧。而秋瑾接下来讲的一段话很有意思,她说:“我对这种和睦总觉得有所不满,甚至有厌倦的情绪,我希望我丈夫强暴一些,强暴地压迫我,这样我才能鼓起勇气来和男人抗争。”
但她的丈夫——王廷钧,这个脾气温和的年轻人,穷其毕生勇气,也不可能强暴地压迫她,以此来成全。他只能跟在她身后,踉跄而行,狼狈而卑怯。
在她血溅绍兴轩亭口,舍生取义之后,他因哀伤过度,体渐消瘦,病延两载……遂不起,年仅三十岁。
而这一切,在他迎娶她走进由义巷家门的那一刻,已经注定。
3、
秋瑾不是一个寻常女子。
她“性豪侠,习文练武,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从那些传世的照片里,看得出她的相貌极为端庄秀丽,但眉宇间透出的凛冽英气,却有别于一般闺秀,令人不敢久视。
她曾有过很女儿气的名字,原名秋闺瑾,字璇卿。只是后来,她决心“一定要胜过男人……要做出男人也做不到的事情”,于是把表示束缚女子之意的“闺”字去掉,单留一个“瑾”字,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
自幼天资聪颖的她,才气过人。“幼与兄妹同读家塾,过目成诵……”“读书通大义, 娴于词令,工诗文词,著作甚美。”
如果不是眼前这山河破碎,满目疮痍,这个女子留给世人的,大概会是她婉约的身影:“一湾流水无情甚, 不送愁情送落红”、“陌上烟轻莺边语, 廉前香暖燕双飞”、“窗外草如烟, 幽闺懒卷帘” ……这些草长莺飞、闺怨清愁,透过历史的云烟去打量,不能说不动人。
婚后的她,无论是住在湘乡荷叶镇神冲(今属双峰),还是住在湘潭十八总,或者住在湘潭大冲新屋(今属株洲),无须务农做工,操劳家务。每天的生活,无非读书吟诗,踏青习武。这种日子,很是惬意,她甚至想过就此过上一辈子。
但时代的帷幕已经拉开,眼前是风雨飘摇、断壁残垣……那一年春天,财大气粗的王家为她的夫君捐了一个“工部主事”,她随同夫君,带着婆母,从湘潭沿湘江一路北上,赴京候选。船到了天津港口上岸,遭遇到了八国联军设的关卡,检查过往的中国人有没有传染病。这屈辱,让她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了亡国之痛,也让她掷地有声:“人生处世,当匡扶艰难,以吐抱负,宁能米盐琐屑终其身乎?”
尤其是赴京后的交游阅历,更磨砺了她的心志。为此,她洗尽铅华,痛别年幼的子女,只身东渡,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在日本,她结识光复会的领袖陶成章,从此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
亲友无法理解她,闹革命反朝廷历来是掉脑袋的事情,搞不好,还要株连九族。你一个弱女子,凑什么热闹?但她说,男子为光复中华,前仆后继,死者无数,而女子还没有一个,这是女子的耻辱。
作为丈夫的王廷钧,起初也极力反对,后来改变了态度,不但同意她去日本留学,还带着她去拜会自己认识的日本人服部繁子,请她带自己的妻子去日本。
在服部繁子眼里,王廷钧给她的第一印象是,长得很年轻,白脸皮,“一看就是那种可怜巴巴的、温顺的青年”。当王廷钧请求她答应带秋瑾到日本去留学时,言辞之恳切,让服部繁子甚至觉得,如果当时她不答应,王廷钧回到家里可能就会受到“家庭女神”的惩罚。她最后一次见到王廷钧是在北京永定门火车站,送秋瑾乘火车去天津,再乘船到日本。她看到王廷钧带着两个孩子来送行,还叮嘱秋瑾要保重、到日本要来信等等,很像一个模范丈夫。这是服部繁子的印象。
服部繁子,作为一个置身度外的第三者,我们有理由相信她的叙述客观公正。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人们记住了这个叫“秋瑾”的女侠,记住了她就义前夕的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记住了她在《宝刀歌》里的雄浑沉郁,记住了她悲愤莫名的“祖国沉沦感不禁”和慷慨从容的“为国牺牲感惜身?”……
但王廷钧,作为这个女子的丈夫,他要的并不是什么青史留名,他要的,不过是一个安稳的家庭,儿女绕膝,还有一个相濡以沫的妻子。他似乎没什么大错。错的是在那样的时代,处在那样的时代,没有人能够避世,过上岁月静好的安稳生活。
4、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1906年1月,秋瑾归国。其后大约一年时间内,一是办学办报,二是为同盟会在浙江省布局,准备起义。办学办报和布局起义,看似两事,其实是一事。办学办报,启民智,宣传民主思想,也是为了革命。民智一开,专制的满清,将无法再愚民,没法愚民,就没法再统治下去。而起义的目的,是为推翻满清。推翻满清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启民智,使国家早日走向民主,走向富强。
1907年暮春,为筹措“光复军”革命经费,秋瑾着男装突然返回湘潭由义巷,稍作歇息,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湘乡荷叶塘,去见公公和婆婆,令两位老人大感意外。
当年,秋瑾抛夫别子,一意孤行,婆媳之情渐失和。此次秋瑾突然返湘,讲自己办学需要经费,王黻臣夫妇没有多想,为不致子媳离散,他们立马应允。不料秋瑾拿到钱回到湘潭后,借口看戏,摆脱掉家中随从,至湘江边浮棹东去,如鲲鹏展翅,蛟龙入海。
“金瓯已缺终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此时的秋瑾,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再不复有当年随夫君湘江北去,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春风得意。她独立寒江,回望那屋群相连,街巷逼仄的十八总,涌上心头的,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怆和豪迈。
湘江两岸的青山绿树、陌上人家,它们并不知道,此去是这个女子与湘潭这块热土的诀别,若知道,当江水呜咽,天地含悲。
灵台无计逃神矢……我以我血荐轩辕。
1907年6月,回到绍兴的秋瑾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华起义,处州响应,诱清军离杭州出攻,然后由绍兴渡江袭击杭州,同徐锡麟呼应,定于7月19日起义。
但徐锡麟起义计划泄露。
7月6日,徐锡麟仓促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在安庆发动起义,由于准备不足,起义很快失败,徐锡麟被捕牺牲。
安庆起义的失败,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区起义计划完全泄露,形势十分危急。
秋瑾很快收到消息,她的同学胡踵秋专程跑到绍兴,劝她离开绍兴,去上海租界暂避。同时告诉她,她的撤离已全部安排好。秋瑾说:“我怕死就不出来革命。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如果我绑赴断头台,革命成功至少可以提前五年。”
她没有逃跑保命,而是遣散众人,毅然独自留守大通学堂“善后”。
7月14日,清军包围大通学堂,抓捕秋瑾。
面对严刑逼供,秋瑾仅写下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
1907年7月15日的凌晨四时许,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成为辛亥革命中第一个牺牲的女革命家。
这个女子,虽然不是出生于高门巨族,但家境的优渥,足可以让她寄寓乱世而苟得一身平安。她却以“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让人依稀想起《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的义无反顾:“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如今回想来,已是百年旧事了,绛唇朱颜,早归尘土。但大浪淘沙,风雷激荡,其间回响着嘶哑而悲壮的呐喊,叠印着踉跄而执著的足迹……这个渐渐走远的傲岸身影,足以让夕阳下发怔的我感到惭愧。
眼前这由义巷的秋瑾故居,随时光漫漶,屋墙日渐斑驳,门窗日渐頽塌,它依然挺立,也许是为了提醒我:一年一年里,春去春回,青山依旧,绿水犹存,这人世的安稳,值得好好珍惜。
江边的香樟,发了新叶,远处的杨梅洲,时不时能听见斑鸠叫上几声,一棵槐树也无声地开着,风一来,洁白的花落了一地……似是故人来。
作者:甘草子,高校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文学爱好者。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
-
秋风秋雨愁煞人配图_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真迹
1、 我落脚湘潭已逾二十个年头了,小城岁月安稳,日子过的,真的跟明瓷一样光洁,无端生出一些闲愁,无非是给这明瓷添上一层釉,看上去更温润一些。 所以,在十八总进进出出,由义巷
-
秋瑾写的诗有哪些_残菊秋瑾古诗赏析
民主革命的巾帼豪英——秋瑾,不仅尚武,而且工文。她的诗词名作《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对酒》《宝刀歌》《宝剑歌》《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满江红·小住京华》
-
关于秋瑾的生平事迹_秋瑾人物解读
清朝末年,随时代的改变,出现了一批新思想的作家。秋瑾便是其中一位。秋瑾,是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也是近代民主革命的志士。她是第一批为推翻满清政权和中国数千年封建统
-
民国人物传记书籍推荐_民国人物传记电视剧
秋瑾,激进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也是近代著名的女诗人。她字瑞卿,号竞雄,又称鉴湖女侠。原籍浙江山阴县(今绍兴),1875年11月8日(清光绪元年十月十一日)
-
秋风秋雨愁煞人出处_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全诗
“一层秋雨一层凉,秋雨绵绵秋意长”。秋雨最容易触发诗人的情思,它虽被诉之于笔端,却时常情意缱绻地滴落进心底。 秋风萧萧,秋雨声声,秋风秋雨愁煞人,诗人们浅吟低唱着人生中的
-
让人热血沸腾的诗_形容热血澎湃的诗句
作为一个老书虫,每次看到豪情满怀的诗词,我总是被诗人的才华惊动,忍不住拍案叫绝,忍不住端起酒杯浮一大白。我是真游泳的猫,关注我,一起来欣赏5首豪气满怀的诗词,读来热血沸腾
-
株洲市秋瑾故居开放时间_株洲秋瑾故居现在有花看吗
秋瑾,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杰出的革命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著名女诗人。1907年7月15日英勇就义于浙江绍兴古轩亭口,时年30岁。 2015年7月15日,是著名女侠秋瑾英勇就义108周年的纪念日
-
秋风秋雨愁煞人意思_秋风秋雨秋煞人
京城又下雨了。这已经是入秋以来的第二场雨。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秋风秋雨总给人以萧瑟之感。“秋风秋雨愁煞人”,鉴湖女侠秋瑾的遗言,在这样的天气里最能打动人心。
-
秋瑾鉴湖女侠的由来_秋瑾为何自称鉴湖女侠
秋瑾(资料图) 7月15日,难得闲暇,我们一行人驱车直往石峰区清水塘街道大冲村驶去,这个九郎山脚下被绿树掩映的小村庄,在百多年前的风云激荡岁月里,走出了一位闻名全国的抗清女义
-
秋瑾鉴湖女侠的由来_秋瑾为什么要牺牲
导语: 1840年 , 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清政府很窝囊的战败了。而后于1842年,签订了第一个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是近代史的开始,也是我们的先辈们救亡图存的开始。自此无数的